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就章》原文及注释(4)

分类: 文艺撷英 |
[译注]
1.绨络缣练素帛蝉[今按]本句为上章末句,注解见前,文义归此。
2、绛缇郊椝啃趺噻詈焐(tí):橘红色。(ku):缫茧时弄结了的丝。一指紬(chóu古同“绸”),一种粗绸子。丝絮绵:从蚕茧上抽出来的称丝,抽不出丝而撕剥下来的叫絮和绵,用做棉衣棉被的“芯”,保暖又轻柔。[今按]《考工记》上说:染色程序是:先用朱砂(丹砂)浸泡红高粱(或粘黍),经三个月,再以烈火燃煮,待色液变得很浓时浸泡物料。浸入三次呈为浅红色,浸入五次呈深红色,浸入七次呈黑里透红的缁色、玄色,色彩愈浸愈深。
3、敝囊槖不直钱,残破的丝帛。敝,破旧的衣服。有底的袋子叫囊,无底的叫橐(tuó)。
4、服琐緰与缯连服琐:织纹呈连琐状的细布。緰(tóu):优质细麻布。这一句说,服琐、緰?虽属于麻布类,但质量上乘,仅次于丝绸。缯:丝绸的总称,亦泛指丝织物。
5、贳贷卖买贩肆便贳(shì):赊欠。贷:借与。贩:长途贩运。肆:列肆买卖。肆:连排的货铺、摊位。便,便宜,便利,这个字是全句的“重心”。市场上的贳贷卖买也好,贩运赢利也好,落脚点都在方便生活。
6、资货市赢匹幅全资:资材,原材料;货:商品,成品。市:市场买卖。这一句说,上市的各色货物在公平交易中实现赢利。拿布匹来说,首先要绝对保证质量数量合乎国家标准,做到匹幅齐全。按:四丈为一匹,布帛的宽度称之为幅。当时《市律》规定:尺寸不足的布匹不准上市。其它所有上市物品也都有质量指标。
7、绤纻枲缊裹约缠绤(xì):粗葛布。葛布,用多年生草本植物葛的纤维织成的布。纻(zhù),苎麻;也指一般麻布,夏布。枲缊(xyùn),用旧絮、乱麻衬里做成的袍子。枲,大麻的雄株,也叫牡麻;一说为麻的总称。缊:乱麻。这一句说,贫穷的人没有好衣服,只能用葛布、麻布这些粗劣的原料制作衣被,以包裹缠束自己,其卸寒功能极差。
[今按]中国在元明之际才引进了“棉花”,但因为有丝麻织品的高级技术基础,所以明代棉纺业、棉织业能迅速走向世界前列,能“衣被天下”。棉花、甘薯、玉米、花生、烟草全是这时引进成功的。
8、纶组縌绶以高迁纶(lún)组、縌(nì)、绶,古代士大夫佩玉,系印用的丝带,亦叫组绶。不同等级的士大夫佩带不同颜色、质地的玉和不同颜色的绶带。《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大意是,天子佩带白玉,系玄色绶带;公侯佩带青黑山形图纹的玉,系红色绶带;大夫佩带苍色水纹的玉,系缁色丝带……官衔不同,佩用的绶带颜色不一样,故说(绶带颜色)亦标志荣升和高迁。
9、量丈尺寸斤两铨铨(quán),衡量,计量。这一句说,丈量布帛按照丈、尺、寸计数,称丝绵则以斤、两计数。《市律》规定上市商品必需足斤足两。
10、取受付予相因缘这一句说,买卖中的付予,依据丈、尺、寸和斤、两来定数。取,本指割取左耳。“取”字从“耳”从“手”,原因在此。《周礼·夏官·大司马》:“(狩)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大意是,猎获大禽兽要交公,猎获的小禽兽归猎者所有,猎获者取禽兽的左耳(以计数和记功)。后亦称斩获敌人首级为“取”。这里指获取,收取。受:此字上“爪”下“手”形,中间一物,表示交接。予:给予。因缘:这里指互为依据;互为凭借。相因缘:社会生活中,人总是互相依存的,互相买卖,互相受授,谁也离不开别人。
[本章助读]
本章前四句讲的是“平民衣料”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布,有丝次品,另有麻布,通过精加工,也会成为很高级的细麻布。至于底层居民用的“葛布”,留到下文“绤纻枲缊裹约缠”再讲。总之,它们御寒功能、装饰功能差些,也不够“鲜亮”,但生活中离不了,弃不得。比如说“敝囊槖不直钱”,破败的丝帛衣服和有底无底的袋子,相对地说“不值钱”,但也有用,抛弃不得。比如,最早的“纸”就是用破败的丝帛经沤制后做成的,所以“纸”字从“丝”,第一代“纸”是动物纤维制品,汉武帝时出现,宫中已在使用。这用今天的话说,是“废物利用”,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叫做“化腐朽为神奇”!
