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5)

(2022-09-12 18:21:30)
分类: 语文教学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

【注释】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善:关系友好。苻坚:前秦君主。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济事:办成事情。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4)大功既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与玄共事

B. 为营中之事  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时朝议遣玄北讨

D. 悉以咨  人间颇有异同

15. “/”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16.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17. 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_______(用乙文原语句回答)的胸怀。

【答案】13.     选拔    缺失疏漏    不同    成功,建立    14. A    

15.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16. 1)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2)(荷坚)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或者(荷坚)已经贪婪地占据梁州、岐山一带,又对淮阴地区怀有野心。    

17.     品德忠诚善良    “不以爱憎匿善”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简拔,选拔。

(2)句意为: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阙漏,缺失疏漏。

(3)句意为: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异同,不同。

(4)句意为:谢玄大功告成后。举,成功,建立。

14题详解】

A.都是副词,曾经;

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C.介词,对于\介词,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5)

D.代词,他们\助词,的;

故选A。

15题详解】

考查断句。

句意为: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虽”是即使的意思,句首连词,字前应断开。“亦”是也的意思,与“虽”构成了转折关系,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16题详解】

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必,一定;行阵,行伍,部队;得所,各得其所;

(2)既,已经;狼,像狼一样;噬,吞并;虎视,虎视眈眈。

17题详解】

第一空:甲末段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点明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悉贞良死节”,即: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

第二空:乙文中的“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意为: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由此句可知,郗超有“不以爱憎匿善”的胸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四、深层次阅读赏析(22分)

(一)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8.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19. 【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18. “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19. 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 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5)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二)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王宇

班主任刘老师把高中毕业联欢会放在高考之后。他说,今天的联欢会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也可以讲故事。

我从稀稀拉拉的掌声中站起来,双手使劲攥着皱巴巴的半袖下摆,还是止不住浑身发抖。我啥都不会。我抬起头看刘老师,刘老师也看着我。他的眼睛,平静柔和。

我抬起头,环视教室,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我身上,这让我很感动。之前,我是讲台上的常客,除了做检讨还是做检讨。同学们习以为常,在各自的座位上忙着完成作业,并不抬头看我,想必也不会听我说什么。

我没有参加中考,是直接保送上高中的。高一期末测试后,我盯着成绩单,刘老师盯着我。刘老师说,这不应该是保送生的成绩。我歪着脖子说,是老师把成绩弄错了。刘老师说,那就让下一次测试来验证吧。结果下一次比上一次更糟糕。我把满心的牢骚与愤懑,传递给静静躺在校园里的一枚石子。我用右手一抛,石子起飞,呼啸声中,砸在树下晨读同学的耳朵上。我看见被砸同学的脸颊上满是血,当时就溜了。保安调取监控视频,反复比对,锁定的目标当然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抬头看教室里的电风扇在疯狂旋转,马上进入状态,做检讨竟然口若悬河。

学校揪出我,就等于揪出了我父亲。父亲从建筑工地赶来,把大小不等的钞票整齐叠放在刘老师办公桌上。父亲说,这是医药费,我给那个受伤的孩子道歉,给您道歉,儿子不乖,给您添麻烦了。说着,父亲伸出黝黑的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紧紧握住刘老师的手。站在一旁的我,仍就歪着脖子。多大点事儿,至于吗?末了,父亲在校门口用长满老茧的手摸了摸我的脑袋,什么也没说,走了。我看见父亲的背影,看着那缀满水泥渣的工服,A心里挺不是滋味。

从那以后,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我成了一个另类,做人不诚实,没担当,逃避责任。刘老师几次有意靠近我,深邃的眼睛里含着鼓励,但我的自信像飘在校园上空的浮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迷上了网络世界。我能躲避校园所有监控探头的追踪,翻过围墙,走出学校,在网吧里叱咤风云。

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期待着我的节目。我再次抬起头,心中涌出最想说的话来。那是高一的第二个学期,临近暑假,天热得厉害。晚餐后,父亲突然来学校找我。父亲带来两罐豆瓣酱,是母亲做的,我最爱吃的。我看见父亲的手黝黑黝黑,长满老茧,深深的裂痕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水泥渣。父亲说,好好吃饭,别饿着。太阳隐去,校园里的灯光把父亲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送走父亲,B我的心里很茫然。

装模作样地上完晚自习,我顿时兴奋起来。轻车熟路地跃上墙头,再踮着脚尖滑向外面的墙脚根,感觉脚下软绵绵的。我闪身一跳,落在路边。墙脚根下坐着一个人,刚才我踩在他的身上了。我想那人肯定是城市里的流浪汉。走了几步感觉不对劲,流浪汉怎么会穿着缀满水泥渣的工服。我猫着腰,凑上去看。父亲披着编织袋,打着呼噜,靠在墙上睡得正香。

