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观止·知已说》(刘开)鉴赏

(2023-04-26 08:22:24)
分类: 语文教学

《古文观止·刘开·知已说》鉴赏

知已说

(清)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1】,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2】。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己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殉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3】。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4】。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5】光武【6】知严光【7】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8】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9】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功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

嗟呼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10】,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然而有子夏之贤【11】,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

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释】

1】醴:甜酒。《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元王为之设醴。及王即位。忘设焉。穆生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意之怠。

2】畴昔:以前,以往。

3】渎:怠慢。

4】“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出自《汉书·汲黯传》:“大将军青既益尊,黯与抗礼。或说黯曰:‘大将军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揖客,古之专门作揖行礼之人。

5】“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语出李陵《答苏武问》。

6】光武,即东汉光武帝。

7】严光:《后汉书·严光传》:“光,字子陵,与光武同游学。光武继位,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帝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8】献子,出自《孟子》:“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此五人者,友也,皆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9】信陵:即信陵君,魏之公子,先从候生之计而救赵,后顺毛薛二公之言以救魏,扬名天下。

10】北溟之鹏:溟,海也。语出《庄子·逍遥游》。

11】子夏:姓卜名商,孔子的高足弟子。

【赏析】

知己,一个多么美妙而神圣的字眼它是人类生活中的玉液琼浆,是造化为了补偿人生的痛苦而赐予的最高奖赏人们常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平淡的人生。同样,没有知己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无聊的人生。法国作家蒙田曾经说过,“哪怕置身天国,如果没有一个伴侣相陪而独自漫游于那些伟大而神圣的宫殿里,也是并不令人愉快的。”

人类天生就是群居的动物,需要相互间的理解,真诚。但这又谈何容易只有真正的知己,才会向你捧上清纯的心泉。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知己他在哪儿怎样才能得到这正是《知己说》所要回答的问题。

但作者又不是全面地探讨知己的各个方面——在这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中实际上也不可能进行全面论述,而是通过对历史上几个著名的知己相交的典故的叙述,以及他对社会人生的仔细观察、体味、思考,突出地在知己如何相处上表明了他的看法:“不屈道以殉私,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这正是作者高明之处,甄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为突破口,然后长驱直入,层层铺开,让思想的浪花在读者的心灵中飞进如果作者面面俱到,平均用笔,反使文章杂乱无章,肤浅而不深刻,这和军事上集中使用兵力的道理是一样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千古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作者第一句话就为全文的思想基调定好方向:“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并不难,和一个相互理解的人相处才是真正的难。的确,无论一个人的经历多么曲折,学问多么高深,性格多么内向,总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两个“知己。”但也正是因为了解双方在言谈举止中比较随便,往往在生活细节上得罪对方;或者双方一些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也不能再逃过对方敏锐的眼光,因而会觉得对方并不像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高尚、纯洁、富于智慧,不可避免的产生某种程度的隔膜。当这种隔阂发展到其中有一方不能忍受的地步时,双方原本建立在了解上的知己就分道扬镳了。“我们在月光中相遇,却在阳光下分手。”这是知己难处的一个方面。

更进一步说,双方一旦成为知己,他们的思想、言谈、举止就必不可免地会互相影响,如果能够彼此取长补短,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事业上携手共进,就能使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扬名立业;如果知己间不但不能从对方身上获取对自己身心有益的营养,反而狼狈为奸,那么发展下去,一不谨慎,就会身败名裂,难怪作者感叹:“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这是知己难处的另一方面。

从知己难处及知己相处的重要意义,转到下文着重论述知己如何相处,就顺理成章了。于是作者就引用了王元与穆生交游的典故,提出了自己对知己的看法。

据《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元王为之设醴,及王戊即位,忘设焉。穆生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对穆生的这个行为,作者最初很不理解。及后来亲见乡间一些饱学之士“心驰势力,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结果“所求未获,己为天下所非笑。”这时作者才明白,穆生这样做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无趋炎附势之嫌,又避免了日后楚元王的冷遇——“醴酒未设”仅仅是“王之意怠”的一个信号,一个开始,同时也成就了元王富贵不忘贫贱之交的好名声,而元王昔日对自己的厚待也更加突出了,确确实实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作者由是认为真正的知己应该“不屈道以殉私”,“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

那么,如何“善处”才能“全人己之美呢作者继续从士的角度分两个层次进行论述。

“士”的方面说,首先必须做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渎,是怠慢之意。作者认为,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交知己,不能一味溜须拍马,专事奉承阿谀,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也不能慢待冷遇。的确,各人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等是会有差距的,但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人格是一致的。人们与知己相处的动机虽各不相同,但希望在知己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是共同的。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存在,只有真诚地指出这些缺点错误,而不是一味隐瞒粉饰,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己。相反,如果士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就“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的话,那么,世俗之人就会评论“下指士无可取之实,上无知人之明。”换句话说,就是既不能“成己之美,”又不能“成人以天子之尊,尚不能迫严光为己用,岂不说明士“固不可以势束”吗而信陵君礼贤下士,终如愿以偿,不又暗示着士“可以礼屈”吗

议论文论据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用典用事要切入题旨,以一当十。例如信陵君的典故就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除上面提到的两个外,还暗援了“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谀。”据《史记·信陵君列传》,信陵君为王侯公子,而侯生不过是一介看门人,毛公是赌徒,薛公则市井中沽酒为生,然而信陵君“置酒大会,虚左自迎”“左”表示尊贵才请到。毛公、薛公则是信陵君徒步去结交来的;可见此三人皆无谄媚之嫌,而信陵君礼贤下士,低就市井之徒,也无怠慢之虞了。可见作者在选典上的良苦用心。

结句从孔子高足子夏犹在求“纷华”与“学道”二者之间犹豫不决,而为有志于洁身自好的高士忧虑。实际上也就是忧虑当今无士,知己难寻,与文章开头的“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相呼应。

纵观全文,作者以知己相处为核心,引经据典,分别从“士”和“上”的角度层层剖析,段落分明,条理清晰,用典精当,并通过典故紧密上下文的关系,使篇章结构匀称而又融为一体。但文章典故过多,总共有六七个,因而似嫌难懂,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刘开生数月而孤,一生贫苦,早年曾做放牛娃谋生,但经刻苦自励,终成大才,致有“国士之誉”。管同称他的文章“辨博驰聘,气光发露,不可掩遏,”姚鼐称誉其文:“命意遣词俱善,世不可无此议论,亦不可无此文。尽力如此做去,吾乡古文一脉,庶不致断绝矣。岂独鼐一人之幸也哉”由于姚鼐“尽授以文法,游客公卿,才名动一时。”《清史·文苑传》或者由此有感遇之恩,所以才引动他撰写的《知己说》一文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一阵狂欢
后一篇:五一放5天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