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耶鲁毕业生“失败”的精英教育实验(2)

(2022-04-27 15:18:10)
分类: 教科博览

闯入者

来到深圳中学那一年,江学勤32岁,正在经历人生低谷。

考入耶鲁大学,这个贫穷家庭出身的亚裔青年并没能融入其中,他觉得自己在那些精英出身的孩子中格格不入。他想到中国,这个遥远模糊的故乡大概会接纳他。那时的中国是一片待发掘的广阔天地。他怀揣雄心,想着要“改变这个世界”。

事业从外媒驻华记者开始。显然,这个骄傲的年轻人低估了事情的难度,他总是不断地和周围的人起冲突。“编辑让我写艾滋病(在中国)多么严重,我觉得当时结核病比较严重,但美国不关注。(这样选择)是违反职业道德 !”他接受不了,和编辑吵架,然后一走了之。几乎没在一个地方待超过半年,短则一个月。

一切都糟糕透了。小的媒体他看不上,向《纽约客》投稿又被拒绝,身边年轻的同行们逐渐成名,比如写出了《江城》的何伟。失意的他每天闷在家喝酒,打游戏直到天亮。

直到王铮递来橄榄枝,邀请他到深圳中学看一看。

他们相识于1990年代末的北大附中,他在那里短暂地做过外教。“年轻的王铮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副校长,而我——一位年轻的老师也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了好朋友”,江学勤后来在书里这样写道。那次邀请的起因是,原本负责出国的老师离开了深圳中学,需要一位继任者。

深圳的夜晚有热闹的烟火气,在江学勤的回忆中,他和王铮常常晚上十点去酒楼喝粥到凌晨,他反复描绘自己的畅想,不甘于只为学生写推荐信、联系学校,而要建立一套体系,挑选一些最精英的学生去国外最好的大学,成为影响世界的人。

他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

这和他的成长经历相悖,但他有现实的考量——“只有有钱人才会为教育投资,穷人对教育是很保守的,要做教育创新,只能去有钱人的地方”。在他眼中,大概没有比深圳中学更适合的地方了——家长依靠个人奋斗获得财富,面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充分的冒险精神。

然而,许多人都难以理解他的“冒险”。出国单元封闭而独立,不用多付学费,这里的学生就能拥有单独的外教、咖啡屋、食堂、外文图书馆;课程和别的单元不一样,还办了自己的报纸《深中日报》。这引起其他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投诉他搞特殊。

另一个争议来自他在一次学生组织的代表大会上,宣布了解散学生会的指令,没有经历任何民主评议过程。在他看来学生会人浮于事,权力过大,会成为改革的阻碍。当时的深中贴吧里对这位老师全是批评甚至谩骂的声音,认为他专断、独占资源,扰乱教育公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