C我的心,瞬间崩溃了。

同桌打断了我的故事,站起来,用手指着我说,怪不得从那天晚上开始,你小子像打了鸡血似的啃书本,成绩一个劲儿地往上蹿。

刘老师平静的眼睛里泛着光亮。他说,此处应该有掌声了。

沸腾的教室还没有平静下来,教务主任拿着高考成绩单走进了我们教室,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撑得眼镜翘上了眉头。他不失幽默地对我说,依你的成绩,可以坐着火箭离开我们这个小城市。

我盯着成绩单,刘老师盯着我,默默无语。我趴在刘老师的肩膀上痛痛快快地哭了起来。

泪眼婆娑中,我又一次看见父亲的那双黝黑黝黑长满老茧的手。

(选自《微型小说集》,有删改)

20. 文章的语言质朴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请从下列语句中选取两句,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从稀稀拉拉的掌声中站起来,双手使劲攥着皱巴巴的半袖下摆,还是止不住浑身发抖。

末了,父亲在校门口用长满老茧的手摸了摸我的脑袋,什么也没说,走了。

刘老师平静的眼睛里泛着光亮。

1)我选第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选第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品读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简要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A.心里挺不是滋味。

B.我的心里很茫然。

C.我的心,瞬间崩渍了。

22. 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3. 作为即将毕业的初中生,相信你读完此文后,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反思。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答出两点)。

【答案】20.         运用动作描写,“便劲攥着”“浑身发抖”等词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毕业联欢会上紧张、窘迫的心理。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关爱,表现了宽厚仁慈的父爱。或:运用外貌(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父亲的辛劳。(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刘老师被“我”的故事(父亲)所感动,为“我”的成长变化感到的欣慰。)    

21. A:父亲来校赔偿、道歉,临走时什么也没说,使“我”感到难过、愧疚、不安;B:父亲带来豆瓣酱,嘱咐我好好吃饭,别饿着,让“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怀疑,对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感到迷茫、空虚;C:“我”看到父亲在墙角睡觉,受到极大震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2. 内容上:(1.文末扣题,突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手”。(2)突出主旨。通过对“手”的特点的再次刻画,表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爱的博大,以及“我”自省的心理和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结构上:(1)与文题、前文相照应,第四次写“手”从前至后形成一条“手”的线索,使“形散而神不散”。(2)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23. 1)要学会反思自已的“叛逆”行为,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2)学会从点滴生活细节中感受亲情,做一个知恩图报、孝亲敬长的人。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赏析。答题思路:常见的描写方法,从描写对象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分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心理、感情、形象、主题等;环境描写则是为了交代时间、天气、地点等信息,渲染氛围,做铺垫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主题,奠定感情基调等。

1)结合段“站起来”“使劲攥着”“浑身发抖”等词可知,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使劲攥着”“浑身发抖”生动写出了“我”在毕业联欢会上站起来发言展示时的紧张、窘迫心理。

2)结合段“长满老茧的手”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的操劳;结合段“摸了摸我的脑袋”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段“学校揪出我,就等于揪出了我父亲。父亲从建筑工地赶来,把大小不等的钞票整齐叠放在刘老师办公桌上。父亲说,这是医药费,我给那个受伤的孩子道歉,给您道歉,儿子不乖,给您添麻烦了”可知,“我”打伤了同学,父亲来学校赔偿,道歉,但是没有批评“我”,而是“摸了摸我的脑袋,什么也没说,走了”,这个动作充满温情,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父亲的宽厚仁慈。

3)结合“眼睛里泛着光亮”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结合前文可知,刘老师是听了“我”因为父亲而改变的故事后有这样的反应,生动地表现了刘老师被“我”的故事(父亲)所感动,为“我”的成长变化感到的欣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结合第段“父亲从建筑工地赶来,把大小不等的钞票整齐叠放在刘老师办公桌上。父亲说,这是医药费,我给那个受伤的孩子道歉,给您道歉,儿子不乖,给您添麻烦了”“末了,父亲在校门口用长满老茧的手摸了摸我的脑袋,什么也没说,走了。我看见父亲的背影,看着那缀满水泥渣的工服”可知,“我”在学生打伤了同学,父亲来到学校赔偿、道歉,但是面对“我”的行为,父亲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只有充满温情的抚摸,面对父亲这些举动和态度,“我”的内心感受是愧疚,为自己给父亲带去了如此多的麻烦;内心有不安,为父亲如此的宽容;内心有难过,为父亲如此辛苦工作,“我”却还带给他麻烦。