本章后六句讲了丝麻葛布的生产与交换,突出了商业道德、市场秩序教育与重视人际关系的教育。这里,有必要说明:人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对商业道德、对市场秩序的重视,它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周秦两汉时期的市场是封闭式的,叫做“坊市”:四周以坊墙围合,开坊门以通四方。坊内列肆(依序排列的摊位),商品分区分类上架。有市管人员,在“市长”带领下按时启闭坊门(10-16点之间),检查物价,检查商品质量,检查度量衡具,调剂商品余缺,维持交易秩序,主管契约合同,惩处违法活动。市场必须有序,必须管理。
中国人历来讲究质量意识。最后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就有对“不合格产品”入市的检查惩罚措施,这值得注意。以陶器、瓦器为例,一切上市的缸、罐、瓮、坛、瓶、碗、钵、盆,都要求“髺(yue月)垦薜(bie必)暴不入市”:凡造形歪邪、坯有顿伤、身有破损、瓦器表面局部突起、不坚固耐用等不合格产品,严格禁止上市买卖。这些都是和泥和不匀、制坯不规则、火候不到家形成的缺陷。“质量第一”的观念不是一日养成的。
另外,提醒一下:我国周秦两汉时期只有封闭式的“坊市”。“街”上有“市”,那是宋朝以来的事,唐中期以前没有“街市”,中期以后在外地城池内街头出现了“市”,但国法不认可。北宋以后才有了“城市”,“街市”,即街与市的结合。《清明上河图》录下了这个“划时代的变迁”。
不能只给孩子讲吃好穿好,还要讲工艺,讲衣食都来之不易,还要讲“废物利用”。
第九
[原文]
稻黍秫稷粟麻粳
饼饵麦饭甘豆羹
葵韭葱蓼苏姜
芜荑盐豉酰酱浆
芸蒜荠芥茱萸香
老菁蘘荷冬日藏
梨柿奈桃待露霜
枣杏瓜棣馓饴饧
园菜果蓏助米粮
甘麮殊美奏诸君
[译注]
1.稻黍秫稷粟麻粳这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稻:通常指水稻。另有陆稻,即种在旱地里的稻,抗旱能力比水稻强,也叫旱稻、旱禾。黍(sh):黍子,去皮后北方称黄米子。秫(shú):粘高粱。稷(jì):粟或黍属。一说是高粱。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古代泛称谷类为粟。麻:指大麻(胡麻)和芝麻。粳:一种米粒不粘的稻。
2.饼饵麦饭甘豆羹这是旧时老百姓的家常食物。饼:麦面制成,煮食,又叫“汤饼”,不同于今之“烤饼”。饵:指蒸成的米团。麦饭:舂麦去其内皮后做成的粯(xiàn)子饭。豆羹:用小豆熬成的食品。有说用小豆做羹,不加酸醋,其味纯甘,所以称“甘豆羹”。用红、绿小豆作羹,要先蒸熟捣烂,再做。
3.葵韭葱?蓼苏姜这一句介绍了两种蔬菜和五种调味品。葵:即冬葵。我国古代主要蔬菜之一,现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俗称“木耳菜”,长年生长,摘其嫩叶作羮汤,味美略如苋菜。葵,今指向日葵、蜀葵等。韭:韭菜。葱:因其青而带白而被命名为葱。(xiè),菜名,又名鸿荟,后作薤(xiè),葱蒜一类调味品。蓼(lio),蓼科,蓼属植物的统称。生长水边,味辛辣,古人用作调料。苏,指紫苏,又名桂荏(rn),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可榨油,嫩叶可食,叶、茎、种子入药。姜,指生姜。乛
