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创世神话文献摘编》读后感3.

(2021-04-23 14:42: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中华创世神话文献摘编》读后感3.

 

《中华创世神话文献摘编》是按历史的推进选编的,摘编的书籍范围搜素了我国古籍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三国魏鱼豢《魏略》、三国吴徐整的《三五历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唐佚《灌畦暇語》、——《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管子》、《列子》、《荀子》、《庄子》、《墨子》、《鬻子》等林林总总数百本,摘编的条目是纵横交错的,纵横交错中分门别类,按传说历史进展纵向推进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编者匠心。

第三章人文肇始与氏族方国,华夏有了先人,息息相关生存方式方法相伴而生。古之圣人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伦,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定人文。从天文到人文,文明开始。

第三章有五节,第一节,农耕与器物舆服,第二节,文字典章,第三节,乐律历法,第四节夏、商、周之起源,第五节,方国氏族。

第一节农耕与器物舆服,选了36条摘录。

P133摘自《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帝俊有个儿子叫禺号,禺号有个儿子叫淫梁,淫梁有个儿子叫番禺,番禺发明了舟船。番禺生了奚仲,奚仲生了吉光,吉光用木头做车。

帝俊,有人说是天帝,有人说是黄帝,有人说是舜帝,帝俊即伏羲氏之别号,是七八千年之前父系氏族社会初期华夏先民的共同图腾。

禺号即少昊,少昊图腾盛行于距今五六千年前到四千多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晚期,乃至奴隶社会初期。淫梁义同女娲、妈祖,此图腾应源起万年之前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而在约五千年前岭南一带曾有其支系再起称淫梁或任梁,番禺城在先秦时期又称任嚣城,或即任族托称秦将。番禺时期,禺通鱼,是其另一个图腾含义,岭南地区的鱼图腾应晚于淫梁图腾,可能也产生于五六千年之前。广州白云山平面地形是一条扁形鱼,番禺地名为《中次十二经》所载篇遇之山所衍,番禺、篇遇均为扁鱼的通假字,《尧典》所载嵎夷原指岭南,番禺地区最早发明舟船。

奚仲,四千五百年之前炎帝时期吴人有鼓、延、殳三支,延族分布在岭南到中南半岛一带,中南半岛东侧一列山地似鳄,中、西两列山地似象牙。象部主体相当于周代西瓯一带,即近世之仲家、僮家、傣家、佤家、缅泰一带。南鳄相当于汉代南越国,主城在番禺。

吉光为良马,是轩辕系的马图腾。其族相当于周代骆越,其地相当于今天广东大部、广西南部、及越南一带。主城后来应即番禺,尧舜时岭南到中南半岛一带以象为大,其后的夏朝岭南到中南半岛一带以马为大。马图腾是轩辕系主要图腾之一,也是夏朝的主要图腾之一。吉光图腾替代奚仲图腾,反映岭南到中南半岛一带在距今约四千年前由虞舜一族封地转变为夏禹一族封地的历史。

远古时期华夏岭南中南半岛一带地形及舟船器物的出现。

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摘自战国墨翟《墨子·非儒下》P133

这条摘录,主要看前面一句,古时后羿制造了弓,季伃制造了甲,奚仲制作了车,巧垂制作了船。后面可略过。

P134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谷,令百姓家给人足。

P135摘自东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

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传书又言:“伯益作井,龙登玄云,神栖昆仑,”……击壤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尧时已有井矣。……。王充认为在尧时已经有井。这些神话故事的传说,表明井的发明,应早于舜禹及伯益时代。

第一节最长句千字左右,P136P139,摘自《世本·作篇》:燧人出火,造火者燧火,因以得名。伏牺制以俪皮嫁娶之礼。庖牺氏作瑟。瑟、洁也,使人精洁于心。纯一于行也。宓羲作瑟。八尺一寸,四十五弦,庖牺氏作五十弦,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略)。