2)结合第段“父亲突然来学校找我。父亲带来两罐豆瓣酱,是母亲做的,我最爱吃的。我看见父亲的手黝黑黝黑,长满老茧,深深的裂痕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水泥渣”可知,父亲来看我,带着“我”最爱吃的豆瓣酱,叮嘱“我”好好吃饭,关心“我”,然而结合第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迷上了网络世界。我能躲避校园所有监控探头的追踪,翻过围墙,走出学校,在网吧里叱咤风云”可知,此时的“我”沉迷网络,没有好好学习,“我”的恶劣的表现和父亲的关爱形成鲜明对比,这份对比让“我”茫然、怀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怀疑,对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感到迷茫、空虚。

3)结合第段“我猫着腰,凑上去看。父亲披着编织袋,打着呼噜,靠在墙上睡得正香”可知,正要逃课去网吧的“我”看到了在墙角睡觉的父亲,看到父亲的辛苦、艰难,看到父亲对“我”的爱,“我”深受震动,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恶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结尾段一般具有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照应题目和开头,内容上有点明主旨,表达某种情感的作用。

1)结构作用。结尾段“泪眼婆娑中,我又一次看见父亲的那双黝黑黝黑长满老茧的手”与题目“手”相照应;第段“说着,父亲伸出黝黑的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紧紧握住刘老师的手”“末了,父亲在校门口用长满老茧的手摸了摸我的脑袋”、第段“我看见父亲的手黝黑黝黑,长满老茧,深深的裂痕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水泥渣”和结尾段的“泪眼婆娑中,我又一次看见父亲的那双黝黑黝黑长满老茧的手”从前至后形成一条“手”的线索,使“形散而神不散”;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2)内容作用。结尾段“泪眼婆娑中,我又一次看见父亲的那双黝黑黝黑长满老茧的手”再次点明写作对象“手”;同时“泪眼”二字写出“我”想到父亲的手时流泪了,流泪是因为父亲的辛劳,因为父亲在“我”犯错时的宽容,因为父亲对“我”的关爱,表现了“我”的感动、感恩、自省之情,进而表现了父亲的辛劳和伟大,点明主旨。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启示。答题思路:启示要从文章内容出发去谈,从“我”的角度出发去谈。

1)结合第段“从那以后,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我成了一个另类,做人不诚实,没担当,逃避责任”可知,从“我”的错误出发,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我们面对自己的错误时,要自省,要正视,不可逃避,不可不负责任。

2“我”从父亲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5)宽容、关爱中觉醒,改正了错误,重新努力。从这一点出发得到的启示: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那些情谊,做一个知恩图报、孝亲敬长的人。

五、写作展示(5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24. 作文。

在青春的世界里,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让你荡起奋进的双桨?是什么使你相信:枯枝会绽出绿意,沙粒会变成珍珠?

请以“因为      ,我的青春拥抱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答案】例文

因为父爱,我的青春拥抱温暖

在我软硬兼施的强势和决不妥协的勇气下,终于联合了妈妈打败了爸爸。他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吭地抽着烟,只在最后说了一句:“不住就不住了吧。”哦,上帝!我终于光荣地成为一名走读生了。

星期一,第一次伴着九点半浓浓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5)夜色走向车棚。推着车走向校门口,我一眼便看见了爸爸的身影,他已早早的在这儿等我。在两旁路灯的照耀下,爸爸微白的头发有些凌乱,双手蜷在单薄的外衣下,而脸早已被冻得通红,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禁被揪了一下。这一路,我们默默地骑自行车,没有一句话。我抬头看天,满眼是寂静的黑色,这就是九点半的黑夜吗?黑的那么透彻,像是会把路在黑暗中吃掉一样。昏黄的路灯在马路上投下一个又一个黄晕,清净地点缀着这落寞的道路。是啊,黑夜通常在人们的脑海里是一副面目狰狞的模样,也会让人联想到恐惧,浮现出恐怖片里各种诡异的气氛。但此刻的我不会,有爸爸在这里,足以冲破一切的不安与恐惧。或许,每一位父亲的魅力应该都在这里吧,他会给自己的儿女无尽的安全感!想到这,看着默默无言的爸爸,一股暖流瞬间侵入了我的心底。

到家后,妈妈悄悄跟我说,为了接我,爸爸早早就出了家门。妈妈让他晚些走,毕竟天冷,但他在客厅踱步几圈后,还是骑上车走了。听到这儿,我的心再次被狠狠地揪了下:爸爸工作很忙,上了一天的班。我知道他很累了,但他为了我,从此以后,每天晚上还要再去接钱。其实,我完全可以和同学搭伴回家,可他就是不放心,执意要亲自接我。我知道,今后每晚的九点半,我都会准时看到爸爸的身影,我也知道,九点半在我心中,以后都会属于一个温暖的时刻。因为那一刻,有爸爸的爱守护着我,陪伴着我。有妈妈在家静静地等我们回去。试问,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亲人的陪伴更让人感到幸福快乐的呢?

