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1)

(2022-03-24 15:06:10)
分类: 语文教学
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 2022-03-23 14:02澎湃新闻官方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1)

“一八二八年,巴黎。在第二天早上,朋友们来了,他的心情顿时快活起来。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看见桌子上有一张空白的账簿本,上面写了一个标题:《于连》。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哦,司汤达答道,他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朋友们都很兴奋,都鼓励这位过度忧伤的人打起精神。于是,他果真开始写这部作品了。这个标题被抹掉了,换上了一个后来成为不朽著作的标题《红与黑》。事实上,从那天起,他作为亨利·贝尔已告终结,另一个名字开始出现并流芳千古,那就是司汤达。”

司汤达肖像这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其著名人物传记《三作家传》中的一段描述。1830年,司汤达的小说出版,初版时的标题就是《于连》,副标题名为“十九世纪纪事”。在后来的版本中,小说标题改成《红与黑》,副标题改为“一八三〇年纪事”。再后来,《红与黑》一跃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不朽经典,《红与黑》几乎就是司汤达的代名词(尽管他的另一部小说《帕尔马修道院》(1839)或许更加出色)。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红与黑》在中国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一度把对《红与黑》的研究称为“红学”。无数中国人通过小说和电影(1959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的意大利电影《红与黑》在中国大陆公映,在全社会产生极大反响。)知道了那个“长着一双时而探索,时而沉思,时而又像放射出火焰般美丽眼睛”的青年于连。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于连·索黑尔——这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其实就是戴着面具的司汤达。

理想与现实

按照著名小说家萨默赛特·毛姆的描述,早年的司汤达有两个人生目标:一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诗人,为此他大量阅读剧本,几乎每天去剧院看戏,可惜他天生缺乏构思剧情的才能(正如我们在他的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注定难以成为一个诗人;二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情人。无奈在这方面,上苍也没有给他相应的条件。他身材矮胖,其貌不扬,双腿粗短,鼻子肥大而突出,只有一双褐色眼睛炯炯有神,手和脚纤细异常,皮肤更是像女人一般细嫩。如此这般形象显然缺乏男性魅力,为此他将自己打扮得颇为时髦,且经常带着一把佩剑,显出一副神气凛凛的样子。事实上,他却是一个非常羞怯的人。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司汤达的情史虽然堪称丰富,却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从某种(悲剧性的)意义上说,他的人生就是由不断地陷入爱情而又失去爱情的一连串事件构成的。更不幸的是,他本人对于爱情极为重视,正如他的自白:“爱情之于我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说是我唯一的大事”。然而,由于一言难尽的形象与羞怯且犹豫不决的性格,司汤达在爱情方面远不如巴尔扎克得心应手,也不像雨果那样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更难以像大仲马、莫泊桑那样阅尽人间春色……他留给世人的多是一些尴尬甚至令人发笑的“事迹”。某次,他苦苦追求达鲁夫人,却又不知对方爱不爱他,甚至怀疑她在背后嘲笑他扭捏作态,并为此感到羞辱。于是,他找来一个老朋友商量良策。马修·约瑟夫森的《司汤达传》为我们留下了这份两人问答的珍贵记录:

“勾引B太太(他们用B太太来称呼达鲁夫人)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如下:勾引者的欲望将得以发泄;他能从中获得社会利益;他将进一步从事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他将满足自身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为此,司汤达还在这份问答记录中附加了一条注释:

“最好的建议是:进攻!进攻!进攻!”

然而,当他终于克服那该死的羞怯与犹豫向B太太表达爱意后,对方冰冷地回应她对他的感情仅限于友谊。就这样,司汤达的柏希维勒战役失败了。在一次又一次的爱情挫败后,司汤达将所有由活跃、悲伤、轻佻、冷静所交织的心绪付诸了《论爱情》(1822)的写作之中。颇为吊诡的是,这本19世纪最出色的爱情心理学著作,竟然出自一个在爱情方面败绩累累的社会边缘人(来自外省的司汤达长期作为边缘人的存在,让他的小说也格外关注边缘人这一群体)。或许,这正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久病成良医。对于司汤达来说,真真就是久败成大师。

《论爱情》根据司汤达的分析,爱情可以分类四种类型:激情之爱、情趣之爱、肉体之爱和虚荣之爱。而爱情产生的过程则有七个步骤:爱慕、希望的开始、期望、爱情的开始、第一次结晶、怀疑或妒忌、第二次结晶。司汤达在这部作品中天才地提出了爱情的“结晶”现象。对此,他以洞烛幽微的笔触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在萨尔茨堡盐矿,有人将一根在冬天掉落了叶子的树枝丢在废矿井深处,两三个月以后再把它取出来看时,树枝上已布满亮晶晶的结晶体:最细的枝丫,并不比山雀的爪子粗,裹满了无数闪耀着的、灿烂夺目的钻石,再也认不出那根枝丫的本来面目了。”

尽管有无数可以被戏谑嘲笑的理由,但司汤达却以强大细腻的内心给出了令人敬佩的回应。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似曾相识的金句:“爱情就像发高烧,它的产生和消失绝不以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没有孤独,何来爱情?”“爱情王国里满是悲剧。”“爱情由于真正的嫉妒而不断增长。”……不像许多被爱情虐得体无完肤的人,他没有对爱情失望和看低,反而认为“爱情是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带着最为强烈的激情,带着义无反顾的纯粹”。甚至写道:“爱情是文明的奇迹。”

如同众多被同时代漠视的经典作品,这部1822年出版的爱情心理学杰作(此时司汤达已经39岁),却在随后的11年里只卖掉了17本。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司汤达似乎都是一个妥妥的失败者。然而,看似碌碌无为了半辈子的司汤达,实则已积蓄满了所有的经验、想象、才情和阅历,青年于连·索黑尔的形象在司汤达的脑海中翻滚着、涌动着,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红与黑》即将横空出世。

《红与黑》

1827年,法国《司法公报》上刊登了一则劲爆的社会新闻:一位名叫安托万·贝尔德的神学院学生先后在米休先生家和德·歌东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他诱奸了前者的妻子和后者的女儿,并随即遭到解雇。后来,他重拾课业准备当神父,却因为声名狼藉没有一家神学院肯收他。他认为米休夫妇该为此负责,就趁米休夫人上教堂的时候枪杀她复仇,然后举枪自杀。伤势不足以丧命,他被捕受审,并被判处死刑。司汤达看完这个新闻事件后大为震动,他把贝尔德的行为看成“美好的犯罪”,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叛性格对社会秩序的反抗。随即,司汤达以此为灵感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与黑》,三年后小说出版时,他已经47岁。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生前默默无闻、在文学创作方面起步很晚的公职人员,死后竟凭着两三部小说,更确切地说,主要是凭着《红与黑》,便取得了在文学史上几乎与巴尔扎克比肩而立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