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瑞华
张瑞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2,390
  • 关注人气: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2022-03-29 18:14:44)
分类: 文艺撷英

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75c7ab03de9f45d4b58ab0b84e176620_th.jpg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9cef5e76bf6446e5b3f4f7c97dd9a534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d249c4505d19451e9c5cd495fa111b2d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9581bf8d8d404c4d82c04a6b1bb60e88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53368a716e544480a73014db062ddf0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6ae1e767a0eb45e99e35d31cb549ef9d_th.jpg

【译文】孝女曹娥碑。孝女曹娥,是上虞县曹盱的女儿。曹氏的先人与周王同祖,至其后裔逐渐没落,来居于上虞。曹盱能踏节而歌,舞蹈迎神,舞姿优美。汉安二年(143)五月,正逢祭祀迎涛神伍子胥,他逆涛而上,淹死于江中,尸首一直没有找到。曹娥时年十四岁,嚎啕痛哭,思念其父,在江边徘徊哀唤达十七日,后来自投江而死,过了五天,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从汉安二年(143)至元嘉元年(151),她的事迹一直没有被记载宣扬。至县长度尚来任,才为她设祭悼念,诔辞曰:多么孝义的少女,她的风华美艳多姿,就象花儿枝叶翩翩。她的容颜仪态妩媚出众,是窈窕的淑女,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将是丈夫的贤内助,但此时尚在洽水之阳,未及婚配。可叹她的父亲突然去世,老天爷!你这是干什么啊!失去了父亲她有谁可以倚靠!她向神灵泣诉哀告,来到江边不停地呼号,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于是她轻盈的身躯飘然而起,纵身投入江水之中。她的尸体在江水中升沉起伏,时而搁浅在沙洲江渚,时而飘荡在江水中流,时而裹入急流,时而随波而去。岸上的百姓失声痛哭,成千上万的人们为她哀悼。围观的人填满了道路,大街上民众云集。人们泣泪掩涕,悲痛之声震动了国都。相传鲁公夫人哀姜痛哭于闹市,杞梁之妻哭倒了城墙,梁寡妇高行自割其鼻,刘长卿寡妻割耳自誓,昭王夫人淹死于渐台,宋伯姬烧死在堂中,呜呼!孝女曹娥的德行,丝毫不亚于这些烈女。如何才能算作大国?就是礼法重于防范并使人自律,更何况贫贱的庶民身处茅屋露草之地,尚能不甘堕落,洁身自爱。曹娥的德行已经超越了梁高行和宋伯姬,比她们更加杰出。后人哀悼她的坚贞和刚烈,她的美名千古不朽。呜呼哀哉!

乱曰:你的美名刻于金石,你的义行堪对乾坤。经过数年的光阴,终于为你修起了丘坟。你的贞行流传大地,你的烈举光照天人。你生虽卑贱死却高贵,这是人求义的便利之门。可叹鲜花陨落,过早地飘零于泥尘。你以美艳的资质,将永世配享江神。就像尧的两个女儿,后来成为湘夫人。你将与她们一样受人尊崇,永远昭示后人。汉议郎蔡邕听说此碑,前来观看,因夜间黑暗,他手摸碑文而读。蔡邕并在碑上题字:“黄绢幼妇,外孙韲臼。”又题字说:“三百年后此碑和墓冢都会塌落入江中,在将落未落之际会碰到王叵。”升平二年(358)八月十五日记之。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fe75d5dea2914f2abb66f6df6f91a028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8/a0b701a5c7074c16b9dd92f24aefdb48_th.jpg

【品读】

东汉末年,上虞县有一个巫师叫曹盱,在端午祭祀迎涛神时,不慎落水而亡,连尸身也没有留下。他年仅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为了寻找父亲的遗体,沿江哀号达十七日,后来也投江而死。五天后,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同浮出水面。这件离奇而感人的事情在市井中传诵,曹娥也被称为孝女。数年后,上虞县长度尚为她修坟立碑,并由他的弟子(一说外甥)邯郸淳撰写了这篇碑文。不久,大文豪兼书法家蔡邕慕名而来,读罢碑文之后,在碑阴写下了八个字的隐语和一段谶语。汉代所立的碑早年就已失落,相传后来由王羲之重新书写了碑文,并把蔡邕的题字也一同记录在后,这就是今人所见的《孝女曹娥碑》,简称《曹娥碑》。至于这篇书法是否真的出自王羲之之手,这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关于《曹娥碑》,启功先生曾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这篇文章自古以来被称为“绝妙好辞”,启先生大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这是一篇很糟糕的文章。主要原因是,文中所用的典故“哀姜哭市”、“克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竟全部都是指“烈女”的,没有一个指“孝女”!这真是非常的糟糕,启先生批评得完全在理,不服不行。不过也真难为了写文章的邯郸淳,中国古人对女子的首要要求就是“贞”,“孝”的要求主要是对儿子提的。所以古代多的是节妇烈女,忽然出了个孝女,就不大好归类,只能勉为其难地与烈女们凑一凑了。现在国学又有新兴之势,不久前听说某地还推出了孝子计划,准备在若干年中培养一批孝子贤孙以光宗耀祖,那我们正好借《曹娥碑》来看看古人所宣扬的“孝”的思想如何?

《曹娥碑》说:“生贱死贵,义之利门。”这是说一个卑微的人,只要死得其所,立刻就可以崇高,所以“死”就是求“义”的方便之门!作者对曹娥的痛苦并没有多少同情,却夸奖她死得好。说作者杀人不见血,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吧!曹娥之所以要投江自尽,在当时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对生活不能自立的古代妇女来说,失去父亲就是灭顶之灾,孤女是无法生存的,摆在曹娥面前的也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曹娥的自尽是合情合理的,并不完全是“孝”的思想左右,而是因为她对自身生活感到了彻底的绝望和无助,这是曹娥的痛苦所在。所以道学家们上纲上线,其实是用心可鄙!更有甚者,曹娥的事迹上说,经五日“抱父尸出”,后来的道学家还是心中不踏实,于是有人把这一句改为“背父尸出”,因为女儿抱着父亲,多少有点男女授受不亲的嫌疑,所以要把出水姿势改一改,由“抱”变成“背”,妥了!道学到这样的程度,我是觉得有点恶心的。所以《曹娥碑》书法好,但文章不太妙,思想则堪比毒草,我们还是不要盲目地叫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