农耕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火的应用。天然之火,自然界早已有之,人类初始,又有了人工造火。古籍《世本》载:"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据考古发现,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地层里,就有了大量炭屑,其中还有烧骨,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造火遗迹。到了炎帝神农氏时代,氏族先民不断把火这一早已有之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转化成导民造福之物,在生产、生活中对火有了广泛的应用。简单说,炎帝是开始运用火的人。陶器的出现,实质上也就是炎帝用火使古人由生食动植物进入到熟食动植物,推动古代人类文明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重要进步。

这段摘自《世本·作篇》千多字摘录,从火到神农作琴,神农作瑟,蚩尤作兵,黄帝穿井,羲和占日,苍颉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杜康造酒,宿沙作煮盐等,记载了生活中离不开的物事是名花有主的传说。

第一节,最短句,仅4个字,有两句,在P141摘录东晋郭坡《玄中记》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百十七引:尹寿作镜和旬始作冠。黄帝时有一个妃子劳作时发现平整光洁的黑曜岩石显示了自己影像,在这个启发下,人们用石作镜,直至金属开采和冶炼用铜取代石头作镜子,冶炼也追溯到传说的黄帝时期。

旬始作冠,引冠作帽。

第二节文字典章,选了53条摘录。

文字是人类用表意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文字典章,用文字记录的典章,在古代典章制度中,对于姓氏相当重视,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姓与氏原本是分立的两个概念,在上古时期有姓无氏,西周时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 推行,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就宗法的角度而言,姓为宗统,氏为分派;从社会角度看,姓是血亲关系的标记,氏又是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P142摘自《尚书·皋陶谟》: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

皋陶曰:“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文字典章的起用,形成了制度。典章制度最早称之为“旧事”、“故事”,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作为大权在握的各级政府,做事也应该中规中矩,有章可循。大到经国之大业,小到生活之琐事,无不与典章制度息息相关。

第二节P147短句5个字,摘录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皋陶为大理。理是司法官,大理就是大法官。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他的名字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第三节乐律历法,分乐律和历法两个部分。

乐律,即音律,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

P151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郭璞注曰:“此山多桂及榣木,因名云耳。”)。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郭璞注曰:“《世本》云:‘颛顼娶于滕,谓之女禄,产老童也。’”),老童生祝融(郭璞注曰:“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郭璞注曰:“创制乐风曲也。”)。《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座山叫芒山,有座山叫桂山,有座山叫榣山,山上有一个人,号称 太子长琴。老童是颛顼的后裔,祝融是老童的后裔,太子长琴是祝融的后裔,他居住在榣山上,创造了音乐。火神祝融所制作三把琴中的凤来琴所化,被女娲以命魂牵引之术成为完整生灵,为太古时代三界第一乐师。

同页《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意思是:帝俊有了八个儿子后,不禁舞蹈欢庆氏族部落的人丁兴旺。这意味着舞蹈在其始之初是与祖先祭祀和生殖崇拜密切相关的;同时说明舞蹈的初始状态往往是群众性的集体形式,舞蹈是所有部族人员全体参与的群体活动。

P152摘自西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摘录: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鼗,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鼗。”

大禹继承了尧帝在庭外设钟鼓乐器让百姓前来申冤的做法,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把申冤叩击的乐器种类扩充得更加完备,用上悬钟、鼓、磬、铎,置鼗五音,或铿锵,或咚咚,或沉沉的在庭院中响起来时,帝禹便不顾自身清静休息,随时在钟鼓响起时起身来到门外倾听人们的心意。如此的无私无我,也唯有十三年奋不顾身、平息了洪水的大禹能这样做,为后世称颂的“周公吐哺”的德行,正是帝禹大德的影响及于后世的明证。在完备叩击的乐器中,起到了完善了五音作用。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回归年约为3651/4 12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1/2 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中华历和印度历,是以进入历月的星座决定月份的排序,无星座进入的月份置闰。

 北斗七星中斗柄三星叫做小岁,它在正月指向寅辰时开始运行,每月从左至右运行,十二辰为一周天。咸池三星称为大岁,它在二月从卯位开始运行,每月从右至左运行,四仲为一周天,终而复始。以太岁来纪年,通常是从寅辰部位开始的。从右运行,一年后移动到下一辰次,经过十二年走完一周天,终而复始。

