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华山久情》第二部第十一章借条
(2021-12-29 20:26:21)
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长篇小说 |
《青春年华山久情》第二部
第十一章
石兆琪在公社五七水库她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骨干,她同表妹佟月,是公社女知青美人堆中姐妹花。
她们俩人年龄相差几岁,表妹受表姐影响,从小喜欢文艺,能唱会跳,样板戏时,早已学会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几个女角唱段,表姐还学会芭蕾舞,白毛女喜儿的舞蹈也会尖着脚跳上一段,只是遇上文革,表姐不再学。
还有半个月大年夜过年,经过与其他知青讨论,临时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选了几个节目,有合唱有独唱,样板戏中沙家浜红灯记排了3个节目,每天收工回到营地排练1小时。
文艺宣传队有10个人。
原先在五七水库,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人很多,五七水库结束后,一部分人没随大队去老愚公水电站工地,这部分人后来去参加修建井冈山铁路当民工。
这天石兆琪打石子,一块拳头大的石子要打成麻将牌大小,去搬石头时,一个正在捶打石块的老表,砸出来的飞石刚巧砸到石兆琪脚上,虽然天寒地冻,穿着厚裤,只是年轻的人包括女生,只要一干活,就会暖和,穿的太多,干活反而不方便,所以那么寒冷天气上工地还是穿的少的。
就是穿的少,脚被飞石砸出伤口,鲜血直流,那老表左侧背对着她,没有见到,仍然挥着大锤砸着石头,石兆琪想说,还是忍了忍,用长袜子按了按伤口,忍痛干活。
她是轻伤不下火线。
她的表妹,刚转来这个工地后,还是随大队民工连的时候,挑担时被挖出来的滚石压到脚板,收工回到营地,脚板肿了起来,表姐用她们带来的松紧油擦了擦,问这问那,象个保健医生似地说,不要紧,没有伤骨头,痛是痛点,可以走路,没有问题。
石兆琪是上海64中学高中生,做过班干部,虽说是个女子,但也是个敢担当的女子。
她同表妹分在桃园大队。
来插队度过了一段跌宕难熬的日子后,慢慢习惯与贫下中农一起出工。
桃园大队有27个同学,同一个学校,几个高中生,多半是67届68届初中生,分在4个生产队。
过了一段日子后,初来乍到的上海人对山区好奇,更是听说10里之外有一个温汤,这个温汤,自然那些高中生查看过地图,名叫九仙汤。
那时地图上标有温泉的地方不是很多。有文献记载,那时有972处,
高中生沈建宏是数学尖子,他的哥哥是上海64中学高中毕业留校当数学老师。
在茶陵路的64中学,早先是在淮海路上,1964年搬过来。
他们一边走一边想象着九仙大队的样貌,大家盼望,有温汤的地方,肯定是繁华之地。
“在远古传说时代,传说中掌温泉的水神名壬夫,壬夫,在韩愈的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里,有女丁妇壬传世婚,一朝结讎奈后昆,娶祝融氏之女曰丁芊,俱学水仙,就是温泉之神!”
走在中间的一个高中生,显然他对历史很有专研,读过关于温泉的史书,说了他的见解。
“这个壬夫就是温泉水神,我国先民早就把壬夫作为掌温泉的水神加以崇拜!”
走在他旁边的沈建宏,自然知道这个知识,他家是知识分子加小资,家里有此书,他接着吟起来:“壬公飞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尝。”
“这诗是苏轼的真一酒歌!”
一声好听的音调响亮说。
温泉,在古籍《山海经》中就已出现记载,汉代天文学家还专门写了《温泉赋》,文中写到:览中域之珍轻,无斯水之神灵。……帝育臣民,资厥成分。六气淫错,有疾疗兮。温泉泊焉,以流岁兮,除苛,服中正兮。熙哉帝哉,保性命哉。
温泉的治病作用早在公元400年北周庾信写了《温泉碑文》,公元1000年唐庾在《汤泉记》中探讨了温泉形成的原因。1400多年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了《水经注》记载31处温泉。
“温泉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
最先的那个高中生说着他的温泉知识,一块大石头挡在他前面,错步绕了过去,接着说:
“古代,泡温泉一般是皇亲大臣们的特权,深深印有贵族的标记。如号称天下第一温泉的华清池,就是唐代皇家的行宫。朝廷还在温泉行宫设置了管理部门。”
又是一块大石头,他站了下来,往后看了看,关照大家说,当心,这里还有一个窟窿。
绕了过去,继续滔滔不绝说着他对温泉的知识,看的出,这个高中生还爱好文学。他畅快淋漓地说:
“旧唐书记载,京城昭应县的西边有温泉,第一把手叫温泉监,属正七品下,二把手叫丞,属从八品上,还有其他一些低级官吏。还有看守,看守还要打扫。”
那时的高中生,学的文化非常扎实,当然,这个同学还有特别的文史爱好!
说实话,那时的人绝大多数对温泉文化还是孤陋寡闻的,插队地有温泉,只知道可以洗澡,哪知道还有那么多知识?
