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史诗”中第一首长篇巨制,满纸悲凉,其中一句为千古名句(1)
| 分类: 语文教学 |
杜甫“史诗”中第一首长篇巨制,满纸悲凉,其中一句为千古名句
云云云初夏2023-07-23 16:04北京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困居长安已长达十年的杜甫,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个从八品下的闲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职位很低微,杜甫照旧以布衣自称。尽管如此,总算在长安城有了点儿着落,杜甫连忙赶往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儿女。
五言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大致就是以这次旅程的所见所闻为经线、所思所想为纬线精心创作的。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从长安出发时的可怕天气,渡河过桥之际的恐怖景象,华清宫内君主臣子的享乐,苍生百姓被欺凌压榨的贫困,外戚权贵歌舞声声的奢侈挥霍,诗人幼子被活活饿死的惨剧,以及从自己一家的不幸想到民生的艰辛,心事浩茫,感慨万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诗人展示了一幅唐代社会大动荡前夕的社会历史画卷,准确预示了唐王朝即将爆发的危机和灾难。就在他写下这首诗后,或许只相隔十多天,导致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如诗题所说,这首诗有五百字。不只是长诗,而且是字字锤炼、笔笔顿挫、层层迭出的长诗。可以说诗中有诗,随意把其中几句拿出来,都经得起品味。为了能够清晰地解读,这里就化整为零,逐层品读。
全诗可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咏怀”,抒发情怀,同时也是对自己已往人生的思考,自嘲中有自傲。先看前边十二句: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诗从自嘲开始。人到了四十多岁,常会感慨当初的梦想与今天的现实,诗人此时正是这样。起首六句说,杜陵杜氏是有名望的,却出了我这样的布衣,而且,越是年老越是不合时宜。我的自我期许有多迂腐啊,私下把自己比作辅佐舜帝的大臣稷和契。到今天落了个沦落失意,头发都白了,却还是宁愿受苦,甘之如饴。
理想是那样远大,现实又是这么残酷,周围少不了冷嘲热讽,自己也不能不面对。已经是“老大”不小之人了,就此放弃吗?改弦易辙吗?“盖棺”以下六句说,到了盖上棺材的那一天,那就啥也别说了,只要还活着,希望就在,我的这个志向不会改变。穷尽一生都在为老百姓担心忧虑,看到他们的苦难就叹息难过,五内俱焚。与我同师受业的人都已成了老翁了,越来越现实了,不免要来取笑我,我却比年轻时更激烈,还是要放声歌呼。
诗人经历坎坷,感喟很深。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忧国忧民”“九死不悔”好像只是轻飘飘的几个字,甚至连今天的长者,也得从更老一辈的故事中,找到与古代仁人志士沟通的桥梁。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仁人志士,“诗圣”的称号里,不只包括了惊人的诗歌艺术才能,还有崇高的济世救民精神。
在古代社会,爱国忧民总是与忠君分不开的。“非无”以下八句明显有忠君思想,却并非愚忠。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诗人说,我不是没有归隐江湖的打算,潇潇洒洒地度过时光,只是觉得生逢尧舜那样的明君,不忍心一去了之。我也知道当今朝堂上有的是栋梁之才,要建造大厦哪里还缺少我这块材料?可是,就像葵花朝着太阳开放,忠诚的天性怎能轻易改掉!诗人所言有真话,有反话。他是忠君的儒者,况且一生下来就赶上开元盛世,唐玄宗确曾是他心目中的尧舜。但如今的唐玄宗沉迷声色,朝廷大臣多有奸佞之徒。他说自己“生逢尧舜君”,至少说的是从前多年曾经深信不疑的。说“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却是在说反话了。诗的后边,还有一大段对这“尧舜君”以及所谓“廊庙具”的描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