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谢安围棋
(2022-11-15 14:10:49)| 分类: 语文教学 |
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谢安围棋
【导读】
如果你曾看过《三国演义》,想必你一定对其中的一个情节记忆尤深: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被迫在西城摆下“空城计”,以阻挡率司马懿大军的大举进攻。在此大敌当前、兵临城下的危急之中,诸葛亮故作镇定、神态自若,使得司马懿以为有诈而不战自退,并后撤四十里。这段传奇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我们在为诸葛亮捏了把汗的同时,却也被他临危不惧的镇定而赞叹不已。在我国历史上,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下面我们要接触的东晋宰相谢安也有此雅量风范。
【选文】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
【注释】
谢公:即谢安,担任东晋宰相。北朝前秦君主苻坚率兵南侵。东晋朝廷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指挥抗敌。出奇制胜,大破苻坚军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谢玄:谢安的侄子。淮上:淮河上。淝水是淮水上游的支流。在此指淝水之战。信:使者。徐:慢慢地、从容地。利害:指战争胜负的情况。小儿辈:晚辈,指谢玄等。意:意态、神情。色:脸色。
【译文】
谢安和人下围棋,不久,谢玄从淮上前线派出的送信的使者到了,谢安看毕来信,沉默不言,从容地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事的胜负如何,(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败了贼兵。”说话的神情举止,和平常毫无不同。
【阅读欣赏】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关系到东晋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面对这场事关生死安危的关键战役,身为征讨大都督的谢安,派遣自己的儿辈前往应战,自己仍在与人平静地下棋,等待着战报。此时正大敌当前,上下惊恐,一举一动皆影响大局民心,所以谢安必须沉着镇定。然而,后来收到前线的捷报,并没有常见的手舞足蹈、欢喜若狂,而是“默然无言,徐向局”“不异于常”,更见他的善于自控和沉稳内敛。不禁让人想起《菜根谭》里的千古名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谢安的镇定自若在短文中也只用寥寥数语,就把其性情栩栩如生地勾画在我们面前,由此可窥见《世说新语》对人物刻画的高超艺术概括力。
【练习】
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谢公与人围棋( ) 俄而( )谢玄淮上信( )至
看书( )竟( ) 不异( )于常
2.下列句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
A.谢公与人围棋 B.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C. 客问淮上利害 D.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刘义庆把此文归入《雅量》篇,是对这种沉着镇定、沉稳内敛的个性的推崇。你还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知识卡片】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是文言文随处可见的特殊句式,是倒装句的一种。状语后置,即是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以”等与其后面的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因而称之为状语后置。如本文中的“不异于常”即是状语后置句典型。
介词“于”后置的: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又如《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中的“于南阳”等。
介词“以”后置的:例如《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又如,《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大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