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新选随想(金克木)(一九九〇年)摘录

(2022-05-09 13:24:17)
分类: 文艺撷英

“古文新选”随想(一九九年)摘录

金克木

闲来遐想,《古文观止》的流行大概截止了。那是元清四书义八股文时代读物中的畅销书。古文是对“时文”即八股而言,继承但不等于韩愈和唐代时文骈文对立的古文。这个以唐宋八大家为主流的框架并未被桐城派、阳湖派等所突破。突破者是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是清代后期一些人对中国文化思想史作总结倾向的开端。名为选文章,实为选思想。现在的古文选本好像还没有真正突破它。

我想,若把古文和古代文化联系起来,有几篇短文似乎可以入“新选”。这些文中包含着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和文体。成为问题的是对作者的评价。但他们都是历史人物,不能回避的。

第一篇李斯上秦始皇《谏逐客书》。这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关键性文章。文中说,逐客就“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诸侯之术也”。岂止两千多年前?今天的美国不是依靠“客吗?近年来美国得诺贝尔奖金的不是有几个中国移民吗?除开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和建国的林肯等政治人物以外,美国文化不靠外来客人吗?还有日本,自从了不起的圣德太子直到如今,就是一个不怕吸收别人长处的国家。李斯和秦始皇在世界上没有断种。中国历史上若抹去这两个人,最低限度是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的旅游点没有了。

第二篇刘的《移太常博士书》。这是汉代学术思想中的关键性文章,是后来一直争到清朝、民国的“今文、古文”对立思想的开端。

第三篇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佛经而作的《圣教序》。不仅文章是骈文的佳作,而思想更是打通儒、道、佛统一天下帝王口气。由于他,唐代对古代及外国的文化全面吸收而光辉灿烂。此文岂可不读?

第四篇是朱熹在《四书集注》的《孟子》注中最后一段。孟子暗示自己继承尧、舜、汤、文王、孔子而结束,朱暗示程颐兄弟继承周公、孟子,奥妙而具文体特色。摘录如下: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愚按:此言,虽若不敢自谓已得其传,而忧后世遂失其传,然乃所以自见其有不得辞者,而又以见夫天理民彝不可泯灭,百世之下,必将有神会而心得之者耳。故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有宋元丰八年,河南程颢伯淳卒。潞公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颐正叔序之曰:“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

第五篇是曾国藩的《求阙斋记》或《圣哲画像记》,前者借《易·临卦发挥。曾是近代史开端人物,跳不过去,比得上李斯而未遭车裂。

想到的还有《文选·序》,开辟文学思想传统,可与同时的《文心雕龙》互相发明。《汉书》中徐乐的一篇《上皇帝书》。班固只抄此文,不知何故传中无一字评述这个人。文中论的是“今天下大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土崩指老百姓造反。瓦解指诸侯强大。他对皇帝说,手无寸铁的穷百姓比有尖甲利兵的富诸侯更危险。立意严峻而措辞委婉,似可选入以备一格。

七篇文,秦、汉、六朝、唐、宋、清都有了。中国文化思想要目也有了,我的小文也该画上最后的句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