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那些令人慨叹的奋斗者(《上海法治报》2022年8月17日刊发)

(2022-08-17 15:32:59)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其实,在古代也有一些为了理想,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不息的人,他们那些奋斗故事,一样令我们慨叹和深思。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在唐代璀璨的诗人群体中,有一个耀眼的明星诗人,他就是王勃。他在其《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王勃艰苦奋斗的写照。

王勃,今山西河津人。出身豪门望族,自幼聪敏好学,被赞为“神童”。12岁时,王勃第一次来到了长安,跟随名医曹元在长安学医。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13岁的王勃从长安回到家乡,有了长安的生活经历,这使得王勃更是决心要到更大的地方去发展。从此,王勃就走上了奋斗不息的征途,他写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展示自我,以寻找入仕机会。

唐高宗麟德元年秋(664年),右相刘祥道到关内视察,十四岁的王勃抓住机遇向他上书,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进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下诏开幽素科,这也是科举的一种,只是很偏门,不受举子们的待见。王勃得知消息,认为总是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会,他立即参与考试,对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的赏识。结果真的考中了,被授予朝散郎的职务,也就是相当于七品的小官,没有实权。之后,王勃的才华在京城得以绽放,他撰写了《乾元殿颂》,如此歌功颂德、词美义壮的绮丽文章,让唐高宗惊叹不已。

王勃在京城还交往了一些朋友。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王勃在长安,结识了朋友杜少府,后来杜少府去四川担任县令。王勃送别时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后,经皇甫常伯介绍,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助兴。不料惹得唐高宗很生气,认为王勃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将他立即逐出王府。王勃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奋斗了几年的仕途成果,竟付之东流。郁闷的王勃来到了四川。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秋,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后,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在这里却因藏匿杀死一个官奴,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却宣告了王勃仕途的终结。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命运多舛的王勃来到了南昌城,在修建一新的滕王阁,写出了他的名赋《滕王阁序》,表露了他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第二年秋,在乘船时不幸溺海而亡,时年27岁。

纷纷闾巷士

看我复何为

北宋有一位诗人叫诗人王令,如果说唐代王勃的奋斗经历十分艰难,那么这位王令的艰难奋斗那简直就是苦难了。

王令的出身不错,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要职,父亲也当过几年县里的主簿,也可说是“官二代”。可是王令命苦,5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唯一的姐姐已出嫁,王令成为孤儿,无所依靠,孤身寄居在扬州小官吏叔祖父门下。王令学习很刻苦,小时上私塾,晚上回家还独自读书,甚至通宵达旦。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7岁的王令离开寄居十年的叔祖父家另立门户,接回了此时已是寡居而难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他们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只身到山阳县一家塾当先生。第二年,又应邀去天长县一束姓家塾聚学,5年后再到高邮聚学。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高邮,王令投书并赠《南山之田》一诗求见。王安石十分看重王令的为人与才学,两人成了莫逆之交。有了王安石的举荐,王令声誉赫然,门庭若市,进誉献谀者日多,一向清高倔强的王令便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闭门谢客。

第二年,高邮知军邵必强邀请王令做了高邮学官。25岁那年,王令来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聚徒教授勉强糊口,后重返瓜洲。不久,王令便举家迁往江阴暨阳。王令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的居住的窘况:“颓檐断柱不相缔,瓦坠散地梁架虚,门无藩闑户不闭,时时犬彘入自居。”此时,王令依旧一贫如洗,依旧靠聚徒教授艰难度日。

王安石的关心是王令最大的安慰。王安石就多次修书给舅舅吴蕡撮合,终于吴蕡答应让女儿与王令成婚,这给孤寂贫困中的王令带了甜蜜与安慰,他继续开课收徒以糊口。然而,此时王令的疾病越来越重,卧床难起。嘉佑四年六月,年仅28岁的王令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王令短暂的一生留下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

家不蓄一书

而无所不通

徐祯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徐祯卿是吴中四才子之一,被称为“吴中诗冠”。写有名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徐祯卿出生于姑苏的一个家境清寒的家庭。少年时代,生活较为清贫,他12岁时,母亲亡故,家中更是苦不堪言,自幼聪慧好学的他,家中却没有一本书,“家甚贫,蓬而行,故未尝有书也……无所不通,皆从他所观。”就是说,家中没有书,他就到别人家去看书,由于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文采很好,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才终于考中进士,却因为长得丑没有被选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又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失之官场,收之诗篇。徐祯卿在诗歌的道路上奋斗不止。他在当时的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可见他的勤奋与努力了。他长于七言近体,其诗格调高雅,尽显吴中风流之情,名作不少,其中《偶见》:“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又斜。可奈王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还有《在武昌作》:“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都是耐人咀嚼的佳作,流传甚广。

徐祯卿对诗歌理论更是孜孜以求,他的研习十分精到,所撰写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是中国古代诗话史中屈指可数的精品。当时著名的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清诗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吴中四才子诗,只收文征明和徐祯卿的诗,其中文征明才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

正德六年(1511年)徐祯卿在北京英年早逝,年仅33岁。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代江苏常州人黄景仁,父亲早丧,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客游四方谋生以奉养母亲及妻小。

黄景仁早年中童子试后,却乡试屡考不中,只得幕府为客,受尽了人间的白眼。早期他在安徽学政朱筠处幕府,负责校勘文章。这期间写有《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引起轰动,人们将其比之唐王勃《滕王阁序》齐美的佳作;清大诗人袁枚也盛赞其风采过人、不同凡响。

黄景仁有个好朋友叫洪亮吉,是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他们相识于县试,两人曾因旅途中被店家安排入住同一间房,从此成为一生挚友。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黄景仁又前往北京投奔朱筠。经推荐黄景仁做了《四库全书》的修纂,即誊录生。这让黄景仁有了精气神,他得意洋洋地说:“人谓长安居不易,误矣”,他托好友洪亮吉将常州老宅卖掉作旅资,把他的全家人送到北京。可是黄景仁却买不起房子,一家人住在朱筠家里。在北京的几年间,家中日子过得很拮据,一家老小八口,靠他誊录生的微薄收入,捉襟见肘,十分困难。两年后,洪亮吉到京城,看到黄景仁一家的窘况,劝其将家属送回老家,黄景仁也只得这么做了。

那时,洪亮吉做陕西巡抚毕沅幕僚,不遗余力荐举黄景仁,黄景仁得以离开北京到西安毕府做文字校对工作。毕沅看到黄景仁的境况,慷慨出资帮黄景仁捐了一个县丞的职位,但要等机会上任。几个月后,黄景仁得到消息,捐的县丞有眉目了,于是他急忙返回北京。可惜消息不实,黄景仁在北京等了一段时间,仍然无着落,他又返回西安。谁料,走到山西运城时,病倒了。黄景仁从小体弱多病,往返这么一折腾,再加上他为生活所困太久,没过几天就在运城去世了,年仅35岁。

又是洪亮从西安昼夜兼程赶到运城,为黄景仁处理后事,并亲自把其灵柩运回常州。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早在十多年前,黄景仁曾与洪亮吉开玩笑:“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洪亮吉的确没有辜负他,把黄景仁全部诗文搜集整理后,命名为《两当轩集》出版。

也许黄景仁的《杂感》,是对他和其他艰难奋斗者最佳的慨叹:“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