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3)

(2023-12-06 19:28:14)
分类: 语文教学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

王兆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基于我国国情概括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

一是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要求文学创作应突破狭小圈子,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的冷暖喜好为旨归,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中,文学既要反映精英阶层,也要关注底层社会;既要书写汉民族状况,也要写出各少数民族发展变化;既要有高雅文学,也要重视通俗文学;既要反映健康成年人群,也要关心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员,近些年,非虚构文学创作注重底层民生、脱贫攻坚、少年儿童成长等,都是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不过,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仍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二是文学要将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作为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体到文学创作,作家不能只为富人阶层代言,而是要有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特别是要倾听底层社会人民的呼声。对于新时代作家来说,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痛,以发展眼光看待和促进共同富裕。这在柳青和路遥的人生观及其作品中,有着丰富深刻的展示。新时代作家更应接续这一传统,将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

三是文学需在强调物质富足时重视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作家而言,一方面,要改变不敢谈“钱”与“富裕”的观念束缚,要大胆、真诚、坦荡地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要被物质迷惑,忽略甚至放弃精神追求,要好好发掘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精神富有”,这是作家写作的宝贵资源。

四是文学当以生态精神创造自然美好作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承认,生态意识觉醒与西方理论的引进有关,但不能否定中国数千年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白居易在《养动植之物》中写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由此他提出:“故川泽有禁,山野有官;养之以时,取之以道。”可见白居易的生态精神是非常突出的。这就容易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特别讲“惜”字,如“敬惜字纸”“借物纳福”,这种敬畏之心是珍惜生命甚至一草一木的。因此,新时代作家应在中国古代生态精神与西方生态意识的对话中,创作更加绿色环保的自然文学

五是文学要把人类和谐友善作为追求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一些发达国家比,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历久弥新,生机无限。在新时代,作家们要勇于承担将中国和谐美好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向世界介绍传播的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基于中国国情,靠中国人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中国方案以解决中国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也应立足于此,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真正实现补钙提气、凝神聚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创作的好作品少,是当前虚构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作家做出更大努力。

B. 段画横线句子语气不断加重,表达对只为富人阶层代言、不听底层社会人民呼声的作家的严厉批评.

C. 作家要正确看待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既要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又要追求精神富有。

D. 新时代中国作家应抛开西方生态意识的影响,发掘中国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创作更优秀的自然文学。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手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将不同角度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得正误分明,论证深刻。

B. 段中列举柳青和路遥两位作家事例,证明文学创作要担负时代使命,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C. 段引用白居易的文句进行道理论证,既证明我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生态精神,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 段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运用比喻论证,写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18. 本文论证结构合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C    17. A    

18. 本文整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阐述分论点时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首先在第段提出中心论点: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接着从“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实现文学创作星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做法。最后再次深化论点,发出作家应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等角度出发,创作出伟大艺术精品的呼吁。本文论证条理清晰,结构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段中的“近些年,非虚构文学创作注重底层民生、脱贫攻坚、少年儿童成长等……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仍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可知,“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创作的好作品少”属于无中生有;同时,“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而不是“虚构文学创作的短板”;

B.段画横线句子语气不断加重,是对作家创作的建议和要求,不是严厉批评;

D.根据第段中的“新时代作家应在中国古代生态精神与西方生态意识的对话中,创作更加绿色环保的自然文学”可知,文中没有提到要抛开西方生态意识的影响;

故选 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A.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并非对比论证,而是道理论证;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结构。

根据第段“基于我国国情概括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

根据第段“一是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第段“二是文学要将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作为使命”,第段“三是文学需在强调物质富足时重视精神富有”,第段“四是文学当以生态精神创造自然美好作品”,第段“五是文学要把人类和谐友善作为追求目标”可知,第段—第段分别从五个方面提出实现文学创作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根据第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也应立足于此,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真正实现补钙提气、凝神聚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可知,作者在尾端对论点进行了强化,呼吁作家应当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等角度出发,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作品;

由此可判断,本文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亲人

凌泽泉

老家的门前有座很大的土山,山顶平坦,盖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祠堂,后来祠堂被拆,碎砖破瓦散落得满山都是。一锹扎下去,锹口不是被石块磕崩了,就是被砖瓦啃瘪了。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

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每逢春深,邻村的枣先生便背上竹篓,拎着小铁铲,赶到土山上,好奇的我便尾随在他的身后。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

何止是这座土山,家乡的山山峁峁、沟渠坝埂、田间地头,春夏时节,不是这里探出几桑乳白的小花,就是那边丛生出一蓬碧叶,俨然成了一方硕大无比的药匣子,被各种各样的药草塞得满满当当。

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谁家小孩高烧,它们就奉上柴胡、车前草、鱼腥草、紫苏;谁家大人腹泻,它们就捧出葛根、黄芩、黄柏。

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久而久之,他们也无师自通地成为了药师。吃五谷杂粮的他们偶尔也会遇到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他们通常不会大惊小怪,也很少去找医生抓药。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

在农人的眼中,不光花草可以入药,枇杷叶、玉米须、生姜都是药,就连锅底灰也是药,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农人的身子皮实,但最怕冬闲。外面寒风刺骨,人们拢着袖子在屋内烤着火,感觉身子骨越烤越冷。渐渐地,有人撑不住了,只得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起来。上了年纪的人说,乡下人这把骨头不能闲,一闲就会闹毛病。是啊,村东倒下了一条汉子,村西一条汉子又倒下,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后来我遇到一位老中医,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从中医的角度看,泥土是药,草木是药,阳光、空气是药,劳作也是药,正是这些药,维持着人身心的某种平衡。

