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8首)(2)

分类: 语文教学 |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此诗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抒写情性为主,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站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感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颈联描写了所见牧人归家、猎户满载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了一股跳动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树、牧、猎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显得那么自然和谐,甚至让人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像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尾联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地方现在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之后就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年以来只有白云还在悠悠地飘着。
汉阳一带的碧树在阳光照耀下历历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郁郁葱葱。
天色渐晚,我向远方眺望,故乡到底在哪里呢?眼前只有江面上浩渺的烟波,使人顿生无限的忧愁。
【作者介绍】
崔颢(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是唐代诗人。代表作《黄鹤楼》,有“唐人七律第一”的盛名。
【赏析】
传说李白在游历生活中也曾登上黄鹤楼,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墙壁上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一口气读下来之后拍案叫绝,认为自己再写也没办法与这首诗相媲美,于是索性搁笔不作,并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由衷赞叹,也为唐诗的世界成就了一段佳话。
黄鹤楼这一名称的得来原本就充满了浪漫传奇色彩,崔颢便直接借着古代仙人驾鹤登仙的传说为发端,感慨道骑鹤仙人的一去不返,千年以来只留下这座黄鹤楼和它上空的悠悠白云。其实仙人跨鹤,本属虚无,但诗人偏偏从此落笔,引发出白云悠悠的实景,无中生有,虚虚实实,令人不禁生发出沧海桑田、世事茫茫的感慨。其中“黄鹤”一词出现了三次,本来是诗家大忌,但在这里由于并不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是作为关键的中心词,带动着句意与气势奔腾直下,让整个诗篇飘逸灵动了起来,这正是诗人不循常规、推陈出新的妙处,与李白的性情也恰好相合,怪不得他要为之倾倒了。接下来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和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既充满了如诗如画的美感,又与前面四句的缥缈朦胧形成对比,从而进一步烘托、渲染出诗人登楼远眺时所产生的愁绪,其中“芳草萋萋”是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进一步引出尾联的乡愁。处于异乡的诗人极目远眺,却只看到日暮时的烟波浩渺,根本望不到故乡,满怀的愁绪便一下子生发出来,而诗意也重归于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的将士,途经了属国居延。
飘扬的蓬草飞出了边塞,北归的鸿雁正在苍天翱翔。
大漠中的烽烟袅袅直上,落日的余晖洒满长河。
在萧关遇到了出来侦察的骑兵,告诉我将军正在燕然山。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山西祁县,后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他信奉佛教,曾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他的诗清美雅致,和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
【赏析】
这是一首带有羁旅色彩的边塞诗,天地间一驾马车驱驰在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诗人一路向西,沿途有塞上风光,也有偶遇的行者,就像是一部古代版公路电影,让人思绪万千。
此时正是唐朝国力最鼎盛的时期,河北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宣慰,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中枢。“征蓬出汉塞”一句,也道出了此次出行内心中的郁郁不得志。古人多以蓬草比喻漂泊无定的旅人,《水浒传》中林冲写过一首题壁诗,说自己“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也是同样的意思,后面的“归雁入胡天”一句,更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孤寂感。
接下来,诗人的目光马上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远处狼烟直直地升入天空,落日横亘在蜿蜒流淌的长河上,映红了祖国壮丽山河,真是让人心潮澎湃,一扫心中阴霾。最后一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没有明确写前方战役的情况,只是淡淡地说将军正在燕然,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把想表达的感情融入到广阔的情景中,需要读者细细揣摩。你看,诗佛到底是诗佛,连边塞诗都写得如此淡然啊。
【译文】
我乘船远道而行,来到荆门之外的古楚地境内游览。
这里连绵的山峰随着辽阔的田野渐渐隐去,滔滔的江水在平原上来往奔腾。
月亮映照在清澈的水波中,宛如从天上飞来的明镜;白云在天空中联结成美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从故乡流来的江水,因为它奔流不息、不远万里一直陪伴着我。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人称“诗仙”,又因为嗜好喝酒,自称“酒中仙”。他与很多诗人有交情,后人将他和杜甫合称为“李杜”,二人为中国诗歌史的两座巅峰。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远游之时,是继《峨眉山月歌》之后的又一首思念家乡的诗篇。当时诗人来到荆门附近,在观赏楚地风景的时候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于是写下了这首风格雄健的佳作。题目中“送别”二字并非送别朋友,而是告别故乡的意思。
首联交代了作者游览的地点。“渡远”是空间上的辽远,李白从四川由水路乘船远行,一路上经巴渝,出三峡,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荆门只是万里漫游中的一站。而“楚国”这个千年前的古地则以时间上的渺茫,为后文对壮丽河山的描写蓄势。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一幅气势宏大、极富动态的千里远游图。青年李白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川渝之地的崇山峻岭,而随着地势逐渐降低,眼前景色也随之变化,船过荆门一带,高耸的青山渐渐消失,呈现在眼前的已经是平原旷野。一个“随”字尤为出彩,化静为动,把沿途从山地到平原的景色变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虽然地势趋于平缓,江水的气势却丝毫不减,仿佛直接奔腾流入这一望无垠的旷野之中,这等博大的气势同时也是诗人万丈豪情的体现。杜甫后来在《旅夜书怀》中写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佳句,有可能就是从李白这两句中获得的灵感。在描写了楚地景色雄壮的一面后,下一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的则是瑰丽奇幻的一面。长江流过荆门之后,河道渐渐迂曲,流速也随之减缓,到了晚上江面平静之时,月亮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圆润光滑的形态正如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一般,而白天彩云变幻,又如海市蜃楼般。
【译文】
行走在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看湖面刚刚涨平,云朵垂得很低。
几只初出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又是哪一家的燕子,衔来筑巢用的湿泥?
春花烂漫,快要迷乱游人的双眼;芳草浅浅,刚刚盖过马儿的四蹄。
要问我哪个地方最喜欢、最游玩不够,那自然是掩映在湖东杨树绿荫下的白沙堤。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是唐中期的杰出诗人,主张用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婆婆也能听懂。他和元稹关系很好,世称“元白”。
【赏析】
白居易的诗,大多语言通俗,自然流利,这首诗也轻巧得不费力气。阅读它,不仅能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对我们学习画画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的写作思路,完全与绘画相通。
诗人先信手拈来孤山寺、贾公亭两个地名,确定自己画幅的范围。接着,便是饱蘸笔墨,打好底色——湖水上涨,水天相接,正是早春风光。然后,他就开始描绘具体的景物。先是请出黄莺和燕子:它俩一个放声歌唱大好的春光,一个则忙着衔泥筑巢,无疑是最好的春景代表。注意,诗人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这是符合早春的特征的。光有树和鸟儿可不行,还得有花有草,有骑马出游的人,诗人又依次把他们点了出来,并让他们互为陪衬,相得益彰。尽管时值早春,草还很浅,但花朵已经足够迷乱人的双眼,这湖滨早晚会变得万紫千红、浓妆艳抹。画完近景,画面上还有一大块空白,怎么办?诗人不慌不忙地添上了一个远景——隐隐约约掩映在绿荫中的白沙堤,一个由点及面,再由面及点的绘画过程也就此完成;同时,这也暗藏着位置的移动,说不定画中人下一站就要去白沙堤游玩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之所以显得清新自然,固然是由于景色鲜美,“初平”“几处”“谁家”“渐欲”等虚词的功劳也不可忽视。这也提醒我们,无论写文章还是画画,都不要用浓墨重彩塞得满满的,加点适当的“调料”,可能“味道”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