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兴里(小说)第1章祥兴里
(2021-02-25 13:29:57)
标签:
情感 |
分类: 长篇小说 |
祥兴里(小说)
赓鹰
…………——题记!
第1章 祥兴里
一.
我家是在市南的棚户区里。
我家门前是一条长长的弄堂。
弄堂口是鲁班路。
从弄口进来很长一段路,有一个石牌坊门洞,两边石柱,上方是古色古香龙凤呈祥石牌横眉,刻“祥兴里”三个大字。
后来破四旧时,一夜之间门洞不知去向,这是在文革前的事了。
经过这个道口,走过10家人家,第11家是我家,我家是36号,还有4家到40号,横着一条小马路,被祥兴里大人称为叫新马路。
新马路是我们小孩子玩的地方。
也是炎夏日晚上大人们乘凉的地方。
我家是倒数第5家。
弄堂北侧是光华染织厂长长的围墙。
弄堂从鲁班路到新马路有160米长。
光华厂的围墙从鲁班路街面房后面起到新马路,围墙往北30米,是传达室和厂门,过掉厂门再往北5米,是岔道,进去是光华厂进煤炭的卡车边门,岔口沿马路往北,是粮站。
粮站是高高的两层楼房,3开门面,楼上覆盖上街沿,沿马路砌了3根尺把宽的方形柱子支撑,粮站雨天也不影响买米,向北是低矮的三角顶房子,有4户人家,到丽园路转弯角时,是一家低矮的草棚棚顶,叫聂鸿兴菜馆。
聂鸿兴菜馆在这里较有名气,遇礼拜天,祥兴里有人家来客人,自己来不及买菜,就到聂鸿兴定菜,经常看到一个嘴唇边有黑痣的大块头,穿着白色工作服,有时挑着笼格,有时提着笼格,一层层有好几层,送到人家家里,笼格罩子一打开,菜是热气腾腾的,烹饪的菜疏香气扑面而来,“不错!不错!谢谢!谢谢!来!还有没付的钱拿去!”
街面房很低,却是两层楼,三角顶,里面地面也是很深的,有两级台阶下去。
三角顶老虎窗是朝东开的。
沿丽园路,聂鸿兴隔壁是搪瓷厂。
搪瓷厂约50米长,深30米,贴光华染织厂简陋围墙,厂门靠聂鸿兴菜馆。
这里在上街沿搭了简篷,是小书摊,说是小书摊,其实有很多各式各样大人书。
看书是一分钱一本,坐在里面长矮凳上,可以坐十几个人。
也可以办理借书卡,借书是一分钱一天。
后来马路对面也开了一个小书摊,到房子改造后,又贴邮电局搭了简篷。
我在读五年级时,也在这里办理了借书卡看书。
我看书,是我重新读两年级时,去住我家附近的同学家看到同学父亲借来的儿童书,就在他家看书,看的津津有味,从此以后喜欢看书,后来我家很近的要好邻居家,这家是祥兴里书香门第,我在他家借书看,又在我家隔壁邻居借书看。
沿丽园路往西,贴搪瓷厂西墙,是两排低矮本地房。每排有7户人家。
再隔开一条通道,又是一模一样的两排本地房。
本地房沿马路是低矮的墙,门开在南边,走通道进去。
通道进去经过两排本地房向右转,是光华厂职工工房。
这里的本地房简陋,不像我小学有个同学,他的家在我父亲厂,后来我顶替进厂的太平洋织造厂旁边本地房,很气魄,如四合院,有高大门洞有宽大天井,有大厅有卧室,是单层房。
除屋顶上瓦片装饰与同学家本地房瓦片装饰一模一样,不是四合院式样,两排房之间像天井。是杂乱无章的水龙头水池和晒衣架。
最里面本地房南侧靠光华厂简陋围墙。
搪瓷厂对面是草棚棚山东窟。
七十年代中期率先改造,造了几排3层楼房,鲁班路转弯角到天益色织厂,造了一排5层楼房,靠丽园路是邮电局,往北至天益色织厂是工商银行和五金店,邮电局与工商银行之间空开一间房间5米宽做通道。楼下一层很高,楼上第二层起是居民住房。进入通道里面是一排排整齐的三层房。
丽园路本地房马路对面是一排9间比较高的两层楼房,东头是3间草棚屋,隔开一条小路,是大给水站,以前里面就是山东窟,后来是三层楼房居民房。
3间草棚屋其中一间是我中学同学家,他家是贴两层楼房,过去一间,是过街楼,进去里面就是杂乱无章的山东窟,同学家等3间草棚屋,后来在70年代也翻成碉堡式样瓦房。
