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清末民初,大栅栏是市井百姓、达官贵人休闲的好地方。当时大栅栏里最具特色的就是戏园子,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戏园,当年内城禁止,惟正阳门外最盛。属于大栅栏内者五处:曰庆乐、曰庆和、曰广德、曰三庆、曰同乐轩。”民国时还涌现出新戏园,如中和园、文明园、第一舞台和正乙祠戏楼等。

  清代杨静亭《都门杂咏·市廛(chán)门》中有一首诗,描述了大栅栏繁盛景象:“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

  徽班进京后,大栅栏的戏园子成了名伶们竞相登台演出的重要场所。据清道光时期国子监学正杨懋建的《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每日,这些戏园子都是高朋满座,精彩剧目轮番上演,喝彩之声此起彼伏。

  后来的杨月楼、孙菊仙、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谭富英等一大批名角都在此演出过。当时,为了便于演出,名家们都会选择在大栅栏一带设寓所。《鞠台集秀录》中记载有86位名伶住在大栅栏一带的韩家潭
      清道光十年(1830年),扬州新开了一家“谢馥春”香粉店,由于经营有方,很快便顾客盈门,成为扬州香粉的名牌。然而,树大招风,随之各类假冒品牌的“榭馥春”“射馥春”“谢复春”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严重影响了谢馥春的信誉和经营,为此他们展开了有礼有节的依法维权。

    扬州香粉名扬天下

    发源于汉、晋时期的扬州香粉,到了宋代就已名扬天下,当时扬州出现了专门经营销售香粉等化妆品的前店面后作坊。到了元代以后发展很快,据元、明的地方志记载:“天下香粉,莫如扬州,迁地遂不能为良,水土所宜,人力不能强也”。

    明末清初时期,扬州出现了“戴春林”,“薛天锡”等香粉知名店铺。康熙皇帝南巡扬州时,听闻扬州香粉蜚声天下,颇是喜爱,就同意“戴春林”香粉装入五彩花式纸盒作为贡品入宫,称为“宫粉”。“戴春林”也因此身价百倍,名声大振,是一般香粉店所望尘莫及的。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清道光十年,“谢馥春”香粉店在扬州南门下铺街上开业了。店主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次多方代表参加的会议,开得很热烈,讨论很深入,达到各方面的预期目的。这就是汉昭帝时的“盐铁会议”,也称“盐铁之议”。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汉王朝的首都长安格外热闹,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参会的人员阵容很强大,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还有民间代表,由三辅、太常各举“贤良”二人,各郡国察举“文学”一人,总计60人。会期长达4个多月,商讨汉王朝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

  召开这个会议的背景是:汉武帝执政后,经济政策上改变了汉初以自由放任为主调的经济政策,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实施了盐铁官营、酒榷专卖等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讨伐四夷、抗击匈奴的军费,抑制地方势力发展,以及解决中央政府财政危机。这些政策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加重了商人的赋税,导致民间商业窒息,许多商人破产。后期,汉武帝曾发布《轮台诏》,检讨自己的执政弊端,要改变这种方法。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与桑弘羊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权力斗争在所难免,二人政见也不同。霍光主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学到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说,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这个“杞人”也成为人们的笑柄。但杞国究竟在哪里,许多人都不知道。

直到前几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后,榜上有名的“杞国故城”居然就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才知道原来杞国就在山东。

那么这个杞国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大禹的后裔,据《四书通典》记载:“杞,姒姓伯爵,禹之后也。殷时或封或绝。武王克殷,求夏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

杞国建国始于夏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杞国是小国,史书记载很少,《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个字,都是历数其君主名号,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在司马迁的眼里,如此“小微”的国家,能记载他的君主名号已
在我国,十二生肖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现象。清赵翼《陔余丛考》中说:“盖北狄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十二生肖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俗。

最早的十二生肖诗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著名诗人沈炯写了《十二属相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南北朝沈炯的这首诗将十二生肖依次嵌在每句的首字,对仗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充满着生动活泼的情趣。

到了宋代,写十二生肖诗的更多了,北宋葛立方写的《赠友人莫之用》是一首兴味盎然的十二生肖诗:

