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2)

(2022-03-24 15:11:46)
分类: 语文教学
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2)

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2)

《红与黑》

司汤达笔下的男主人公于连·索黑尔出生在外省小城维利叶尔的木匠家庭,从小喜欢看书,且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这一特长让他被市长请去担任家庭教师。之后,于连出于自尊心,拒绝了刚得到一笔财产的女仆,决心征服市长夫人。在他的大胆追求下,包括拉手、爬窗入房等,德·莱纳夫人也爱上了他。但是,这件事逐渐引发了流言蜚语,加上德·莱纳夫人把孩子生病归为上帝对自己的惩罚,便慢慢疏远于连。最后,于连黯然离开,到贝尚松神学院进修。然而,神学院里充满了勾心斗角,青睐他的院长把他介绍到巴黎德·拉·木尔侯爵家做秘书。于连意识到侯爵女儿玛特尔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的丈夫”,就费尽心机追求她,恰好玛特尔也幻想着浪漫冒险的爱情,最终未婚先孕,两人准备步入婚姻。就在此时,德·莱纳夫人在神父的强迫下写了一封控告书,直接毁掉了于连的前程。于连在愤怒中开枪重伤了德·莱纳夫人,被判处死刑。生死关头,于连拒绝了所有的营救,并与德·莱纳夫人相互取得谅解,后者在于连死后也心碎而死。在这个最后的高潮中,于连之所以不愿意在公审时向任何人低头,是因为“我绝不是被我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者。”这段话语是如此的掷地有声,以至于当年观看电影《红与黑》同一桥段的中国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当红明星菲利普饰演的于连倾倒了无数国人)。对小人物尤其是社会边缘人的关注,是司汤达小说的一大特色。比起王公贵胄,他更关心“无路可走”的市井宵小。对于他们,司汤达给予同情的目光,亦有对现实的反思冥想。无论是后拿破仑时代飘摇的法国社会,还是喧嚣与虚空并存的今朝,这世上青年于连们似乎源源不断,他们为自我而战、为屈辱而战,最终却成为一个个浮萍,寂灭于一场场幻梦。

在这场巨大的幻梦背后,隐藏着一个19世纪的重要社会主题:在阶层固化被资本流动所取代后,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够爬到上流社会。司汤达敏锐地意识到爱情与野心的内在联系,在拿破仑榜样的激励之下,他把浪漫主义的激情、自我和反抗相融合,试图凭借激情、能力与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向上爬,用司汤达的话说:“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当纯粹的爱情还留在诗人的幻梦中时,糅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司汤达描绘出男女爱情的复杂性,当爱情难以区分地与向上爬的社会目的交织在一起,爱情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在过去娶妻生子的物种延续功能、完善灵魂的追求理想功能、联姻的强化家族力量功能之外,加上了改善个人社会地位这一重要功能。

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2)

法国电影《红与黑》(1997)海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