青春年华山久情(小说)
(2022-05-15 17:15:08)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长篇小说 |
青春年华山久情(小说)
周根发
第一章
十月金秋,山里不知名的花朵争妍斗艳,大山从底下溪河深涧往上,交错着一层灌木一层梯田一层竹海一层乔木,越往上,越稀稀拉拉,接近山顶时,一面白闪闪大石壁,雨季时,闪闪大石壁底下的岩缝,会探出一袭瀑布,紧接着被下面一道岩沟接着,水顺着岩沟,透过缝隙,汇聚到山林中溪流里,山上一条条纵横的小溪经过一道又一道山弯,一层又一层的乔木竹海灌木,经过一片又一片的村落和梯田,直奔山下大溪河里。
高山梯田,一蓬蓬的翠林似孤岛般地留足田间,边沿竹海伸进深山,山体上清晰的深绿浅绿墨绿千百年永固自己领域,繁衍着大自然生态,生生不息,生机盎然,代代延续,欣欣向荣,让山里人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物产。村落从下到上,沿着山间小道小溪延伸,直至高高的云海处,村落前一簇一簇的枝叶茂盛的几棵高大坚树,似岗哨,日日夜夜坚守在那里。翠绿的山,连片的梯田迷人,云雾缭绕绿山水,侧看山岭似横空,弥雾散尽颇壮观,鬼斧神工显风骚,竹海松林花灿烂,山山水水漫无垠,在版图上,赣西北山区斜横着一道山岭,名叫九岭山。
九岭山,东连赣北鄱阳湖平原,西接湘北洞庭湖平原,呈东至西北走向大山脉,在赣范围,实体从赣北永修县境内到赣西北铜鼓县境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山体,以中亚热带低海拔区域的典型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丘陵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永修县境内到铜鼓县境内空间直线跨约180公里。
在版图标写九岭山脉的“岭”字下方,是座高山,叫九岭尖,海拔1700米,在靖安县境内,为全省第九座高山。在“岭”字南面约距30公里处位置,是澡溪公社。澡溪公社,那是我插队时叫,而今早就改澡溪乡。
在澡溪公社境内,下保北岭村,有一座大山,山里人叫an(庵)嶂山,这座山海拔1108米。
那时当地老人总说是900米高,说对面官田那座山是800米高。
对面,是指公路对面的山体。
后来的后来我明白,当地人说的900米,其实指有庙宇遗址的地方。对面官田那座山,800米高也是指在最高村落人烟可走的小路,实际官田山顶有900多米海拔高。
庵嶂山东南侧,有仙人洞等景点。
此处悬崖临空,远眺数十里,近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插队时,当地老中青村民对我说,这山叫an嶂山哪!
说完山名,神秘地又却不乏自豪地说,上面有庵堂庙宇啊!
有时还会反复说,生怕你没听清楚:
“an嶂山哪!an是那个安字哪!”
但怎么写,也不知道。他们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啊!
明明白白地听到叫an音,是安?是晏?是庵? 说不明白。
关于这座山名,后来的后来,被叫成了晏(yan)嶂山,甚至版图上也用晏嶂山此名。
山里人叫an嶂山,为什么会变成晏(yan)嶂山呢?
相传北宋年间大官晏殊上过山去了山上白云庵,是否晏嶂山与晏殊有关?
但据我反映了解,明确告知,山名与晏殊没关系。
而是同治年间县志将此山名写(山晏)嶂山。
(山晏)是一个字,山字旁加晏。
后来经我去上海图书馆查看县志,明显看到晏嶂山的晏字山边旁已经擦掉,细看有擦掉痕迹。
山名晏嶂山是擦掉边旁改过来的。
我为了山名向当地市有关部门反映,回复说这个(山晏)字是因为后来网络找不到了,有关人员就去掉山字旁,用晏字,那时是先代一下的。
代一下,后来成正名了。
对于有庵堂庙宇遗址的地域文化,我不知这样简单做法对不对?是否妥切?
从同治年间县志擦痕时间,大概在用晏字时,晏字还可读成安音,在古文中新华词典解释通假安字。只是后来新华词典没有这个多音字了。
而同治年间县志上的这个(山晏)字是有内涵的,也更是一个多音字,读an音。
这个(山晏)字后来没有了,连带晏字也成了单音字,虽有解释古文通安音,但新华字典已没这个字的多音字注释了,就是单音yan。
现代汉语晏字义:基本字义晏 yàn 。1. 迟,晚:晏起。晏驾。2. 天清无云:天清日晏。3. 鲜艳。4. 同“宴”5. 安定,安乐:晏宁晏处(chù)(安然处之)。晏安。晏然。还有6.〔晏晏〕温柔,和悦,如“言笑晏晏”。7. 姓。
叫晏嶂山的晏,与姓没有关系,与晏宁晏处(chù)(安然处之)的安定安乐有关系吧!
字义很好解释,山里安静,晏通安。
这样的晏字解释,其实大多数的大山都有这样安静特征的。
作为我曾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来说,感到把当地人说的an音改yan音去叫有饽于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读音,而我如在这部书也跟着去写yan晏嶂山,觉得是在伤害插队地先辈淳朴真挚感情。
再有,传说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上富刘大财主资助和尚在山上建白云庵。庙宇遗迹,是真实的存在,插队时我两次上山看过。
庵字的解释,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是指出家者、隐遁者远离村落所居住的简陋草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是清静修道者修行的场所,由此也有间接的平静安逸之意。
想起插队时老人在说这座山时的特别的神情,于心不忍,多跑几次图书馆,翻阅康熙字典等古籍,心潮起伏,既是晏字没多音字读法不读安音了,何不用“庵”字?
出于为插队当地先辈口口相传,为第二故乡山名千百年传承,我决定在此书按当地人读音去写,写庵字,为庵嶂山,应没有违背县志这个(山晏)字初衷an音吧!
九岭山脉,在山顶上存有多少庙宇遗迹?寥寥无几。
呵呵,啰里吧嗦的,先为这座大山山名作一下说明而已。
那年我插队,我们知青在这座山上修水库,就从修建五七水库说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