P159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终而复始。太岁迎者辱,背者强,左者衰,右者昌,小岁东南则生,西北则杀,不可迎也,而可背也,不可左也,而可右也,其此之谓也。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徒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二阴一阳成气二;二阳一阴成气三。合气而为音,合阴而为阳,合阳而为律,故曰五音六律。音自倍而为日,律自倍而为辰,故日十而辰十二。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余十日九百四十分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日冬至子午,夏至卯西。冬至加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庚子受制。岁迁六日,以数推之,七十岁而复至甲子。甲子受制则行柔惠,挺群禁,开阖扇,通障塞,毋伐木。丙子受制,则举贤良,赏有功,立封侯,出货财。戊子受制,则养老鳏寡,行粰鬻,施恩泽。庚子受制,则缮墙垣,修城郭,审群禁,饰兵甲,做百官,诛不法。壬子受制,则闭门闾,大搜客,断刑罚,杀当罪,息关梁,禁外徙。

此节选了77条摘录。

第四节夏、商、周之起源,分夏后、契、后稷3个部分。

华夏历史从夏商周起。摘编的起源传说。

P165《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大乐野,夏后在这地方观看《九代》乐舞,乘驾着两条龙,飞腾在三重云雾之上。他左手握着一把华盖,右手拿着一只玉环,腰间佩挂着一块玉璜。大乐野就在大运山的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夏后观看乐舞《九代》是在大遗野。

P165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始封商,其后裔盘庚迁殷,殷在邺南,遂为天下号。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

P169后稷,《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天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周朝起源。

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P175

第四节选了54个摘录。

第五节方国氏族,在周朝之前,尤其是商朝,完全相信天命,信奉鬼神,大事小事,天天占卜,并以此获得上天和神的指示,然后不折不扣地执行。从周武王灭商开始,视野逐渐转向了人间。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远逊于商,却最终灭掉了一直以天命自居的商朝,这一意想不到的变化,使周人意识到天命无常,能使国家兴起,也能使国家不得善终。因此,要永保天命,必须以德配天,注意敬德保民。周公则要通过旧制度的革新、新制度的建立,通过礼乐文明的全面建立,使中国真正成为礼乐之邦。制度的革新,主要围绕分封制进行。分封制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夏商时的分封制度,是在氏族方国的自然分化之下形成的,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把它们纳入夏商王朝的统治之下。周武王克商之后,沿袭了这种做法。东征胜利后,周公实施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大分封,方国氏族原地认定的分封被完全颠覆,他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为主,立七十一国,周公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亲到疏,既有核心与重点,又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这在当时的世界,无疑是最为先进的。

P176《山海经·海外内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内经》:驩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郭璞注曰:“驩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画亦似仙人也。”)。《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P179《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郭璞注曰:“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玄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长,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没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顶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了不食而死’。此复是两面人也。《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是谓大荒之野。

叫羽民国的神秘国度,居民的脑袋和脸都很长,红眼睛、白头发,浑身长满羽毛,像鸟一样,会飞。羽民国那里的人脑袋很长,全身生满羽毛。还有一种 说法认为羽民国在比翼鸟的东南面,那里的人脸颊都非常长。

有一种人的头上的前边和左边、右边各长着一张面孔,是颛顼的子孙后代,三张面孔一只胳膊,这种三张面孔的人永远不死。这里就是所谓的大荒野。

我觉得方国氏族在正史上有存在,在神话传说上,第五节摘录多出现羽民国和三面人两面人等,我感到方国氏族是对奇人的通称。我对传说中这些现象还是觉得是外星人而已。

第五节选了83条摘录。

此章共303条摘录。

在摘录中有一条出现了仲尼,在181页摘自《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仲尼,孔子,不信神,通过一问一答,他为何把车子大小的骨头,当作上古神话巨人的骨头?其实是对大禹的敬仰!

此章节把神话传说的远古时代按照历史进程,带入到有历史记载的朝代了。(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