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1)

(2022-11-04 08:09:43)
分类: 文艺撷英

杜甫的文化意义

莫砺锋 2022-11-03 12:24

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的含义太复杂,太容易混淆,据说有人统计过,这个词有160种含义。我们现在只从最普通的一种含义来说它,就是指人类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总和,而且偏重于后者。

杜甫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到各地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的遗迹时,非常注意观察历史名人的雕像。我觉得雕得好的,我是说在唐代诗人中雕得好的,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的李白塑像,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雕像。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走出四川的那种意气风发的形象。他佩着一把剑,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象中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呢,也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垂暮的老人。他愁眉苦脸地充满怜悯地俯视着满目疮痍的大地。那是一尊使人看了以后心情很沉重的雕像。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1)

杜甫

杜甫一生并不都是这样的,他也有过他的青年时代,有过他的少年时代,我们在杜诗中看到过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种种回忆。比如说,他在《壮游》这首诗里回忆,自己年轻时曾经在山东、河南一带游玩,他说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那时候,春天他在丛台上唱歌,秋冬之季在野外打猎,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生活。他甚至有对更早年的生活的回忆,他在50岁时写过一首诗,叫《百忧集行》,诗中回忆他10多岁时候的情况: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大意是说,他15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孩子那样活泼,他的心灵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像小牛犊子一样健壮,东奔西跑,他家院子里面有梨树、枣树,秋天,这些果实成熟了,他一天要爬树一千回(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爬上去采果子吃。可以看出,杜甫在35岁以前曾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10多岁的时候,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

但是,假如现在有一位雕塑家要塑造一个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杜甫,像李白那个样子,或者进而塑造一个少年时代的杜甫,趴在树上摘果子,然后指给大家看,说这是诗人杜甫,即使他说明这是青年杜甫,这是少年杜甫,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可。因为我们认可的杜甫,就是那样一种忧国忧民的形象。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作醉里眉攒万国愁,也就是说,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或者说天下的所有忧愁都凝聚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它状尽子美平生矣,一句话把杜甫一生写透了。所以我认为,杜甫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这个话题也就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个沉重的话题要拿来跟青年朋友们谈,或是对着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来讨论,我想这不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情。大家听了以后,也许会觉得有几分沉重。但是正像宋代的严沧浪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的,我们读有些作品,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比如说读《离骚》,怎样读才最好呢?你要读得泪如倾盆雨,衣服都打湿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懂《离骚》了。我本人的阅读经验也是这样的。我读我最喜欢的诗,读得肝肠如火,读得热泪盈眶,我觉得我这时才受到最大的审美感动。所以我们今天尽管是讲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耐下心来,听我从容道来。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似乎不用再讲,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整个文化史上的意义,因为他的影响早就逸出文学之外,逸出诗歌之外。那么,我们从哪里来切入话题呢?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人开始奠定的,那么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的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人品最高尚、理想最远大的一位政治家,他真正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这样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您的心灵是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在古代都是少有的;我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做您的朋友。王安石对杜甫是多么的仰慕啊!

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读杜诗》里对杜甫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对杜甫的思想、杜甫的道德以及杜甫在政治上的一些见解,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陆游甚至认为,假如杜甫有机会的话,他完全可能在政治上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作为。因此这首诗最后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意思就是说,后人仅仅把杜甫当作一个诗人来看,我对这一点感到非常惋惜、非常不满。可见杜甫的意义远远逸出文学家、诗人之外。

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知道,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的,有时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们这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审视之下,很多历史人物都受到无情的批评。但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五位伟大的人物。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杜甫、颜真卿、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

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道德上都有很高的建树,这是历史早有定评的。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人物。朱熹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唐代就有三君子,其中第一位就是杜甫,第二位是颜真卿。大家知道颜真卿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颜体的创始人。但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叛乱而被杀害的,是被军阀李希烈杀害的。第三位韩愈,大家知道,他是儒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是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由此可见,五君子中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人物,他们的一生都在政治方面有很多建树,是功业彪炳的政治家,或是为国捐躯的烈士。唯独杜甫算不上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值得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坚决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多少机会。他除了在肃宗的朝廷里偶然地仗义执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是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是在民间。但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的这样一张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有共同点,他们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人格上都有伟大的建树。

朱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意思就是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的人,是在人格上成为楷模的人。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道德的评价、一种文化的评价。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杜甫》。闻一多先生是诗人,他的古典文学的论文,不像我们今天的教授写的论文,写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他是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写的。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请注意,闻一多不是说杜甫是我们三千年文学史上的一道光彩,而是说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方面的评价。

到了现代,1961年,有一个国际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议,会上确定,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而且不仅仅限于文学史。杜甫确实是一位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属于整个中华文化,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内容。

