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昌《写生蛱蝶图》卷赏析

(2022-04-11 12:19:12)
分类: 文艺撷英

【赵昌写生蛱蝶图卷】

赵昌《写生蛱蝶图》卷赏析

  《写生蛱蝶图》卷,北宋,赵昌绘,纸本,设色,纵27.7厘米,横91厘米。

画卷上无作者款印。尾纸处有元代冯子振、赵岩题诗,明代董其昌题跋及清代乾隆帝御题诗一首。钤宋贾似道“魏国公印”“秋壑”“台州房务抵当库记”(官府印),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姊鲁国大长公主“皇姊图书”,明“典礼纪察司印”(洪武时官印),清梁清标“蕉林居士”“棠邨”及清乾隆、嘉庆帝收藏印。因董其昌在该图上题跋:“赵昌写生曾入御府,元时赐大长公主者屡见冯海粟跋,此其一也”,遂将此幅作品定为赵昌所画。

图绘群蝶恋花的田园小景。轻灵振翅的蛱蝶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芦摇曳于画卷的底边。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图中蛱蝶的形象最为传神,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和蛱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写生功底,使本图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作者不愧有“写生赵昌”的美誉。

著录于清内府《石渠宝笈》。

此图流传有绪。通过图上所钤印文可知,它最早为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德祐年时,贾似道以卖国获罪,此卷遂被官府没收。入元后,它为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姊鲁国大长公主所收藏。明初,被内府典礼纪察司收存。清代,它转入大收藏家梁清标之手,旋即又归入清内府,备受乾隆皇帝赏识。晚清宣统时又流入民间,为伪满“国兵”朱国恩抢得,存放于吉林长春的家中。1952年东北文化部组织的工作小组于长春获得此卷,交由原东北博物馆收藏,后博物馆将它与北宋崔白《寒雀图》卷、吴元瑜《荔枝图》卷一同送交国家文物局,文物局将它们转入故宫博物院庋藏。

撰稿人:李湜


《写生蛱蝶图》是北宋画院画家赵昌的一幅写生作品其用生动传神的笔墨颜色描绘了秋天野外疏野、恬淡的景色。整幅画作呈横幅卷轴以墨笔勾勒秋花虫草形象生动自然设色淡逸雅致虽为工笔作品却流露出写意画的韵致属宋人工笔花鸟画中的精品其特定的时代文化精神赋予了此幅绘画独特的形式语言特征。

赵昌为北宋中期画院画家工画花卉兼善草虫。在摹写自然景物时能深入观察四时景致特征画风笔迹轻利傅色鲜艳以为花卉传神著称自号“写生赵昌”。

赵昌《写生蛱蝶图》卷赏析

粉翅浓香共扑春,林园仿佛落花尘。谁教草露吟秋思,惊觉南华梦里人。

 

 

——《写生蛱蝶图》上题诗

 

 

昌花写生逼真,而笔法软俗,殊无古人格致,然时亦未有其比。

 

 

——欧阳修

关于《写生蛱蝶图》

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代表作描写的是秋天池塘边的景色体现了赵昌注重观察写生的艺术主张该作品流传有序上边有39枚收藏印章对北宋花鸟画的发展影响巨大。

