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株洲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1)(第26套)

(2022-06-24 14:37:48)
分类: 语文教学

 

株洲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时量: 150分钟    满分: 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答题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4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某班准备开展“积累与分享"主题交流活动,小红正在完善分享资料,请你帮她判断、选择。

1. 小红从鲁迅的作品中摘抄了些句子,其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àn)向云xio)里去了。

B. 仰面在灯光中pi)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cuò)的话来。

C.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ch)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ng)骗。

D. 虽然jiàn)或没有现钱,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shì)去了名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C.ch——chá。故选C

2. 小红从课文中摘抄了一些精彩的观点句,其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符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骜,便是敬。

D.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答案】C

【解析】

【详解】C.全符精力——全副精力(全部精力的意思);旁骜——旁骛(对正业不专心而追求其他)。故选C

3. 小红准备分享作文立意小技巧,横线处的语句,链接最恰当的组是(   

作文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时,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甚至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

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的能力。

由前文“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可知,这个立意需要深刻,那么就要往深处去思考,所以应该放在第一处的是“”,正好和前文这句话形成照应;由前文“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可知,立意应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之照应的应该是“”;由前文“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可知立意也不能观点陈旧,随大流,最好和平常观点不一样,所以与之照应的是“”;最后,第“都可以使立意新颖”可以作为总结放在最后。故选A

4. 小红整理了组有关 “家国情怀”的写作素材,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B. 面对国家民族危亡,夏完淳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C. 人总有一死,只要留得一颗赤诚的爱国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彩,就死得其所。

D.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和凝聚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D.语序不当。“发展、生存和凝聚”改为:凝聚、生存和发展。

故选D

5. 小红梳理了一些文学与文化常识,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诗歌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

B.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C. “尊君”“令郎”“惠顾”“惠赠”“见谅”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敬辞。

D. 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它以描绘山川景物为主,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答案】C

【解析】

【详解】C.表述不正确。“见谅”是谦辞,而非敬辞。故选C

(二)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6. 面对时序交替、光阴流转,古人常生感慨,名有佳句。试结合所学补充完整。

1)北固山下,王湾看到夜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不禁感叹,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2)西湖堤上,白居易明锐地嗅到了早春的气息,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3)中秋佳节,苏轼对月怀人,欢饮达旦,面对一轮孤月,徒然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收头》)

4)漫步河边,孔子看着日夜奔流的河水想到消逝的时光和生命,感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答案】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解析】

【详解】空,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并注意“生残夜、酒”等字的正确书写。

空,注意“莺、暖、啄、逝、斯、昼”等字的正确书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

7. 某班正在筹划“好书共读,文化共建”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们挑选了一幅对联,作为班级励志名言。请用楷体将这幅对联抄写一遍,

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株洲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1)(第26套)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A. 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 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 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 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哇。

3)语文课代表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大家小书”。请根据以下介绍,简要概括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40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大家小书”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平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学习委员搜集了一些数据,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其中一组统计数据如下表,请简要概括其主要信息。

2018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统计表

年份

报名人数

(单位:万人)

录取人数

(单位:万人)

录取率

2018

975

790

81.13

2019

1031

914

88.74

2020

1071

967

90.33

2021

1078

1001

92.89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国家统计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2B    

3)内容上,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和著名学者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短篇作品;形式上,文章篇幅小,书本体积小;目的,注重大众化和方便性。    

42018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均逐年增加,录取率逐年提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用楷体,工整、正确地书写在横线上。注意“磨砺”的书写要正确。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

B.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具有质疑和指责语气;“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充满埋怨和不满;“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些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吵,都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故选B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可提炼内容上的特点: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和著名学者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短篇作品;根据“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可提炼形式上的特点:文章篇幅小,书本体积小;根据“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和“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可提炼目的:注重大众化和方便性。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概括。

根据《2018年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统计表》中“报名人数(单位:万人)”2018年至2021年分别是975、1031、1071、1078和“录取人数(单位:万人)”2018年至2021年分别是790、914、967、1001等可知,这两项人数都在逐年增加;

根据《2018年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统计表》中“录取率”2018年至2021年分别是88.13%、88.74%、90.33%、92.89%等可知,录取率也在逐年提高;

据此,可概括为:2018年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均逐年增加,录取率逐年提高。

二、现代文阅读(其3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

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最缺的可能是钱,而后者最缺的可能是时间。如果一个百万富翁给乞丐100元钱,那可能只是一种施舍;同样地,陪人聊天,可能是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干。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反过来,闲人陪你玩一天,富人只陪你一个小时,表现出来的信号也可能是富人更重视和你的关系。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

(部分内容摘编自张维迎《博弈与社会》第三节)

材料二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通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材料三

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年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

B. 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

C. 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D.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

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B. 不同株洲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1)(第26套)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

C. 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

D. 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10. 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

【答案】8. D    9. B    

10. 礼物并非越贵重越体现心意之诚,最主要的是看这份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
礼物并非越实用越能满足对方所需。对方渴求的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材料一第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可知,“鹅毛”表示送礼的人对收礼人的重视程度,并非“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由材料一第段“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可知,相互馈赠礼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并非选项说的“有的时期和地区”;

C.由材料一第段“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可知,礼物的价值主要是送礼人是否有心,而不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

D.由材料“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可知,互送书籍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是有特定对象群体的,并非所有的人互送书籍都能有这样的效果,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种误区:由材料一第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和材料三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可知,并非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最主要的是看这份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

第二种误区:由材料一“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和材料三“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可知,并非“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对方感受到送礼之人的重视程度,对方渴求的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