4.芜荑盐豉酰酱浆芜荑(wúyí),乔木名,又名姑榆、无姑、橭(g)榆。果仁可做酱,味辛。其叶果皮皆可入药。盐豉(yánch),即豆豉。将黄豆煮熟拌面粉霉制而成。酰酢酱(xzuòjiàng),犹言酱醋。酰酢,酸醋。
5.芸蒜荠芥茱萸香芸,芸蒿,即柴胡叶子,可食。蒜,有大蒜、小蒜两种,皆辛辣而又有荤味。荠,荠菜,嫩叶可以吃。全草入药。芥(jiè),芥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作调味品。茱萸,植物名,香味浓烈,可入药。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佩茱萸可避灾去邪。
6.老菁蘘荷冬日藏菁,芜菁,亦称蔓菁、大头菜。块根可做蔬菜。蘘荷(ránghé),又名蘘草,亦称阳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野荫蔽处,花穗和嫩叶可食。旧时仲冬,用盐腌制蘘荷予以储备。根入药,有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止咳平喘功效。这一句说,仲冬收获蔓菁、蘘荷进行储藏,以备冬天食用。
7.梨柿奈桃待露霜这一句说,梨、柿、柰、桃这四种果实,都须要得到霜、露之气,才能成熟。夏天待露,秋天待霜,所以统称待露霜。梨,一名山樆。一说,野生的叫樆,人工栽植的叫梨。柰(nài),果树名,称柰子,又名花红、沙果。
8.枣杏瓜棣馓饴饧棣(dì),山樱桃,又名常棣、唐棣。馓,一为油煎食品馓子,一为张皇。张皇,即痖B(zhnghuáng)。朱熹《楚辞集注·招魂》:“痧”,饧也,以糵(niè,生的谷物)熬米为之,亦谓之饴,此则其干者也。”饴(yí),糖稀。饧(xíng),用谷芽、麦芽熬成的糖;亦指饴加糯米粉熬成的糖。也音(táng),古“糖”字。
9.园菜果蓏助米粮这一句说,园圃中种植的蔬菜及水果、瓜果,能辅助主食,满足人们饮食的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所以说是“助米粮”。果蓏(luo),木本植物的果实称之为果,草本植物的果实称之为蓏。
按:下章第一句“甘麮殊美奏诸君”句,文义上与本文相贯通,应联成一体理解。
[本章助读]
我国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有“五谷”之说,上古是指“稷、黍、麦、菽(豆类)、麻”,但不含“稻”。到东汉王逸注《楚辞》时,己改为“稻、稷、麦、菽(豆类)、麻”了。稻,我国远古时代就有种植,但偏于南方,长期不为中原人所熟悉。本书则“稻、粳”并举,可见汉代人对它己十分重视,大面积推广种植了。又,上古以“稷”为百谷之长,相传为周人的祖先后稷发现并培育,故后稷被历代帝王奉祀为谷神。粱,古人视为美食,又可用于酿酒。古人往往以“膏粱”、“粱肉”并举,可见“粱”是当时的美食。麦,是董仲舒和农学家赵过在关中推广种植的。大麻籽上古列入粮食类;且其皮纤维长,适于作麻布,故种植广泛。芝麻是丝绸之路打通后从中亚引入中原的油料作物。说明一下:这里没有提到“菽”,即豆类,也很重要。汉代人称蚕豆为“大豆”、“胡豆”;而其它杂豆则称为“小豆”、“米豆”、“饭豆”;而可作主食又可榨油的黄豆黑豆才统称为“豆”。豆的嫩叶作蔬菜吃,叫“藿”。另,我国农业栽培技术一直遥遥领先,汉代《泛胜之书》载:汉代收种比已达到1:40~200之间,1斤种子可收40~200斤粮;而英国庄园到15世纪时收种比仍为4:1,种1斤收4斤就算丰收了。
