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境界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线条质量(2)

分类: 文艺撷英 |
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字如其人”的方比多半反映在线条上,阴柔的、阳刚的、精媚的、劲涩的、苍浑的、生辣的、深厚的、飘逸的、凝遒的、健妍的等等,或兼而有之,或独执一偏,都是创作生命状态的“心电图”。由是,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然尚包括点的成分,但按主次区分的话,线是主要地位,点是从属地位),书法艺术主要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传导书家的情感世界、生命律动,不同的线条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时空力量。
线条美是书法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书法作品,多是由不同形态、质感的线条连接成字,然后组字成行,积行成篇。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书作风格的差异也就是线条质感、特性等表现方式的差异,每一个成功的书家,在探索个性化艺术语言的表达方面思量最多的也正是“线条”。他们以“线条”上的“独门绝活”确立书风面目而别异于他人,以至于只要看见某一笔(某一根线条)就可知道出自哪一位书家之手。当然,书家必须按照自己的审美来选择与其性情契合的线条表达方式,继而经过长期的参悟、研练,日有所进,渐趋成熟。一管软毫在手,随心所欲地表现出“力透纸背”的效果谈何容易,没有经年累月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方不可得。
怀素种万株芭蕉也不够他挥洒,“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的发奋学书的励志典范是否对后人有所启示?字法、章法、墨法等诸方面表达习惯的养成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得到很明显的收效并形成个性化意趣,唯有通过笔法所呈露的线条意象体验,才是书家穷其一生都永不满足和进无止境的技法积聚。我们经常提及的“功夫”“功力”即指此理。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有其高质量的线条作支撑而征服观者的。
因此,书法境界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线条质量的高低,书家务以研习“线条”为毕生己任,以高质量的“线条”追求为书法的终极信仰,从而锻造属于自己性灵通感的书法艺术的“星光天地”。

张栻《立春偶成》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线条呢?我认为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一、节奏感。节奏感是一切艺术表现最为关键的力量元素。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书法的节奏是书法艺术本体魅力孕育的关捩要素,对它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必将直接影响书法的实际创作水平,是应该深入思考的大问题。书法被誉为“纸上芭蕾”,就是这个原因。高质量的线条是由书写过程中急缓疾迟所产生的节奏感作支撑的,如何正确地理解节奏、科学地掌握节奏、合理地运用节奏、有效地表现节奏,对书法艺术技法乃至精神层面的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所有书体的运笔都不是匀速行动,相对来说,静态的书体如篆、隶、楷运笔稍舒缓平和,对节奏的要求低一点;动态的书体如行、草运笔稍明快激越,对节奏的要求高一点。任何书体都不应一味地快,也不应一味地慢,应当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王羲之在《书论》中强调:“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主要阐明的是在用笔过程中的节奏变化。同时还要了解和谙悉,每个字书写过程中快慢得宜的部位是形成优美节奏的关键。通常似驾车一般,路况复杂的地方慢一点,一马平川的地方快一点,引申到书法上就是转折回环的地方慢一点,径直无碍的地方快一点。当然,换笔转锋时所产生的“发力点”也是节奏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立体感。乍一看,谈“立体感”似乎针对绘画更为贴切,绘画讲求近景、中景、远景,要有透视效果。其实书法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表现的方法更少、难度更大罢了。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也应该是一幅“立体的画”,古人所述的“入木三分”“出纸一尺”即为此理。申言之,书法的创作过程不是简单的平面运动,而是复杂的立体运动,得法的线条应有视觉效果上的三维空间而带来的凹凸感,这也是为何自古以来都强调用笔当以中锋为主。只有笔锋常在所书笔画的中间运行,由此生成的线条才圆劲饱满、浑厚深沉,富有弹性、韧性、厚度和力度。另外,笔锋是受笔杆控制的,书写过程中笔杆作一定幅度的摇摆还是必要的,一般来说,字径越大,笔杆摇摆的幅度就越大。这种用笔方法对于写大草的书者尤为重要,“纸上调锋”“裹锋绞转”的用笔方法都应该通过笔杆摇摆来实现。圆笔抵纸,束毫涩行,在快速的运笔过程中,始终保持锋不散、笔不偏,体验毛笔在行进过程中与纸的摩擦力,今人所说的“杀纸感”即为此意。墨液从笔毫缓缓流出,聚留于线条的中心区域,呈中间实两边虚、中间深两边浅、中间重两边轻、中间厚两边薄、中间润两边燥细微差异的视觉上的立体。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力量感。中国书法艺术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着意点画的笔力,所以我们在书法教学中非常注重锤炼线条的力度,即力量感的训练。这种力量感主要来自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书法理解的不断通悟、技法的渐入化境,与体格的健硕还是羸弱没有一点关系。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不就是明证吗?所谓力量感也不是线条的“粗”“黑”“大”,用体积堆砌的形式上的标志,有时也恰好相反,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的“粗不为重,细不为轻”和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的“得笔,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同属一理。这或许就是中国特有的在传统哲学审美构成下的玄奥之处,有时确实“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孙过庭《书谱》)。毫无疑问,力量感一定含藏分量感的成分,有分量感的线条也一定有力量感。有人说沙孟海的字“大风吹不跑”,黄宾虹说“写字要压得住纸”,都是这个道理。
一件作品拿在手里应是沉甸甸的,而不是轻飘飘的,当然,这取决于其线条是凝劲、沉博、中实的,还是羸弱、扁平、浮滑的。就像一根钢筋和一条草绳,同样的粗细,不一样的质地,传递给人的感官认知定然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老笔纷披、苍茫遒浑的墨量相对少的笔画比润泽媚逸、珠圆华滋的墨量相对多的笔画更难表现、更耐看、更能体现作者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情怀,也更具力量感(分量感)的原因所在。
(附图为钱玉清书作)
作者:钱玉清
后一篇:公务员招考怎样准备面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