其实,药草熬煎并不是它们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将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多种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中医看病其实就是让身体里的虚弱与道旁的草木彼此牵上了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

细想想,这些生于自然界的草木,哪一株不是我们最亲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邻村的枣先生每挖起一株草木,便喊出一个名字,这既体现了他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喜欢炫耀卖弄的心理。

B. 柴胡、车前草、葛根、黄芩……各种草药的名字充溢在文中,使文章内容丰富,散发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

C. 段中说“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说明劳作是农人们的药,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

D. 作者认为熬煎的药草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指的是将它们按照药方进行恰当调和,制成各种药物。

20.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段画横线句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的本味和身体的经络以生命,用相视一笑泯冤仇表现药物温和有效。

B.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整有散,长短结合,使行文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全面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

C. 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并多处使用成语,如雕梁画栋、肝胆相照、赴汤蹈火等,文学性强。

D. 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21. 段看似与写草木无关,为什么还这样开篇?请简要分析。

22.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草木“是我们最亲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 B    20. C    

21. 环境描写,交代了草木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贫瘠,侧面突出野生草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由老家门前的土山延伸到家乡的沟渠坝埂,写出野生草木的生存范围广,随处可见,为后文花草人药、泽被农人作铺垫,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2. 草木在荒僻的山间生长,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给山里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乡亲们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草木,农人和草木相处自然如同亲人;草木入药,如同亲人样为人们治病排忧解难,奉献自己;草木如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段“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这里表现枣先生的博学与慈爱。选项中“喜欢炫耀卖弄”理解有误;

C.根据第段“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可知,文中指农人不喜清闲,一旦闲下容易生病。选项中“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过于绝对;

D.根据第段“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可知,原文中指的是多种草药熬煎在一起,抵达病体后,激活经络,还原身心平衡。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艺术手法的赏析。

C.根据第段“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以及第段“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可知,文中还采用了诸多口语化的语言,选项中“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有误;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从内容上看,第段中“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交代了家乡草木的生存环境,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生存,从侧面突出了野生草木顽强的生命力;从结构上看,联系后文第段“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可知,第一段还能够起到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贫瘠土山,上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为下文野生的草木生长于此做了铺垫,引出下文草木人药、泽被后人的内容,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在开头段描写贫瘠的山土环境,读者会产生在这样贫瘠的山上会发生什么的疑问,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根据第段“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生长在荒僻山间的草木,为山里的乡亲们送来温暖和希望,装点了农人们的生活;

根据第段“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可知,山里的乡亲们对草木十分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相处之道如同亲人一般;

根据第段“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可知,农人们在遇到头疼脑热之时,草木入药,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奉献自己,治好乡亲们的病痛;

根据第段“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可知,草木如果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这种品质与精神只有亲人之间才有。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五、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如何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再次成热议话题。

滔滔黄河,纵横五千里,沿途融汇大小河流,融聚各地优秀文化,融合成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融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将继续奔涌向前,续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华彩乐章。

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或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条古老的河流——黄河。它从巴颜喀拉山脉的冰川中涌出,历经九曲十八弯,穿越九个省份,终于注入渤海。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见证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

小时候,我就对黄河怀有特殊的情感。每当我听到母亲讲起黄河的故事,我的心中就会充满对黄河的向往。我曾想象过黄河的波涛汹涌,也曾想象过黄河的宁静与美丽。在我的心中,黄河是那样的神秘而伟大。

去年的夏天,我有幸与家人一起前往黄河旅游。当我们站在黄河边,目睹了黄河的壮丽景色,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滚滚的黄河水,自西而来,奔腾不息,犹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在天地之间翻滚。那种磅礴的气势,让我感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我乘上了一艘小船,随着黄河的流水,向东漂流。沿途,我看到了黄河两岸的风光。那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每一幅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我看到了黄河大坝的雄伟壮观,看到了黄河水车的不屈不挠,看到了黄河老桥的沧桑岁月。每一处风景,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黄河的魅力。

在旅途中,我还听到了许多关于黄河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我听到了黄河大禹治水的传说,听到了黄河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听到了黄河岸边白马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让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感情和理解。

这次旅行让我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黄河,让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我心中,黄河是一条流动的诗篇,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亲身体验黄河的魅力,感受那滚滚的黄河水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我相信,当你真正站在黄河边,目睹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黄河会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2023年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3)

一、审题立意。题目中提到了“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理解“融”的含义,即融合、汇聚、融合贯通等。同时,题目也提到这种精神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体现了河流的融合与汇聚,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可以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融合不同文化、如何应对变化和挑战。因此,我们可以将主题或中心思想确定为“融合与应对变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主旨为: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中的“融”精神,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应对时代的变化和挑战,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选材构思。在论述或描写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可以结合黄河文化的具体案例或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融”精神在文化传承、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可以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比如,可以描述一次参与黄河文化活动的经历,或者讲述一段在黄河沿岸旅游时的见闻,通过通过引入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比如,可以讲述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或者介绍一些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这些例子来体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关注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特别是与黄河文化相关的问题,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比如,可以探讨如何通过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文化旅游等。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符合文章风格和语言规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