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没有停的意思,有时飘落几点雨丝,有时洒下无数雨线,时大时小,似下似停,天之造化也。不由人或忧或喜,不因人或爱或恨。
这样的天气适合打牌、喝酒,一般人的心情是抑郁的,也可以围炉长谈,追忆往昔,叙家长里短。当然无聊之极的静观书本,也是自有乐趣。
本来好好叙叙三国,看样子写到十篇为止吧,以待后续。实际今天看的多的是《史记》,130篇,或长或短,有一人之传,有二人、三人,因以人为记,可能从几篇中找到同一人物和事件来串联。如在38列传《傅靳蒯成》中有陈豨,原来在之前的32列传和33列传中都提到这个人,在32列传中述韩信在蒯通的说教之下未反,而陈却反了,韩信想出手相助时却被吕后先下手为强,夷灭三族。33列传继续写韩信,并写卢绾,最后写陈豨。豨读x,“希”为声,“豕”为形,大野猪的意思。
虽然浩瀚,可也好看,慢慢地先硬着头皮看原文,实在不爱看了,再看译文,或者对照着看,很快就可以看个透明。不过,其中深意是一时半会弄不全懂的,可以像煮三国一样慢慢用小火炖。
还是先来煮三国吧,不管煮成一锅烂粥,还是找一块肉炖个清汤,慢慢品出点味道就行。
接着评说曹操。
且说曹操因刺杀董卓未遂逃跑,路上遇陈宫,陈见其不义杀吕伯奢,还想杀了他,又一想杀之不义,便离他而去投吕布了。
曹操这次不义,可能有想抹黑他,也可能真有其事,因为大英雄也会有污点,有时为了顾全面子或形势逼迫也会做出一些不忠不义的事来,这不能损毁他的英名和大业,也是他善于机变的优点所在。
接下来他就做出了一番大业来,打着“忠义”的旗号,在富人卫兹的帮助下高举义旗,这时他换成了白旗,曹操的旗号不是红的吗?这时不是打自家旗号,要打全天下的义旗的缘故吧。他的振臂一呼,引来众士纷纷响应,“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这在历史上叫做“酸枣会盟”,酸枣是重要的一个地名,读三国时发现这一地名感到很奇怪,上网一查才知如此了得。曹凭矫诏大会诸侯,十几路人马在他的一呼之下百应,但17镇中哪一镇也比他强,他这时刚刚起步,收得乐进和李典,还有他的本家夏侯惇和夏侯渊,还有曹仁曹洪兄弟。当然盟主不是曹操,众推举袁绍,一因为他是四世三公,再是兵强马壮。这时刘关张投于北平太守公孙瓒之下,被董卓先加为骁骑校尉后加为都督的华雄连斩数将,袁绍说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这时关羽出战。袁二上将在也可能不是对手,而云长后斩杀二将,说明三人都不是关公的对手,为之后关杀二将做好伏笔。袁术非常瞧不起关公,曹操这时阻止他,公路大人且息怒,看他口出狂言,必定有能力,且看他的本事,不胜再责不迟。袁术又担心让弓手出战惹人笑话,但曹看好关,说他仪表不俗,让人看了不会认为是弓手,还特地温酒送行。关提华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时曹大喜,意思说我的眼光不错,没有看错你,这时就心怀敬意,为后文于24和25回惜关公之才极力拉拢归顺作底。
在论功行赏时,他又和袁术发生争执,说论功不讲贵贱,术要告退,操对他说,岂能因我一言而误大事耶。可见曹的胸怀和胆识,确实能成大器。
开始征伐董卓时,曹操险些丧命,多亏曹洪相救,并说出一句惊天之语: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如果曹这时命休就没有之后的大事业了。天不亡曹,操也命不当休。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掌大权,贾诩出谋划策,劝二人深沟高垒,不可轻举妄动。而这时黄巾又起,成就了曹。太仆朱儁保举一个可破山东群贼,“非孟德不可”。
曹操当时任东郡太守,在兖州招贤纳士,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彧读yù,文雅和文才的意思。这人可是大谋士,曹把他比做子房,即刘邦的谋士张良,也就把自己比作刘邦了。还有他的侄子荀攸,彧又举荐了程昱,后字也读“玉”。昱又推郭嘉,字奉孝,其人在众官中最为年少。第33回在曹操征冀州路上死去,袁绍死后二子袁熙袁尚投辽东,郭遗书给曹,说按兵不动即可杀二袁,果然应验,令曹更为惊叹,郭死时曹大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惜才也!
郭嘉又荐刘晔,晔荐满宠和吕虔,两人又荐毛玠。这是文臣,又来二将,一是于禁,二是典韦。至此,曹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在取父曹嵩时出了差错,被小人张闿所害,嫁祸于陶谦,曹出兵征讨,当时陈宫还没投吕布,先投东郡任从事,到曹处说和,曹不听,陈无脸见陶谦,只得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曹这时为雪父仇,造恶深重,但得城池将百姓尽行屠戮,迁怒百姓,实是无理!当然后文有多处体恤百姓之举,意在收买人心。还有他的杀人掘墓充作军粮,这一举动恶名四起,在讨曹檄中也提及。
为解徐州之围,“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答应出兵,并约刘备出救,刘到公孙瓒处借兵二千,并借赵子龙。陶谦欲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一是不敢二是不想舍义。吕布先投袁术不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