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瑞华
张瑞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8,345
  • 关注人气: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建光:产业链转移,如何影响中国出口?(1)

(2023-11-21 19:05:26)
分类: 历史社会

产业链转移,如何影响中国出口?

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

2023-07-06 19:57:56知识官 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2022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速放缓,今年5月更是同比下降了7.5%。同时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回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数据,2022年下半年严重收缩,降幅超过70%,今年1季度更是下跌了80%,即使按照商务部数据,2022年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下滑了7%,今年1-5月同比下跌5.6%。此外,中国贸易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美国、欧洲等常年占据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份额正下降,而东盟、俄罗斯以及非洲的占比在快速上升。

结合近来社会各界对产业链外迁的担忧加剧,笔者在FT中文网刊发文章《产业链转移,如何影响中国出口?》,对后疫情时期的出口结构变化、产业链外迁成因进行了梳理,展望未来,应抓紧产业链升级的时间窗口,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同时加大区域一体化合作。请参阅全文。

|沈建光

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疫情爆发前两年,中国完备的产业链有效弥补海外生产的不足,中国出口大增,对外贸易份额也快速提升。但2022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速放缓,今年5月更是同比下降了7.5%。同时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回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数据,2022年下半年严重收缩,降幅超过70%,今年1季度更是下跌了80%,即使按照商务部数据,2022年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下滑了7%,今年1-5月同比下跌5.6%。此外,中国贸易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美国、欧洲等常年占据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份额正下降,而东盟、俄罗斯以及非洲的占比在快速上升。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欧美国家贸易投资正在加速走向“去中国化”。例如,美国联合盟友加大对华贸易、科技脱钩力度;美国与印度在半导体、高技术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以强化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荷兰限制部分光刻机型号对中国出口等等。这些发展是否会加剧中国产业链外迁?在美国主导的产业回迁、“友岸外包”的长期趋势下,中国政策该如何应对?

一、后疫情时期中国出口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弹性,有效弥补海外生产能力的不足,中国出口一度表现超预期。这是由于疫情后中国“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取向和美欧实施现代货币理论(MMT)刺激需求的政策取向形成互补,弥补美欧经济体由于生产受阻造成的供需不匹配,中国对外贸易份额得以快速提升。根据wto数据,2020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份额大幅提升至14.7%,扭转中美贸易战以来的下滑趋势,并超过2015年的高点(13.7%)。2021年中国出口不断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29.6%的同比增长的同时,占全球出口的份额更是突破15%2022年海外疫情结束后,尽管海外产业链的稳步恢复对中国形成替代,但2022年中国出口份额仍保持在14.4%的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以来中国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迅速下滑。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美国自华商品进口的占比从201721.9%快速下降到2022年的17.1%,下降部分由东盟、加拿大和欧盟商品占比提升填补。尽管2022年中国仍是美国进口的第一来源地,但进入2023年后下降态势加速:2023年一季度,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的占比大幅下滑到13.6%,不仅大幅落后于欧盟的18.8%,也落后于墨西哥(15.1%)和加拿大(13.8%),成为美国进口的第四来源地。

另一方面,东盟、俄罗斯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份额快速上升,目前已经超越美国与欧盟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目的地,从2010年的8.8%2015年的12.2%,再到2022年的15.8%。尤其在今年1-5月,中国对东盟出口份额进一步上升至16.2%,同期对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出口份额下降至15.4%14.3%4.8%

东盟与中国双方产业结构存在天然的协同性和互补性,东盟不仅承接着中国国内产业链转移,美国贸易遏制促使大量中国货物“绕道”越南出口美国,推动东盟转口贸易快速上升。此外,中国对俄罗斯、非洲出口份额也分别从2022年的2.1%4.6%,提升至今年1-5月的3.1%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