抱犬高眠已云足,更得牛衣有余燠。

俗语说得好:“十层单不如一层棉。”寒冬时节,人们得益于棉花的温暖。中国是世界上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棉花并非中国本土作物,它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古时称为吉贝、白叠、木棉或梧桐木,用它织成的布称为白叠布。几千年来,棉花在中国的旅居过程中发生了不少趣事。

棉花由“丝绸之路”传入

在棉花出现之前,古人衣料的主要来源是麻葛、丝织品和毳皮。麻、葛一类植物纤维织成了布,因普通人大多着布,“布衣”成了老百姓的代称。

棉花进入中国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也不排除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可能性。陆上丝绸之路中有一条是北路,即通过甘肃、新疆境内的“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另一条是南路,即经过四川、云南境内的“西南丝绸之路”传入。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在棉花的传入上,南路早于北路。

早在汉代,人们就已初步将棉花纺织成布匹,没有染色的棉布称为“白牒”,已染色的棉布则称为“彩牒”。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有“文组彩牒”的表述,这里的彩牒即是棉花纺织染成的精美棉布。

       又到新旧交替时,虎年长啸去,兔年傍地来。每年这个时候,生肖的话题便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且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清赵翼《陔余丛考》中说:“盖北狄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十二生肖作为年份的纪元,配上十二地支,为其命名的代号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备受历代诗人们的关注,他们写下了大量的十二生肖诗。

  最早的十二生肖诗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炯写了《十二属相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南北朝沈炯的这首诗将十二生肖依次嵌在每句的首位,对仗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充满着生动活泼的情趣。

  到了宋代,写十二生肖诗的人更多了,葛立方写的《赠友人莫之用》,更是一首兴味盎然的十二生肖诗:“抱犬高眠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某知识资源传播共享网络平台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进行了查处,并处以巨额罚款。古代没有网络资源这样便捷的手段,仅靠纸质媒介传播,古人是怎样做到知识共享的呢?

  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在古代,书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古时候除了国家藏书外,私人藏书十分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应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私人藏书家,他广搜文献,“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到了东汉,藏书家曹曾专门修建起一座石室,以收藏自己的万余卷藏书,史称 “曹氏书仓”,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图书馆。

  据载,我国古代最早的借书活动始于汉代的刘向,他曾向当时的中大夫卜圭、臣富参等私人藏书家借阅过图书。那时,人们重视礼仪,读书人之间相互借书,也约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借书时以一瓻(ch)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这就是谚语:“借书一瓻,还书一瓻。”瓻,有时也写作鸱,是一种肚大口小的贮酒器,唐音韵学家孙愐在《唐韵》中对此有注解:“瓻,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借
      古语说:烧不尽的西山煤。北京西山一带自古煤炭资源丰富,辽代开始就有开采,明清以后,西山成为著名的煤炭产区,重要的煤窑区域有浑河、大峪、门头沟和居庸关等,它们所产的煤炭有效地保障了当时北京城的燃料需要。

  尽管明代以前西山就开采煤炭了,但明代中前期北京城的取暖,仍然大量使用木材、木炭等。当时,由于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燃料需求大增,致使北京附近森林大量砍伐,森林资源接近枯竭,造成柴薪樵采越来越困难,柴薪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嘉靖年间,北京的木柴,每万斤要银15两以上,木炭则要银45两以上。于是,煤成为当时京师的另一选择。

  其实,北京居民用煤做燃料,从辽金时代就开始了,到了元代西山的煤窑不仅出煤炭,而且还盛产白煤。据《元一统志》载:“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

  但是,明廷最开始对北京周边的采矿有禁令,规定不得于卢沟桥以东的山岭挖掘山石和采煤。直到明嘉靖年间,明廷才放松了一些控制,西山的采煤得到许可,于是开办的煤窑越
       在清代山东有多少县衙呢?清代山东共设十府96县,全省就有96座县衙,县令们就是在县衙里施令行政的。
     清代山东县级行政区划
  “山东”这一名称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那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他们也会把秦以外六国领土称为山东。到了唐朝,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唐代末年就有人以山东专指齐鲁之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这时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正式设置了山东省。明代仍设置山东行中书省,驻地为益都,后又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
  县级行政机构出现在秦统一六国后,当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县作为行政区划开始在山东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清代,山东县级区划政权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
  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清代山东全省辖有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10个府和临清、济宁、胶州3个直隶州,下设8个散州和96个县。具体如下:
  济南府下辖,德州和历城、章邱、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