古人主要是“粒食”,稷、稻、麦、豆类都是粒食,故“麦饭”“豆饭”“麻籽饭”,历来是平民主食;而“稻米饭”“黍米饭”则特为贵族所青睐。西汉中期以后有了“面食”,比粒食好消化,口感也好,作者就把“饼”放在首位来说。面食就从麦面开始的,所以繁体“面”字从“麦”不从“米”。又,“饼饵麦饭甘豆羹”这句话,从修辞手法的“同义反复”角度上说,其实应理解为“饼饵、麦饭、豆羹:甘。”或“甘:饼饵、麦饭、豆羹”之意。对老百姓来说,一日两餐(唐以前老百姓是“两餐制”)都能吃饱“饼饵、麦饭、豆羹”,何等畅快呀!这才叫“甜密的生活”。至今也一样,缺了“饼、饵、饭、羹”,再多的电子产品也白搭,幸福不了的。
古人又有“百谷”之说,这是一种“大农业”思想,这才能满足人们饮食的多样化高标准的需求。它与“以粮为纲,副业砍光”的做法大不一样,所以历代“农书”对“百谷”的种植、栽培、优化、采集、保鲜、储藏、精加工、上市买卖、综合经营等都十分重视,其技术含量比大田种植的要求更高。
想想看,一个农家的粮仓里满是稻麦黍稷,餐桌上摆满可口的饼饵饭羹或炒面,配上新鲜的园菜瓜果,葱韭蒜姜,再配上盐豉酱浆,餐后还能享用桃梨柿枣,和吃不完的干果饴糖……这不仍然是今日民众的食品追求的基本内容吗?
“民以食为天”,讲完了“食”,就该讲“衣”了。读下去,下面有对汉代衣着文明的精彩而充实的介绍与阐释。
第十章
甘麮殊美奏诸君甘麮(gnqù),麮,大麦粥,其味甜,故谓甘麮。一说,甘麮,炒面加蜜做成的食物。麨(cho),米、麦炒熟磨成粉,俗称炒面,焦屑。奏,进献的意思。这一句是说,这种特别甘美的食品,可以进献给皇上食用。
[原文]
袍襦表里曲领帬
襜褕袷复褶袴裈
襌衣蔽膝布母繜
针缕补缝绽紩缘
履舄鞜裒?縀紃
靸鞮卬角褐袜巾
尚韦不借为牧人
完坚耐事愈比伦
[译注]
1.袍襦表里曲领帬袍(páo):中式长衣。襦(rú):短衣,短袄。曲领:圆领;亦指有圆领的外衣。裙[帬]:古指下裳,男女均服。古称上为衣,下为裳。
2、襜褕袷复褶袴裈襜褕(chnyú):宽大的短便衣,又指非正式朝服。襜:系在衣前的围裙。袷(jiá),同“夹”,现简化为“夹”。复:丝绵衣。《释名·释衣服》:“有里曰复,无里曰单。”褶[襵](zh):夹衣;亦指穿在最外面的衣服。《释名·释衣服》:“褶,袭也。”《说文·衣部》:“袭,左衽袍。”左衽袍,一名袭,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释名·释丧制》:“衣尸曰袭。”袴(kù):本作“绔”,无裆,古时专指套裤。裈[裩](kn):有裆的短裤。司马相如在临邛卖酒时穿的“犊鼻裩”,指此。晋代以前,男女下衣着裳,不着封裆长裤。
3.襌衣蔽膝布母繜襌衣:一种衣襟宽大、上下连缀、没有里子的服装。蔽膝,护膝的围裙,跪拜时用。布母繜,古代妇女一种状如围裙的短衣。
4.针缕补缝绽紩缘针:穿线缝衣工具。缕:线。绽:衣缝脱线解开,引申为裂开;缝:缝补,缝纫。紩(zhì):缝合,缝合处。缘(yuán旧读yuàn):绲边;镶边。
