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首唐诗,短短八句,唱尽人间春色
(2023-03-29 08:09:38)分类: 语文教学 |
一首唐诗,短短八句,唱尽人间春色
诗词漫游记
古典诗词中,到处都有“春”的身影。
对于描写春景的诗词来说,各家的写法又是不一样的:
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而朱熹在《春日》中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里又是另一番风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于我个人的高手来说,还是更钟情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短短八句,唱尽了人间的春色: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于822年到杭州任刺史,在杭州期间,大兴政事,为杭州做了很多实事,比如治理西湖,重修六井等等。
他曾在西湖筑有白公堤,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复存在。
今日的白堤并非白居易所筑,在其但杭州之前已经有了,但是很多人都愿意将其与白居易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误解。
当然,也由此可见白居易在杭州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岂止是在杭州受到如此厚爱,白居易去世后,当时的宣宗皇帝写了一首《吊白居易》的诗来怀念他,诗云: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颇能感人肺腑。
作为一代诗人的白居易,宦杭期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此诗算一首。
这首诗写的是“春行”,不同于一般写“春景”,景物是伴着诗人的愉快的心情,随着他的行动、目光的变化渐次呈现的,诗中始终有人在。
而早春又是万物生长、富于变化的时节,这一特点和它内蕴的生机,也依赖诗人的敏感得以精巧地呈现。
这双层的变化融为一体,诗境显得格外活泼流丽:
在风景优美的孤山寺以北,贾亭以西,一片初生的春水平着湖岸舒展开去,朵朵白云低贴着水面缓缓浮荡。
阳光把树木晒得暖烘烘的,这儿那儿,黄莺儿的叫声叽叽喳喳地吵成一片。双双燕子也在忙于衔泥筑巢,只不知它们来自哪一户人家?
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那姹紫嫣红的姿彩简直使人有点眼花缭乱。碧绿的春草也长出来了,不过它还是短短的,才刚刚能遮没马蹄。
哎,漫步在西湖东畔,最令我流连忘返的,就要算婆娑的柳荫之下,这一道著名的白沙堤了!
这首诗有两个优点。
第一,写景诗的常见弊病在于易杂乱无章、沉滞呆板。而这首《钱塘湖春行》却没有这种毛病。
就层次而言,它从山和水写起,接着写到黄莺和燕子,接着又写到花和草,最后以柳荫和沙堤作为收束,显得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就具体描写而言,作者运用了“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等虚拟词,以及“争”“啄”“迷”“没”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从而使句子显得流转空灵,绝不板滞,所以读来如临其境,充满生趣。
第二,诗人采用特定色彩的事物,造成色彩鲜明的诗意:
云,是白的;莺,是黄的;树,是绿的;燕,是黑的;
再加上“绿杨”“白沙”等直接表现色彩的字眼,构成色调和谐、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诗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湖边春行图。
另外,这首诗的最后一联也非常有深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全诗看,前三联都是钱塘湖旖旎自然风光,而这“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却是人为之物。
再查,“白沙堤”又为“白堤”, 为前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
前任官员为了造福杭州一代百姓而建的“白沙堤”,成为此时请任外放的白居易最爱之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莺燕、花草等是自然景物;绿杨、白堤可视为人文景观。
作者爱自然美景,更爱人文景观,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堤之水,泽被后世”,作者“爱”的不仅是景物或是景观,更多的是对前人“泽被后世”的羡慕,是对自己应有所作为的勉励。
而“白沙堤”则寄寓了作者对前代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的欣羡,也蕴含着自己到任杭州当有所作为的思想,超脱豁达之中仍带有积极作为和心系百姓的思想。
在杭州待了一年后,白居易因病辞去了刺史职务,老百姓很是舍不得这位知晓民间疾苦、宽厚仁慈的父母官,扶老携幼为他送别,哭声闻于江水。
刘禹锡听闻后,专门写诗赞扬: “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我想,白居易的一生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