温泉文化是后来的后来才基本普及。
小汤山温泉在北京。
大汤山温泉离开上海很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温泉,早在南朝萧梁时期就封为皇家的御用温泉,被皇帝封为圣泉。
几个人一起边走边说。
这条路是废弃公路,路面坑坑洼洼,靠右边多挨着山壁,一块一块突起如桌面大的岩石连接着山壁,左边是稻田,许多路基与稻田一样高,有的是大窟窿。
这条公路一般不走车,除非是第一次的司机,先走西侧老公路到桃园大队处拐弯,想到九仙或者去澡溪公社,第一次到这个地方不知道公路状况,看到拐弯的公路以为可以走,结果是这样的路面,却又不想回头,经过艰难的驾车,花了一个小时才走出来,这算是高手司机,如再叫他走一回,他是死也不会再走。
但步行不妨碍。
这条路没有多少坡,一路上几个初中生小弟弟听的头头是道,也走的很欢,直盼着今日泡温泉的享受。
一路上边走边说,不知不觉走到顶头,往左拐弯,很快到了九仙温泉。
九仙温汤分一阴一阳两个泉池。
水温在46-52之间。
水质为硅氟医疗矿水,富含硫磺,可治疗多种皮肤顽疾,对调节身体机能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当地人从来没有皮肤病。
且出水量很高,每天出水1300吨,九仙老街外路边野地,随处是汨汨不止在冒着温泉水。
九仙温汤可追溯北宋1200年前,后几经战火,于清代道光年间重建,九仙古文化所赋予的美丽传说九仙女下凡,张天师与九仙女斗法令人浮想翩翩。
宋代柳德骥《汤岭温泉》不是九仙温泉,却很象九仙温泉,请看:化工何事起炎凉,偏使山中泉作汤。地气烛烛烧石乳,水香郁郁喷硫磺。暄波常涌无冬夏,势溜长澌历雪霜。闻道骊山有温谷,岂惟神女为秦皇。
两个阴阳汤,即男汤女汤分开。
来插队那么多日子,总算有一个象上海澡堂那样泡澡。
他们洗好澡出来过了午时。
早已饥肠辘辘,想要吃饭了。
走出老街,在公路边看到九仙饭店。
只见饭店有买馒头,他们进了饭店想买馒头吃。
可是!
这些毛小孩一个个刚从校门出来,在家靠父母亲大人,在远离上海插队的山区里,只听说有温泉去泡澡,刚来山区农村不久的他们,不知10里路要走多少时间,更是不知道出门要带点钱出去,就算家境好的几个高中生初中生,哪知出去洗个澡要跑那么多远路,想想洗完澡就回来,所以根本没有想到要带钱。
不过那时插队,没有出远门,身边带钱会有几个?
当要买馒头时,一摸口袋,才发觉大家都没带钱。
怎么能饿肚子?不管怎么样,想也要想办法借,可初来乍到,认识谁?
插队在九仙的知青他们是有人认识,但正值吃饭时,问过人知道是离开这里很远的山上面,很远。
他们叽叽喳喳地说着怎么办?
人多还是会有人想出办法来,这时有人说:“是否可以与饭店经理商量商量借,再来还钱?”
大家听到借,连忙说,好的,我们去找饭店领导商量!
饭店里来了那么多人,早就惊动了饭店领导,穷山僻壤的地方,从哪里来那么多人?
要说知青,他们大队的知青还有点认识,可这些人面很生。
饭店领导听到说要找领导,连忙笑盈盈地说,我就是,问你们有什么事找我?
“我们是桃园大队的知青,来温泉洗澡,走了很多路,刚洗好澡,可是肚子很饿,原来时间早过了午时,想买馒头吃,可是我们忘记带钱了,想同你商量一下,能否借一下钱,回去后再来还给你,不知道可以吗?”
见这些知青原来没有带钱买馒头,说:“好的,你们不要着急,先等我一下!”说着转身进了办公室,过了一会出来,笑眯眯地说,好的答应给大家每人一个糖包子,但要写一张借条。
原来他进去办公室,打了电话给公社办公室。
解决了每人一个馒头,但要写借条,那么由谁来写这张借条?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眨巴着眼。
这时,好听的声音出现了。
“我来写!”
原来是女同学石兆琪。
回到生产队,第二天接到大队通知,上庵嶂山修建五七水库,一去4个月,接着转战老愚公水电站工地当民工,如此辗转,她早已忘却借条一事。
要过年了,她负责宣传队排练。
后来第二年,她调去老愚公水电站文艺宣传队,不再回生产队了,年底时,同生产队插队的尖刀班队员齐文杰回生产队帮她办理手续,生产队会计拿出了这张借条,27只糖包子,计人民币是1元零几,生产队队长同齐文杰说,这钱要从石兆琪工分钱里扣除,叫齐文杰一起办掉。直到第二年过了春节齐文杰回老愚公水电站,遇上石兆琪,把生产队扣除工分还借条此事与石兆琪一说,石兆琪啊呀一声,连连笑着脸说:“忘记了,忘记了!”
这些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