5.履舄鞜裒?縀紃履:泛指鞋。舄(xì):古时称加木底的双底鞋。鞜(tà),皮鞋。裒(póu),衣襟宽大,引伸为皮鞋(鞜)之大而深。(yuè):有文彩可以做缘饰的织物。一指车马饰。紃(xún):饰履的圆形绦带。
6.靸鞮卬角褐袜巾靸(s):古代儿童穿的鞋。前帮深而覆脚,无后帮。后泛指拖鞋。卬角(yngjio):古代一种翘头鞋。褐袜[袜、袜]:粗麻布做的袜子。巾:头巾。一说,这是裹足之巾,如同现在人的裹脚布。
7.裳韦不借为牧人裳韦:用柔软的皮子做成的衣裙。韦:柔软的皮子。不借,轻便的鞋子,用麻做的。它贱而易得,大家都有,不须要假借,因此名字叫“不借”。这一句是说,韦裳与不借,地位低下之人的衣服,便于干活,适合放牧牛羊,少数民族的主要服色。
8.坚耐事愈比伦这一言说,穿着裳韦不借这类衣服、鞋子,必须完好结实,经久耐用,胜任所从事的事务,质量才能超过同类。完坚,完好坚固。耐事,坚韧耐用,有利做事。逾(yú),超过,胜过。比伦,犹言同类。
[今按]下章首句内容“屐屩麤羸窭贫”与本节相衔接。
[本章助读]
这一章讲了衣、裳、鞋、袜的加工制作。过去,它主要是家庭妇女的手工活计,在城里,也有由专业小作坊做的。这里没有提到“帽子”,因为古人戴的是“冠”或“巾”,其基本功能是束发而不是保暖。保暖用的帽子是元代才有的。
第九章、第十章的这些文字,印证了汉代庄园的巨大生产力:仅就“食品生产”这一单项来说,当时的农家要能大田种粮,园圃种菜,要会育林、育果,要会酿酒、做酱、制粉、造糖……再就衣着而言,普通农家也要能自我解决“衣头鞋脑”。这一切,在汉代《泛胜之书》、崔实《四民月令》及仲长统《政书》中都有精彩的记载,可以互相补充。
把上章的粮食种植与本章的衣着制作连起来看,可以看出“中国制造”的深厚功底:它无需社会作多少投入,一个农户,靠世代相传,就能制作出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当年,管仲在齐国搞“四民分居”,《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都有明确记载:他将齐国国都临淄分为三部分:即三个工乡,三个商乡,十五个士乡。居民按身份职业分片居住,手工业工人世世代代居于“工乡”,商人则世居“商乡”,士与农则永远居于“士乡”(士在城的中心,农在城的周边)。他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农之子世为农,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是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农戚农。”他对农人的创造力与品德素质有很高很贴切的评价。
我们一开口就说“汉唐文明”,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创造,是广大劳动者的心血结晶!而今,有些人,一提起“古代”,一提起农业,一提起农民,就只想到剥削、压迫、苦难、灾荒、落后、分散……,一片黑暗,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在他们那里,所谓“汉唐文明”,只是个虚浮空洞的“概念”。读读《急就》,也许能治治这种“灰色心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