下面讲第二点。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杜甫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哪些方面起了这种代表作用?这里我们必须稍微阐释一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从中国远古的神话看起。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很多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他们在天上俯视着人间,他们为人间恩赐幸福,有时也为人间带来灾难。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禹治水,我们的女娲补天,我们的后羿射日,这些神话里的主角都是凡间的人,都是人间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是某些氏族首领的代表。因为他们造福于民,或者为民除害,所以他们的人格就升格为神格,这样才构成了中华的神话谱系。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中国的古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森林里简易地谋生,非常容易地维持生命。我们在黄河流域,在这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而且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就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这不是由于儒家特别善于宣传,善于著书立说,或是某个杰出的儒者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换句话说,中华民族在古代只能做这样的选择,否则的话,中华民族就难以维持下来。因此到了后代,尽管我们的中华文化不停地发展,不停地演变,出现了很多的支脉,也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新的养料,但儒家思想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儒家思想自身的复杂演变,基本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演变的主要脉络。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杜甫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他具有何种代表性。我们回顾儒学的发展史,儒学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流派,一派被称为汉学,另一派被称为宋学,这是清代的儒生提出来的。前一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是汉代的儒生,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从训诂意义上进行阐释;而另一派就是宋代的理学家,他们主要从义理的方面,从哲学的角度,对儒家的一些原理进行追问,进行更加哲学化的演绎、推论。这两派也形成了思想史上的两个高潮。在这两个高潮之间,唐代应该说是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不管看哪本思想史或哪本儒学发展史,唐代占的地位都是不高的。唐代前不能比汉代,后不能比宋代。那么请问:儒学的发展在唐代停顿了吗?唐代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儒学的代表人物?钱穆认为唐代有两个最主要的儒学代表人物,一个是杜甫,另一个是韩愈。很有趣,两位都是文学家。我们不谈韩愈,我们看看杜甫。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我们能够说杜甫对唐代的儒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呢?

一提到儒学的发展,一提到唐代的儒学,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唐初的《五经正义》。有的同学也许不同意我刚才说的观点,说唐代儒学有发展啊,我们的《五经正义》就是唐初编定的,是孔颖达他们撰写的嘛。但是我想说,《五经正义》尽管从唐代一直到现代都非常受人重视,是《十三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读本,但是《五经正义》中的观念,它的义理,基本上是从汉儒那里来的,它在学理方面没有太多的新的阐发。我们也可以说,儒学的发展到了初唐,由于出现了《五经正义》,出现了定于一尊的权威读本,反而基本上停滞了。

但是杜甫不然。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所以孔子也好,孟子也好,他们在青年时代,在中年时代,当他们还年富力强的时候,都不写书,不忙着从事著作。他们终年栖栖遑遑,奔走于天下,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推行他们心目中的道,等到最后觉得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明确知道自己的道不行了,年纪也大了,没有精力再东奔西走了,才定下心来写著作,把他们的思想用著作的方式留给后人,扩大影响。儒家在本质上最强调的是实践,强调的是人生中的行为,追求生前的功业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甚至是发扬着儒家精神的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举几个小例子。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主张在天下推行仁政。杜甫就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鼓吹这种思想,宣扬这种理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国家最大的危害。杜甫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以至我们凡是听到贫富不均的事情,首先会想到这两句诗,杜甫在这方面体会得最深切。再比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安史叛军很快就占领了长安,唐朝的很多大官都投降了,都变节做了安史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等人。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了。唯独杜甫,唯独这个官居从八品下的一个小官,芝麻绿豆官,他坚持了民族气节。当然杜甫因为官太小,也没有受到安史叛军太多的注意,仅仅是被关在长安。但是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与叛军对峙的一片战场,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道德风范。所以我完全同意钱穆的观点,在唐代的儒学发展史上,杜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他用他的行为阐释着儒家的经义,说明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另外,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这一点因为长期受批判,以致大家觉得这好像是一个应该否定的命题。其实不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个体不应该是受到外在力量的强制才做一些符合道德的举动,道德应该发自内心,来源于内心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所以儒家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建树,儒家崇尚人格精神。

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典范。我们知道,孟子曾提出一种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体现这种大丈夫精神的人,如果要在历史上找一个名人的话,会是谁呢?我认为是杜甫。杜甫很好地实践了这种精神,体现了这种精神。在这里,我想请大家注意杜甫的身份,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算少,我们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名单来,但是这张名单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政治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些人物在国家危难的时候,需要他承担起天下的责任。唯独杜甫是一个例外。杜甫一生基本上是一个平民的身份,他经常称自己是杜陵布衣杜陵有布衣),又自称是少陵野老少陵野老吞声哭)。布衣也好,野老也好,杜甫认为自己不过是民间的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百姓。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尚的人格典范,我觉得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学习诸葛亮,学习范仲淹,当然有意义、有价值,但是大家会觉得很难学,他们距离我们太远了,他们的地位太高了。而且我们一般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那样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或忠肝义胆。那么,一个普通人,过了平凡的一生,他能不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呢?完全可以,杜甫就是一个典范。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孟子说凡是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都可以成为圣人。为什么呢?因为人性善,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嘛。明代的王阳明甚至宣称满街都是圣人,他一眼看上去,满街都是善良的人,这些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假如我们对圣人这个名词取一个很严格的定义,树立很高的标准,像朱熹那样高的标准,那么也许有人会问王阳明:你说满街都是圣人,你给我拉一个出来看看,哪个是圣人?哪个是按严格的标准都能称得上是圣人的人?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请出一位人物来,那就是杜甫。杜甫就是平民中的一位圣人,虽然他诚心诚意地站在平民百姓中间,但是他是一位圣人。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这一点的要点是,在以人本精神为核心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杜甫是一个代表人物。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1)

《杜工部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