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明一下我插队地山名:庵嶂山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再说明一下我插队地山名:庵嶂山
我插队地有一座大山,山里人叫an(庵)嶂山,这座山海拔1108米。
我插队时,当地老中青村民对我说,这山叫an嶂山哪!
说完山名,神秘地又却不乏自豪地说,上面有庵堂庙宇啊!
有时还会反复说,生怕你没听清楚:
“an嶂山哪!an是那个安字哪!”
但怎么写,也不知道。他们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啊!
明明白白地听到叫an音,是安?是晏?是庵? 说不明白。
关于这座山名,后来的后来,被叫成了晏(yan)嶂山,甚至版图上也用晏嶂山此名。
山里人叫an嶂山,为什么会变成晏(yan)嶂山呢?
我为此多次去插队地深入考察,先是听闻:相传北宋年间大官晏殊上过山去了山上白云庵,那么是否晏嶂山与晏殊有关?
但据我反映了解,明确告知,山名与晏殊没关系,是同治年间县志将此山名写(山晏)嶂山。
(山晏)是一个字,山字旁加晏。
后来经我多次去图书馆查找字典,这个字已经没有,查找不到,虽然我见过从地方志关于这个山名的县志,但语嫣不清楚,一看就是改过,后来再去上海图书馆查看县志,明显看到晏嶂山的晏字山边旁已经擦掉,细看有擦痕。
原来山名晏嶂山是擦掉边旁改过来的。
我为了山名向当地市有关部门反映,回复说这个(山晏)字是因为后来网络找不到了,有关人员就去掉山字旁,用晏字,那时是先代一下的。
代一下,后来成正名了。
对于有庵堂庙宇遗址的地域文化,我不知这样简单做法对不对?是否妥切?
从同治年间县志擦痕时间,大概在用晏字时,晏字还可读成安音,在古文中新华词典解释通假安字。只是后来新华词典没有这个多音字了。
为找这个字,我几次三番去图书馆,多跑几次图书馆,翻阅康熙字典等古籍,但已经找不到这个字了。
而同治年间县志上的这个(山晏)字是有内涵的,也更是一个多音字,读an音。
这个(山晏)字后来没有了,连带晏字也成了单音字,虽有解释古文通安音,但新华字典已没这个字的多音字注释了,就是单音yan。
现代汉语晏字义:基本字义晏yàn 。1. 迟,晚:晏起。晏驾。2. 天清无云:天清日晏。3. 鲜艳。4. 同“宴”5. 安定,安乐:晏宁晏处(chù)(安然处之)。晏安。晏然。还有6.〔晏晏〕温柔,和悦,如“言笑晏晏”。7. 姓。
叫晏嶂山的晏,与姓没有关系,与晏宁晏处(chù)(安然处之)的安定安乐有关系吧!
字义很好解释,山里安静,晏通安。
这样的晏字解释,大多数山都是这样安静的啊!
作为我曾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来说,感到把当地人说的an音改yan音去叫有饽于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读音,而我如在这部书也跟着去写yan晏嶂山,觉得是在伤害插队地先辈淳朴真挚感情。
再有,传说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上富刘大财主资助和尚在山上建白云庵。庙宇遗迹,是真实的存在,插队时我两次上山看过。
庵字的解释,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是指出家者、隐遁者远离村落所居住的简陋草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是清静修道者修行的场所,由此也有间接的平静安逸之意。
想起插队时老人在说这座山时的特别的神情,于心不忍,又想起我多次去大山山脚的北岭村了解,甚至去大山的西侧另外一个乡镇村庄了解,50岁朝上的村民都是叫an嶂山,同时也确凿听到当时老辈人没留下文字,是口口相传下来的山名an嶂山,心潮起伏,既是晏字没多音字读法不读安音了,何不用“庵”字?
出于为插队当地先辈口口相传,为第二故乡山名千百年传承,我特别告知,今后凡我涉及到插队地写文时,我定然按照当地人读音去写,就写庵字,因为此山上有庵堂庙宇遗址,为庵嶂山,我这样写,应该是没有违背当年同治年间县志这个(山晏)字初衷an音吧!
庵嶂山,九岭山脉,经我查看相关资料,九岭山脉山顶上存有庙宇遗迹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