父母的爱是天边最美的云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把它们留下来。当我们肆无忌惮地挑战爸爸的权威,当我们抗衡着说“不”时,却时时刻刻感受到炙热的爱意与温暖。正是他们的温暖,让我们回头,让我们知道那内心深处的爱。

成长的路上,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有人说,父爱如山,但父爱也时刻是温暖的,青春有父爱的陪伴,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充满了温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引导语由两个问句组成,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回望自己的青春,寻找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人或物。题目中的“我”点明了作文中的主要人物。“青春”限定了一个特殊的时期。“拥抱温暖”可理解为拥有温暖。这种温暖应是偏向于心理情感方面的。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给自己内心带来温暖感觉的人或物或品质。综上可知,题目的意思就是在自己的青春时期某人某物给自己带来了温暖。

第二,立意。处在青春期的你,会失意,会迷茫,会有一种莫名的忧伤。这时,总会有一些人或一些物给你以真挚的温暖。有时,是父母;有时,是朋友;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墙角的一株小草;有时,是一首歌;有时,是一首诗……写作时,应把某某给自己带来温暖感觉的过程为写作内容的重点,表现的主旨应是自己从某某中获得了怎样的温暖。要写出真情实感,以真情打动读者。

第三,选材。文体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但是我们在进行文体选择时,应当首选记叙文。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或自身的遭遇,围绕补写内容和“温暖”为主题来展开,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经历,或写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气馁,经过老师点拨和开导后,能勇敢面对,并积极应对,最终学习不断进步,感到温暖;或写父母默默的为自己付出,无怨无悔,父母的爱温暖了我的青春岁月等。

25.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唐伯虎小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华,并拜在大画师沈周门下学习绘画。唐伯虎的绘画功底深厚,加上刻苦勤奋的练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很快地提高了绘画技艺,沈周经常称赞他。

渐渐地,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细心的沈周察觉到了。一天,沈周把唐伯虎叫来吃饭。席间,唐伯虎提到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希望老师能同意他回家。沈周笑着说:“酒喝多了,有些热,你去把窗子打开吧。”于是唐伯虎上前去开窗,可是怎么也推不动那两扇窗。他这才发现,那窗子竟是老师画的一幅画。唐伯虎脸红了,他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请您原谅弟子的无知,我要留下来继续学习。”

从此,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专心致态,一丝不苟,加倍努力地学习画画,终于成了著名的大画家。

要求:根据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600字以上。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唐伯虎学画画时,犯了错误,我们其他人也会像他一样犯一些错误。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要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并吸取教训,什么时候改错都为时不晚。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而一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还要归结于其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做到知错就改。

古往今来知错能改的事例有许多许多,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早已家喻户晓。战国时期,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两名大将。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廉颇这一举动值得我们来学习。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一颗敢于正视错误的心。人生的路是遥远的,它不只一步,迈错了一步没关系,只要你能校正梦想的方向,你生命的最后也能有瑰丽的彩虹。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爱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而作为一代圣人,其犯了错误时,依旧能够坦然接受。一次孔子去武城查看子游治理的情况,当听到弦歌之声时,孔子笑道:“武城这个地方哪里用得着礼乐之教。”子游说:“你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听后当即肯定了子游的观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一代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我们。犯了错误及时的改正,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错误毫无悔改之心,那这个人终难成大器。当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尊严而一意孤行,那么最终只能是一败涂地。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因为知错能改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材料讲述的是唐伯虎拜师学画的故事,在学习绘画一年之后,自满地认为已经学有所成,所以请求拜别师父,却又对师傅画的窗户以假为真了,师父借此让他明白学无止境,不可盲目自满。所以文章的立意也应该围绕“自满”“学无止境”“谦虚”等来写。如立意“满招损,谦受益”, 或者“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出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值青少年时期,更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期,只有以谦虚的姿态不断积累,才能水到渠成,否则人生路就止步于此了。

第二,选材构思。此题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选取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有关于谦虚或自满的事件着重刻画,文末上升到主旨。生活的内容很广,所以写作的素材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只是关键在于要带着主旨细心去挖掘,如考完试后某个学科成绩优异,就自满地认为自己对这个学科游刃有余,由于自己的自满下一次考试此门学科严重滑坡;或者记叙受某一个谦虚的人的影响,学会了真正的谦虛,学会了海纳百川的品质,从此尽力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本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主要用多样的事实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配合以道理论据,同时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力求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充分合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