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早期阅读+讲故事
(2016-10-20 19:04:25)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读书—观影—出行 |
2016年10月20日
一、什么是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不是让孩子自己看书,不是教孩子认字,也不仅仅是给孩子读故事。早期阅读是宝宝通过看、听、触摸、说(话)、甚至身体模仿等各种方式去理解色彩、图像、声音和文字的过程。
感悟:
也就是说早期阅读不只是阅读书籍,也是阅读这个世界的一切。看、听、触摸,他感知到的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她的阅读对象。由此看来,我们提供给孩子的环境就很重要了,人文环境,家里的氛围,带孩子去公园玩,多接触大自然等等都很重要。
其次,既然是“看、听、触摸、模仿”,从这点上来说,让孩子模仿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模仿书上的动作、模仿大人的动作这些都很有意义。比如:女儿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模仿爸爸双手合十、盘腿打坐、金鸡独立这些动作,小妞妞模仿妈妈做瑜伽这些都是可以列入早期阅读内容的。
二、早期阅读带给宝宝的好处
1、提高听力、语言感知和理解能力,让宝宝会表达。
2、拓宽知识面、激发想象力,让宝宝有创意。
3、情感丰富,促进社会性发展,让宝宝会交往。
4、培养专注力,增强观察力,使宝宝更聪明。
三、关于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
(一)宝宝心理
1、宝宝喜爱“看看、摸摸、咬咬”即宝宝喜欢通过多重感官了解事物。
2、宝宝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所以早期阅读的游戏性大于学习性,宝宝是在游戏般的阅读中学习的。
感悟:
(二)阅读材料的挑选(2岁以下)
1、主角人物少
2、页数少(最多十几页)
3、情节简单、重复
4、带有手工翻动的、可操作的、可玩的书。
5、吃、喝、玩、睡,围绕他最熟悉的生活展开。
6、关于小动物的书
感悟:
依兰一睁开眼就要求妈妈讲《小螺号》,很快《小螺号》讲完了,依兰又说“《小青蛙》吧!”我没有提前准备,只能瞎编,于是就这样应付:
“一只小青蛙在水里游啊游啊游啊游啊游,早上小青蛙的爸爸和妈妈都要去上班,小青蛙和奶奶去找小伙伴玩,中午小青蛙的妈妈回来给小青蛙做饭,下午小青蛙的妈妈也要去上班,小青蛙和奶奶睡觉,睡觉起来就去找小伙伴玩,晚上小青蛙妈妈又回来给小青蛙做饭。。。。”刚刚讲到这里,依兰就说”是依兰!”
《比比熊》系列共三本,前两本依兰已经看完了,个人感觉第三本就有些难了,主要是故事变长了,情节变得复杂了,不适合两岁以下的小孩看。当然它写了是0——3岁看,我想这第三本就应该是临近3岁的时候看的吧!但是比如我们家小依兰现在又喜欢里面的一部分内容,怎么办?那就让她认识里面的小动物,看里面的部分图片吧!
“带手工翻动、可操作”这一点,就目前我们手上所用的巧虎系列的《我爱吃饭》和《收拾小能手》这两本书来看,小孩子确实喜欢,女儿会把她的小动物拿出来坐在书上画出的椅子上,装着和小动物们一起吃饭。每次翻开《收拾小能手》上遮住小扫把、小拖把的纸片都会特别的开心,发出哈哈的笑声。所以这样的书确实还挺好,虽然确实有点小贵!
四、早期阅读开始的时间
1、0——6岁
每天听家人朗读。这个时间段可以给孩子进行语言储备,当他真正开始开口说话的时候,他的大脑里已经储备了很多语言信息了。
2、6个月——1岁
简单的图片书,可以让孩子指认图片中物体的名称。
感悟:确实如此,女儿最早看书就是指认书上的物体,她最喜欢的就是胡萝卜、小兔子、小蜗牛、小蘑菇等等。
3、1——2岁
有简单情节的故事书,帮助宝宝语言和情感的启蒙。
4、2——3岁
让宝宝参与动手和动脑的图书,促进宝宝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初步培养阅读习惯。
五、早期阅读的方法推荐
因为宝宝更喜欢有趣的、好玩的,所以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1、角色扮演。
例如:妈妈扮河马医生,依兰扮小鳄鱼,河马医生给小鳄鱼刷牙。
2、游戏式阅读
例如:妈妈遮住小动物的脸猜猜这个小动物是谁?
3、听家长讲故事
讲故事
关于讲故事,以下文字摘自网络文章《从小沉迷迪士尼动画片,对孩子的想象力是一种毁灭》:
“真正的故事应该是从大人心里流淌出来的,是一种跟孩子间心与心的交流,故事就像心灵的母乳,会给孩子丰富的滋养。最佳的讲故事方法就是大人把一个故事烂熟于心,然后以一种平和的语调,给孩子缓缓道来。”
“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爱和想象力的方式,如实精确的呈现给孩子,他就能够领悟到深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
“讲故事的最高旨意,就是滋养孩子的心灵。”
“讲故事的动作应该是真实且精确的,平和、不浮夸、不幼稚、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图景,这是讲故事的人需要注意的。”
“不要为讲道理而讲故事犹如不要为讲成语而讲故事一样。”
“不要讲完故事就逐字逐句解去读故事让孩子学知识。“
“对于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更加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同样以图景化的方式学习语言。传统的童话汇聚了民族的语言的精华,并通过口述代代相传。这种口述文化记载着最原始的文学和艺术,故事的语言简练、易懂和流畅,其中还有儿歌、诗歌、顺口溜等,对于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童话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
读故事与讲故事不一样
故事奶奶Christine认为读故事和讲故事不一样。读故事是孩子自己或者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绘本,一起看动画片等,讲故事则是孩子听家长真实、精确、平和、不浮夸、不幼稚、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图景的讲故事。Christine奶奶不赞同读故事,更赞同讲故事。她认为不能让孩子迷失在绘本阅读和迪斯尼动画故事里,一百个孩子可以有一百个白雪公主的形象而不是就那一个;动画片更中断了大人和孩子间的活生生联结。
每当讲完故事,她总会问“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故事中的这个小动物是胖的还是廋的?她走在哪里?她吃的什么?之后又变成了什么?”她认为故事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动物、物品的形象,都是孩子自己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路紧跟着讲故事的人走,脑子里不时构想出一幅幅属于他自己独特的在在画面,这对幼童的自我意识和想象力发展特别有帮助。
她还还认为,“任何一个故事在所有的年龄段都是适用的,只不过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对故事做改编”。根据心智发展的不同分成三个阶段,三阶段分别遵循“善”、“美”、“真”三原则。
0——7岁的孩子,遵从“善”。即使故事情节不好,也要用善良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呈现结果。
7——14岁遵从“美”。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具备思考能力,可以听一些复杂的故事,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戏剧冲突,逐步把自己从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分离出来,但是还不能太抽象。格林童话、动物寓言、希腊神话等都可以,要努力给孩子创造美丽的内在图景。
14——21岁的青少年讲究“真”。故事要帮助孩子找到真相,教会孩子用批判性思维来看故事的情节。回到人类讲故事的最初,故事是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和传递这的宝贵智慧和真理。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