楼房头子上是老虎灶,再过去是转弯的斜徐路。斜徐路很高,老虎灶在路基下面。
这里的马路从高而下到鲁班路。地势是西高东低。
丽园路靠近马路高坡的本地房,路基靠本地房的北墙,仅一拳缝沟。三角顶屋檐伸出很远,马路有上街沿,雨水是漏不进这缝沟里。
丽园路马路对面房子,从鲁班路到老虎灶有上街沿,到老虎灶时,丽园路路面抬高许多,与斜徐路交接处,路面有一层高,老虎灶的瓦顶屋檐触手可及。
本地房通道进去光华厂工房有两排,工房特别高,两层楼,楼下很高楼上也很高。
中间通道较宽敞,水泥地,在这片到处是泥路煤渣路后来是弹格路的地方,是上好地方了。
靠光华厂简陋围墙的工房,有几户工房人家门走南面,那贴简陋围墙是窄窄的通道,我小学同学住这里第3家,他叫顾志发,他父亲会唱京戏,3年级时老师安排我到他家温小组,走到这里看到简陋墙里面光华厂堆煤炭场地和乱七八糟拆下来的坏机器等。
光华染织厂南通人和天津人多,喜欢唱京剧的票友也多。
我父亲厂太平洋织造厂绍兴人多,喜欢越剧的人多。
工房北侧一边,有围墙,围墙外面就是本地房。
本地房往西,有通道,过道口还是本地房。
通道进去,有一个小学同学,是女生,我读3年级时还到过她家温过课。
房子西侧,是一条南北向小马路,叫新马路。
二.
祥兴里从鲁班路弄堂口进去60多米,两排带搁楼的低矮三角顶平房,每排31间,在第17间处空一间房3米宽作通道,一块白底蓝字写着鲁班路190弄24支弄弄号牌按在古色古香门洞。
一般造法,房子应坐北朝南,门洞走南侧。
但祥兴里造时受空间位置束博,两排之间夹弄很小,一南一北两排房子,北侧一排弄堂从鲁班路进来,房子对面是光华染织厂围墙,南侧一排没有直通到鲁班路的弄堂,一南一北两排房子顶着比较洋式的楼房,没留通道。
北侧为总弄,南侧一排为支弄号牌。
北侧总弄一排房子前门在北面,门牌号在北面房门,南面一排房子前门理所当然在南面,门牌号在南面房门,两排之间的窄小弄堂是两排房子的后门。
总弄号牌从弄口起,弄堂进去,经过弄口房子山墙,隔一条马路房子的后门小弄堂,是祥兴里一模一样三角顶低矮房子,1号到7号。
贴7号是小弄堂,小弄堂进去拐弯与沿马路房子后面小弄堂相同,南侧有小门洞,接通往南去鲁班路沿马路房子后面小弄堂,到鲁班路其它一条弄牌号叫鲁班路226弄。
7号旁边小弄堂是钢锉二厂车间。
这个车间,一度是军工车间。
车间后门,但从来不开,是8号。
靠小门旁边是垃圾桶和小便池,车间10米宽,西侧是比较整气比较宽大的弄堂,就叫8支弄。
8支弄弄堂通226弄,弄堂有80米长,东边是钢锉二厂,西边是几排较高楼房,经过50米后,是草棚棚,草棚棚是226弄号牌,弄堂窄小起来,到226弄时仅1米宽。这里有这个厂倒铁屑子和报废钢锉等垃圾的围栏,用铁丝网围住,那时电影放飞刀华时,附近小孩到这里捡锉刀做飞刀玩。
那时小孩都是散养的,玩飞刀时,一个小孩闯祸水,将一个居委干部的眼睛差点戳瞎,很危险,后来厂里这个围栏封闭起来。
钢锉二厂厂门在226弄处。
9号房子是洋气的高楼房,鹤立鸡群,很气派,有4个门号,甲乙丙丁。
接着是顶着大楼房西墙的两排低矮的三角顶房子,总弄10号到40号,24支弄1号到31号。
24支弄弄口,在总弄东是26号西是27号,按说应叫26支弄不叫24支弄的,小时候我读6年级时,经过这里一直会想。
两排房子在26号处空开3米造古色古香门洞做通道,形成两排四爿格局房子。
挨27号东墙,有一个小便池。
我家后门对面是24支弄27号。
40号后门对面是24支弄31号。
两排房子西头横着一条较宽泥土路,就是新马路。
新马路向北到斜徐路。
向南不通,在24支弄31号处,空出过路通道,横着一间草棚棚房屋,是酱油店,酱油店东侧弄堂较宽,西侧弄堂进去是很小的口子,仅推自行车过,里面棚户区四通八达。
很小的时候祥兴里在新马路一头装有3个门洞。总弄前门弄堂,后门弄堂,24支弄前门弄堂。
后来两个前门弄堂门先后拆掉,后门弄堂门一直保留。
