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上文言文测试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凿壁偷光》对比阅读

(2023-11-11 12:01:15)
分类: 语文教学

七上文言文测试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凿壁偷光》对比阅读

(2023·北京市·同步练习)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节选白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逮:及。穿壁:在墙上找洞。文不识:姓文名不识。资:资助,这里指借。大学:大学问家。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

相委而去 _____

主人怪而问衡 _____

遂成大学 _____

(2) 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 B. /子骂父 C. 以书/映光而读之 D. 家富/多书

(3) 翻译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4) 元方与匡衡,你更愿意跟哪一位交朋友?请结合语段内容,写出具体的理由。(至少2点)

【知识点】

主题人物内容理解实词翻译文言句读七上文言文测试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凿壁偷光》对比阅读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句意: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怪:对……感到奇怪。

句意:最终匡衡学有所成。遂:终于。


2. 

本题考查断句。

A.“日中”是“期”的时间,断句为:期/日中;

B.“对子”修饰“骂父”,故断句为:对子/骂父;

D.“而”表修饰,故断句为:以书映光/而读之;

故选C。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引:牵,拉;之:他;。顾,回头看。愿:希望;遍读:通读。
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一篇文本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出言不逊的友人,不卑不亢,直接指出其无礼无信之处,既维护了父亲的新来,也表现自己的智慧与胆量。所以可以同元方交朋友。

根据第二篇文本中的“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可知,匡衡读书勤奋,引来隔壁的灯光读书。无偿给别人干活,只希望能看主人家的书。他少年大志,学习勤奋,追求上进,所以可同匡衡交朋友。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