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爱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经典的启示(5)

分类: 语文教学 |
丁玲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到达保安,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她的到来在一孔窑洞召开了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参加。随后丁玲提出了当红军去前线的要求并得到批准。十二月三十日,随军南下的丁玲收到了毛泽东写给她的《临江仙》的词:“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看着这首词,丁玲惊喜万分,她把它看作是毛泽东对她的鼓励和期望,并决心更好地深入部队,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红军战士。
从召开欢迎会到写《临江仙》词,表面上看是对丁玲的看重,实则是党中央、毛泽东对党的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的具体形象表达。丁玲到达保安后,随即发起成立了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文艺协会”,毛泽东在成立会上发表了讲演。这是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专门就文艺问题向文艺工作者做的第一次讲话。从这次讲演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毛泽东对文艺工作迫切性的高度重视和将文艺家组织起来的殷切希望。他说:“这个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他还说:“中国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经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就是说,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最后,毛泽东着重指出:“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这是你们伟大的光荣任务。”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中,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信服的忠诚一直支撑着丁玲。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重版前言》中所说的话,可以看成是这种忠诚的最直接、最真挚、最朴素的倾诉。她说:“那年冬天,我腰痛很厉害。原来一天能走六七十里,这时去区党委二里来地走来都有困难。夜晚没有热水袋敷在腰间就不能入睡。白天我把火炉砌得高一些,能把腰贴在炉壁上烫着。我从来没有以此为苦。因为那时我总是想着毛主席,想着这本书是为他写的,我不愿辜负他对我的希望和鼓励。我总想着有一天我要把这本书呈献给毛主席看的。”细细品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这种忠诚,与书中的众多人物一样,随处可见,流露得那样地自然,那样地真挚,那样地感人。比如在第十七章《六个钟头的会》里,当土改工作组来到暖水屯,就工作如何推进展开讨论时,杨亮想到的就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走群众路线,这样“事情总可以搞好的”。又如在第四十七章《决战之前》里,随着决定揪斗钱文贵,人们既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又存有某种难以言状的担忧,这时章品出现了。在他的面前,大家的信心一下提起来了,“这一下可是毛主席给咱们做主啦……”紧接着,在第五十章《决战之三》里,在程仁不耍私情揭发钱文贵时,大家高呼起来,“拥护毛主席!”“跟着毛主席走到头!”在第五十二章《醒悟》里,胆小怕事的侯忠全终于觉悟,充满着翻身的喜悦,儿子侯清槐也笑道:“毛主席的口令一来,就有给咱们送地的来了,毛主席就是咱们的菩萨。”最后,在第五十七章《中秋节》这一章,当人们“庆祝土地还家”的时候,程仁就说:“这个办法,是咱们毛主席给想出的。”因此,大家都发自内心地站在毛主席像前,要给毛主席鞠躬。书中的此情此景,与丁玲的感情何其相似,与丁玲的感情何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