后门弄堂门洞上方是三角顶倾斜下来的连墙,这两排房子,每一头是砌出的三角顶墙顶,墙顶有尺把宽,本色的黄沙水泥粗粒很坚固,工匠在墙顶沿边墙上沿,砌出突出的边沿,包括连接两排房子的连墙,在长方形砖墙门楣上,同样有突出的边沿,水泥勾抹出长方形托盘盆,上刻祥兴里三个大字,四围涂白,久而久之雨淋风打,雪白的楣墙与两排房子的西墙一样,剥落的斑斑点点,房屋大修时刷白,将整个门楣也涂白,三个大字是看不清爽了,再经过风吹雨打,祥兴里3字仔细看,才看的出来。
祥兴里东面不装门,
从东面鲁班路进来,比较整齐。
西边和南边,杂乱无章,草棚棚多。
后弄堂门,隔这条新马路,对面是打浦路53弄弄堂,弄堂比我家门口的弄堂长,出去是打浦路。53弄,有名的棚户区。
新马路到斜徐路有百米长。
东边光华染织厂,新马路上有两个门,一个靠祥兴里弄堂,是仓库出厂运货的门。
往北30米是一个大门,卡车进出,站这里可看到鲁班路那个大门。
大门北侧,水泥楼房,是光华染织厂配电房,大人们是叫方磅。
方磅隔壁,是光华染织厂工房小门洞。
小门洞朝南,沿新马路有围墙,进门洞斜对面是几只自来水龙头水池。
这里地势高,进门洞下四级台阶,是宽敞的通道,两边是高高的工房。
通道长40米,一眼看到本地房墙壁。工房涂绛红色。
新马路工房围墙连着房屋,两户人家,沿斜徐路是本地房,4户人家,就是进去我小学同学家的通道。通道顶着工房围墙。
斜徐路左弯过老虎灶向北拐弯,往前两百米,向右即向东拐到鲁班路卢家湾,过鲁班路一直向东到制造局路斜桥。
直去与丽园路交接,地势由高而低到鲁班路。
斜徐路往西到打浦桥肇嘉浜路儿童公园前的日辉东路。
新马路西侧,从贴近53弄草棚房起到斜徐路,是绍兴人家咸菜作。
这个咸菜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作出巨大贡献,办养猪场,滚动式做豆制品,腌咸菜腌萝卜等,供应卢湾区几十万户人家。
祥兴里在新马路以前有3个弄门,我会走路时我看到过24支弄31号人家处有弄门有围墙,弄门对面是酱油店,围墙沿草棚棚而筑,弄门与酱油店之间是进去的弄堂,属打浦路53弄108支弄。
我家190弄属鲁班路地址。
后来渐渐的24支弄围墙拆除,有柱子遗留,还有一段围墙遗留。
而我家前门弄堂的弄门,我看到过,是昙花一现,等我大起来后,仅看到光华染织厂围墙上留下的门柱痕迹,知道这里曾有过弄门。
后门弄堂是两扇涂黑漆的厚厚沉重的木门。那年后门地面改造时,在门洞泥土下挖出死人骨头。
祥兴里是抗战爆发前几年建房的,以前这里是坟登头,从酱油店西侧小弄堂穿进去,里面有一个荒场,1964年造南塘中学挖地时,地下有棺材,还有随葬品。
祥兴里两排房子的后门,有3口井,东爿一口,西爿两口,西爿靠西的一口在我家后门靠窗处。
长长的两排三角顶房顶上,每户一模一样的老虎窗口煞齐朝南。那三角顶顶在鹤立鸡群的9号高大房子西墙面,露出大大的墙面,斜下的太阳照在那炽白墙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泽。
冬日,西下夕阳,映现在最高一层玻璃窗上,反射出红彤彤夕照很艳眼。
24支弄第二排17号和18号中间对面是高墩子泥土地,这里有过一块刻着密密麻麻字的大石牌,后来不见了,高墩子泥土上有一个挨着一户草棚棚北墙的大垃圾桶。
沿高墩子左边边沿进去,草棚棚的前门,是大给水站。
大给水站是这里祥兴里居民唯一用水处,拎水或者担水到家,家庭妇女淘米洗菜会到这里洗。
往前向南走,曲曲弯弯过一间过街楼,过226弄向南走小弄堂,通到南塘浜路上我父亲上班的厂,上海太平洋织造厂。
祥兴里,从鲁班路进来走到24支弄口,转头仰望古色古香石牌门,在市南这块棚户区如此差劲地段,会油然产生升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