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

(2022-06-24 20:54:05)
分类: 语文教学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徐默凡

人类的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情达意:“表情”就是表达情感,“达意”就是传递信息。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表达情感更加隐晦,直抒胸臆的手段比较少见,往往把情感混杂在概念信息中来“曲径通幽”。比如在概念意义之外加入褒义或者贬义的情感色彩,同样是“协同合作”的意思,好人就是“团结”,坏人则是“勾结”。称呼别人时,尊敬的用法是“一位”和“您”,不尊敬则是“一个”和“你”。还有些词语字面上不是情感词,却纯粹用于情绪表达。比如詈骂语“垃圾”“人渣”,骂人者和被骂者都不会认为人会变成“垃圾”或者“渣滓”,只是表达极端的蔑视情绪而已。而祝福语、祝贺语等礼貌表达则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在事实层面都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只是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

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在公共社交网络上,很多骂战就是因为这种混淆而引发的。比如这样一则评论:“现在还有人有这种脱离时代的想法,是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前半句是一个信息描述,后半句的“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却超出了信息推断的限度,带上了侮辱性的情感表达。由此带来的后续回应就不会是理性的讨论,可能也是谩骂式的,如“你才是脱离时代的脑残”,如此,交流双方就会陷入一场毫无价值的情绪对抗中。

除了上述明显的混滑,还有一些隐蔽的情况。有些语言用法混合了信息传递和情绪表达,即使信息传递没有问题,因为情感表达不当也容易引发争论。突出的如语气语调,在书面交流中表现为标点符号。最常见的就是叹号,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加上了叹号,就附加了强烈的情绪。再如表现反问语气的问号,反问句在语义上等于否定性的陈述句,但反问不仅是命题上的否定,还带上了质疑、批驳、讽刺等情感。因此,叹号和反问句都不可滥用,否则情感就会凌驾于事实之上,语气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甚至触目惊心。比如:“情况就是这样了!特向大家报告!如有建议,请务必今晚反馈!”明明是请求建议,用了太多叹号,居然带上胁迫的口吻,令人相当不快。网络交流中,经常见到滥用感叹号和反问句的情形,这也是造成情绪对抗的重要原因。

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表达需要区分“表情”和“达意”两种不同功能。

B. 使用语言,既要重视信息交流,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

C. 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D. 信息传递应该处理好情感因素,避免不当的情绪表达。

10.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自然得出结论,结构严谨。

B. 文章第三段论证中国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论证。

C. 第四段举一则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侮辱性的表达不会带来理性讨论这一观点。

D. 文章中“除了”“还有一些”等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增添了论证的严密性。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

B. 汉语词语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样的,有的包含褒贬,有的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

C. 有效的人际交流需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而这需要恰当选择语言。

D. 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功能,用好了增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理解不正确。根据第段“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和第段“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可知,文章并没有提要更重视信息交流还是更重视情感的沟通;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的分析。

C.分析不正确。根据第段分论点“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可知,举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容易产生语言使用的误区”这一观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理解不正确。根据第段“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可知,“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说法错误;故选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

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

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睛,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满江红》,或《登鹤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

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到广场溜一圈。

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

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

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

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

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

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

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

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

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

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

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

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

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围绕“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人“释字”等情节。

B. 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

C. 段写散步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人的啧啧赞叹,从正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

D. 这篇小说从生活小事入手,语言朴实,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13. 段写到老人的“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4.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

2)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日的轨迹上。(从修辞角度)

15. 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2. C    13. 有人想向老人拜师学艺,他不收;书法家协会的人请老人入会,他直接拒绝;他在地上写字,不愿在纸上写。    

14. 1)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对加入书法协会的不屑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人写字时动作的缓慢执着,表现了老人写字的从容潇洒。    

15. 同意。写字的老人本职工作是看守小区的门卫,还负责打扫卫生。他有写字的特长,凭着长期的练习,写得一手好字,既不加入书法协会,又不收徒弟,甚至不在纸上写字,可见他并不为名,更不为利,写字纯粹是个人精神爱好。老人把在地上写字比作扫地,把扫地比作在地上写字,可见他的精神是纯洁高尚的,是超脱世俗的,有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立思考。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

C.段写散步的人的啧啧赞叹,是侧面描写,烘托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本项中“正面刻画”的说法错误;

故选C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段中“我”认为“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要根据上下文来写分析概括。

根据第段“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可知老人写字技艺高超,但拒绝收徒弟;

根据第段“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可知书法协会的人对老人的字非常欣赏,想邀请他加入书法协会,但老人不屑一顾;

根据第段“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可见老人不愿把字写在纸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1)第段中“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是老人回答书法协会的人邀请他入会的话。“头也不抬”是动作描写,“瓮声瓮气地说”是语言描写,“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说明老人认为加入书协是无用的事。这个句子,写出了老人对书法协会的不屑一顾态度,表现了老人对虚名的厌恶之情。

2)第段中,“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日的轨迹上”,是对老人在闷热天气写字情景的刻画。因为“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老人写字就像蜗牛拖着水迹在地上爬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缓慢、耐心、执着、心无旁骛的写字动作和心态。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小明的看法是正确的。答题时,先表明同意小明看法的态度,然后接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根据第段“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可见老人写字只是为了个人精神的享受,完全不受外物的干扰;

结合第段“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第段中“‘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可知老人写字完全不是为了金钱和名声,即不图名利,只为精神;

结合第段“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第段“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第段“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可知老人对人生和生活理解得透彻,认为艺术即劳动,劳动即艺术,这种对生活的见解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