北宋画家赵昌,字昌之,四川人。擅长画花鸟,注重写生,其画形象准确生动,风格清秀,在宋代画卉画中独具新面貌。

大中祥符1008-1016 年间,正值晋国公丁谓权势显赫、名震天下之时。不知何由,他却“以白金五百两为昌寿”。

赵昌无故受禄,惊讶莫名:“贵人以贿及我,非有求乎?”于是亲往丁府谢礼。

丁谓将赵昌延请至东阁,将“生菜数窠,及烂瓜生果等放置桌上嘱托他绘制。赵昌铺纸研墨,挥毫创作,“俱得形似”。这段经历使得赵昌声誉更旺。

有关赵昌生平事迹和艺术思想的史料,以及传世作品都很少这则记载在刘道醇《宋朝名画评》中的事迹,为我们了解自诩“写生赵昌”的赵昌提供了生动资料。

虽赵昌为丁谓所作之画现已不存,但我们仍可从其传世作品《写生蛱蝶图》中窥其艺术风格。

画作描绘的是秋天的田园风光,几朵白色小花在枯黄的杂草丛间,开得略带凄美,即便有远处的绿草和近处的红叶,也遮掩不住大面积枯黄的芦苇带来的秋意。

飞舞的蝴蝶似乎费力地在这深秋寻找着稀缺的花朵,唯一的一株花草被蚱蜢占领着,被吸引来的蝴蝶犹豫着是否要停在花朵之上。昆虫间似乎在争夺秋天所剩不多的生机,蚱蜢很谨慎地注视着盘旋空中的蝴蝶,似乎也在思忖着对策。

远处还有蛱蝶飞来,在秋天的荒芜之中,一场资源争夺战蓄势待发。昆虫间相互的回应给人很多联想。

这是岸边的一角,水草丛生,荆棘、野菊、霜叶和偃伏的芦苇等,爬满了岸边。小花用笔简率变化自然,用双钩、晕染法绘近处花卉的阴阳向背,使人看上去,花儿们似乎正在秋风中摇摇曳曳给人种动态的美感。

蚱蜢和蝴蝶,晕染出不同质感:蚱蜢的翅显得坚硬厚实像一个盔甲战士,随时会弹跳出去的有力后腿,和灵活的前肢不停地晃动着。相较之下,蝴蝶的翅膀则显得柔软粉状物布满全身,动作轻盈柔美,刚柔形成强烈对比。

画面表面看上去有一种平和、宁静的意境和格调,其实暗含竞争,竞争从来都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则。

在构图布局上,作者将景物集中在下半部,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给人秋高气爽的空旷感,岸边的植物虽然长得繁杂但错落有致。三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一只蚱蜢正在向上观望。

《写生蛱蝶图》设色明快柔和,线条简练变化丰富突破了北宋花画院体成熟僵化的束缚,丰富了花鸟画的技法,形成了一种更为贴近自然的新风格。

花鸟画借景抒情,借景言志,一幅好的作品绝对不只是技巧本身,是作品背后传递出来的观察和思考。

这幅花鸟画虽名为《写生蛱蝶图》,但是可想而知,这个写生的过程绝对不是如相机一样瞬息的永恒而是被编导出来的。

这是赵昌根据其对自然界中的花卉、草虫、粉蝶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写生把花草、虫蝶的生长规律及习性体味、琢磨得烂熟于胸后所作的。然后根据画面情趣需要,编排了一场蛱蝶和蚱蜢争秋的雅趣图。

作品在构图上压低地面和植物的空间,使得秋高气爽的秋天旷野的感觉更强烈,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

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

图中蛱蝶的形象最为传神,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以及蛱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写生功底,使本图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

赵昌作画特别注重观察写生。早年学画期间就常常早起,趁清晨朝露未干之时,边观察边调彩作画他喜画折枝花卉,技法上妙于敷色,以形传神能将所画对象的特征、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不愧有“写生赵昌”的美誉。

《写生蛱蝶图》流传有序,画卷上无作者款印,但收藏印鉴却极为丰富,留有各朝代收藏印章39枚。清代,《写生蛱蝶图》 转入收藏家梁清标之手,旋即又归入清内府,备受乾隆皇帝赏识。

乾隆在画上题诗道:

青虫出菜甲,起复化为蝶。

蝶已不复虫,生灭迅交睫。

翻栩飘秋烟,迷离贴露叶。

炼得长生术,金丹了无涉。

北宋初年,黄筌父子成为皇家画院一时之标杆,这种“黄家富贵”一统天下的格局,阻碍了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 及至崔白、崔悫、吴元瑜出现后风格大变。

如果说崔白及其追随者改变了当时花鸟画坛因循守旧的风气,并使花鸟画创作出现新的繁荣的话,那么稍早于崔白的赵昌,则以其恢复花鸟画写生传统方面的历史性贡献,揭开了北宋中期花鸟画变革的序幕,成为这次变革的先驱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