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时期的“大学”:国子监(《上海法治报》2022年8月24日刊发)

(2022-09-03 17:47:09)
秋高气爽的时节,迎来了新的开学季。明清时期的大学——国子监作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也会举行开学典礼,之后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监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明清入监时间不统一清代地方开学有“送生礼”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学礼是各类学校教化学子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国子监,也会有各种礼仪活动。在一些史籍的记载中,监生初入学时,会举办简单的“开学礼”,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学的开学典礼。比如,  《全唐书》中记载,“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礼于师。国子、太学,各绢三匹;四门学,绢二匹;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匹;皆有酒脯。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

明清时期,新的监生入学,会举办何种“开学礼”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明确时期对于监生非常优待。明代国子监不但供给监生廪膳,还按季节发给衣服、被褥、冠履;每逢节令,监生还有赏赐;监生省亲回籍时,还赐衣、赐金作为川资……

清代,国子监有一种特殊的开学礼仪:新进士释褐礼。释褐礼的主角是每一科的新科状元及诸位进士。进士及第后,要选择吉日,由新科状元带队前往国子监,所有人员均要在集贤门外下马,步行进入持敬门至斋所。之后由相关人员引导状元、榜眼、探花等前往孔庙对先师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返回国子监向祭酒和司业行礼。进士中如果是监生出身,要行四拜礼,而非监生出身只行两拜。

有意思的是,在国子监这些礼节的基础上,清代地方学校发展出了“送学礼”。清代学校以府、州、县为基本单位,各建立一所学校,称为“儒学”。在本省学政主持的每三年一次的岁试和科试中,各儒学可以按既定名额,各招收一次新生。在新生入学时,往往会举行送学礼。不同地方,送学礼内容不一样,不过核心环节有以下三个:一是地方官发帖邀集新生,为其簪挂花红,二是地方官率领新生到孔庙大成殿,向孔子圣像行三跪九叩首的谒庙礼,三是地方官率领新生到儒学明伦堂,向教官行谒师礼。

每日礼仪活动

明清时期,国子监为了严格管理,规范办学,不仅将教学管理机构分设为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等来分工管理,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教官,祭酒为国子监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还将国子监的学生分为六堂: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是国子监日常教学的主要场所。其中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班,设助教一人、学录一人;修道、诚心两堂为中级班,率性堂为高级班,各设助教一人、学正一人。助教、学正、学录协助博士教学,并指导监生自学。

国子监开学后,十分注重礼仪制度教育,从着装、容颜、言谈、行为等多方面对监生进行培训。在这些礼仪活动中,国子监正官即祭酒、司业、博士等,必须整饬威仪,严立规矩,为学生做表率。

礼仪活动从“教师”带头执行,每天早晚均要举行升堂仪式,祭酒或司业升堂就坐,各属官依次到堂按顺序行礼。然后,所有教师站立两侧对面互相行礼,礼毕站立。之后,国子监六堂生员列队依次进入,按班级列队集体行礼,礼毕退出。参加升堂活动的监生,每人要亲自放牌点闸,就是我们今天的点名,确保学生全部到位,不得缺席。参加这项活动时,学生“要衣冠严肃,步中节,不许搀越班次,喧哗失礼”。

课堂上也有课堂上的礼仪,监生在监读书上课时,严格按照监规去做,必须对“教师”毕恭毕敬,作揖行礼,严肃认真,拱立听讲,如有疑问,举手请教。遇“教师”出入教室,监生要站立道路两侧,并向他们请安,不得造次无礼。会讲时,监生要规规矩矩站着听讲;要端正严肃,衣着整洁,不许燕安怠惰,脱巾解衣,喧哗嬉笑。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的礼仪教育,来保证整个国子监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

国子监在教学管理中,考勤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对监生的日常考勤不仅举行大型活动和上课要点名,而且晚上就寝也要点名。国子监负责考勤的部门是绳愆厅,该部门负责人监丞,会定期深入监生课堂和寝室进行查点人数,对无故旷课或夜不归宿的监生进行惩处。同时,还设立对监生言行记录的簿册,随时掌握其坐监到课情况。明代国子监绳愆厅为学生设立了各种簿册,有六堂签筒及班薄、堂官巡风薄、习礼公侯伯薄、整班友长名次薄、友伴门差名次薄等,每天由斋长在上面作记录。

监生每天在监学习,都要进行考勤,各堂设置勘合簿,上面有本堂监生的姓名,每到一天,教官在其姓名下印红圈一个;如未到,印黑圈一个。只要坐监能得700个红圈,才能升入率性堂。

明清时期国子监对学生的离监出行、请假休课也进行严格管理,不许学生随意离开国子监,更不许学生无故离监回家,监生家庭有事会给予假期。如有事经批准出入监时,也要持国子监发给的出恭入敬牌。对于旷课的学生,国子监给予严肃处理。据《清史稿·选举志一》记载:“出入必记于薄,监丞掌之。省亲、完姻、丁忧、告病及同居伯、叔、兄长丧而无子者,予假归里,限期回监。迟误惩罚,私归黜革,冒替除名”。

清代道光年间任国子监祭酒的翁心存,就是后来帝师翁同穌的父亲,曾在日记中记录了一个叫范建中的监生无故旷课被开除的事情。在考勤时,范建中没有到课,而是让其他监生替他在点名时应答,并冒充范建中试图领取膏火银,结果被查出,范建中被除名,冒名顶替者也被驱逐。可见,清代国子监考勤之严格,这也是为了规范学生管理,确保到监率。

斋长管衣食住行

为了监督与约束学生的言行,国子监实行斋长管理制度,由年长学优、威望较高的监生来充任斋长,这个斋长就相当于现在的班长。

据《明史》记载:“每班选一人充斋长,督诸生工课。衣冠、步履、饮食,必严饬中节,夜必宿监,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斋长帅之以白祭酒。监丞置集愆簿,有不遵者书之,再三犯者决责,四犯者至发遣安置。其学规条目,屡次更定,宽严得其中。堂宇宿舍,饮馔澡浴,俱有禁例”。也就是说,斋长不仅要帮忙管理国子监的日常教学,还要在衣食住行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课维持正常秩序,课后协助监督学生言行。

明初国子监实行会馔制,每天到就餐时间,监生便集中到会馔堂,分班按桌就坐,由斋长负责到厨房领取饭菜,每桌监生集体享用。每天从六堂中轮流派4名斋长值日。监生不能随便到厨房中查看饭菜,评价饭菜质量,尤其不能鞭挞膳夫。每天学生所用餐,完全由膳夫提前备好。就餐时,监生安静就餐,不讲话,不喧哗,做到礼貌就餐。吃完后,监生将自己的餐具清洗干净,停放在指定的位置,做到井然有序。

学生一入学,都会安排学生的住宿房号,按编号住宿,“不许私下挪借他人住坐,违者通决”。不允许随便带家人及其他人等在国子监留宿,违者要受到处罚。学生在自己宿舍居住,要保持清洁,讲究卫生,保护公物,不得人为破坏住宿环境。监生必须在自己的监内宿舍住宿,如到衙门办事,每晚也必须回监,不许在外宿歇。

《明会典·国子监·监规》明确规定:“生员每夜务要在号宿歇,不许酣歌夜饮,因而乘醉高声喧哄,违者及点闸不在者,各加决责……不许燕安怠惰、脱巾解衣、喧哗嬉笑、往来别班、谈论是非,违者痛决”。就是说,监生白天在六堂学习,晚上各自回到自己的号舍休息,不允许在号舍喝酒、唱歌,也不允许互窜号舍,违者要处罚。

朔望假日,监生可以外出上街,但晚上要回到号舍。监丞为每个号舍设立集愆册,每天要由斋长安排值班生负责登记每位监生的活动情况,每晚还要点名。

课业并不轻松

国子监教育以儒学为主,明代初期国子监还有算术、书法、律令、礼仪、习射、音乐专业,其后逐渐废除,到了清代国子监的教学内容就变成了纯粹的科举考试训练,主要学习《四书》  《五经》《性理大全》  《资治通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十三经和二十一史。

讲书、自习、考课是国子监的主要教学方式。讲书就是现在的上课,每月四次,初一、十五在孔子庙行完释菜礼之后,在博士厅集合学生,由祭酒、司业、博士讲解《四书》和性理诸书,然后每月上旬之后以及朔望后由助教、学正、学录再各讲一次。讲书以后还有学生的复讲,复讲之前,博士厅将题目写在小竹签上,由学生抽取,按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有触发贯串者加以奖励,未能通彻者曲为训解”。

国子监生在监学习,被称作坐监。要求监生在监学习遵守监规,既要讲究必要的听课礼仪,又要按时完成教官布置的作业。主要学习活动有:第一、背书,一般每三天检查一次,每次须背诵大诰100字,本经100字,四书100字,不但熟记文词,还要通晓义理。如背诵讲解全不通者,要被老师打十板。第二、写字,每日一幅,一幅的标准为每行16字,共有16行,总计256字,不拘家格,或东汉王羲之、王献之或欧阳询、虞世南,或颜真卿、柳公权均可,点画撇捺,必须端楷有体,合于书法。而且当日完成,当面交本堂教官批阅,以圈改字少为最,逐月通考。第三、作文,每月写六篇。“本经义二道,四书义二道,诏诰、表章、策论、判语内科二道,不及道数,仍要逐月作完送改,以凭类进,违者痛决”。

明清监生日常学习时间安排是:监生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休假两天,其余时间就是上课和自习。在一个月中,监生背书就占了13天,复讲占了8天,也就是说,监生自学和检查学业就占去了21天。监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为了应付科举所做的平时准备,包括八股文写作训练、诗赋创作、策问回答等考课形式,而且在每次考课时均须监生到场,并点名核实。

正是有了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国子监的教学成果十分显著。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国子监出过很多名人,元代的许衡;明代的董其昌、袁中道、高拱、徐阶、王锡爵、张居正、方从哲等;清代刘墉、清代纪昀担任过管理监事大臣,吴伟业、王士祯、王懿荣都担任过祭酒、司业,清代著名戏剧家洪昇孔尚任都与国子监有缘,前者曾做过国子监的监生,后者以进讲之才擢升国子监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