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经典诗歌20首赏析(七)
(2021-10-08 10:25:05)分类: 语文教学 |
十五、祖国(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1987
要了解海子的思想,这一首诗绝不可遗漏,或者说,这首诗几乎囊括了海子诗歌中所有重要的思想。尽管在艺术上,并不是最优秀的作品。
我想,就算不对这首诗歌作分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在诗歌中放射出的太阳般的光芒和热情,它所包含的强烈诗歌精神,即使最丰富的中国语言,都无法容纳。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海子在他的所有诗歌中多次表达的思想。
一、首先,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曾经有人责备海子一代的诗人,说他们不关注现实。那是对诗人的误读,也是对诗的误读。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不是从细枝末节入手,而是从本质入手。就好比一个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自然不会从个人入手,而要从整个人类来思考问题。海子,生活在物欲正在高涨,正在淹没一切的时代,人文精神正逐渐沦丧,蝇营狗苟,同流合污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常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海子坚持诗歌精神,坚持对精神理想的追求,坚持对光明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一种否定。难道这没有现实意义?
在海子的诗歌中,对光明的追求,是最为突出耀眼的主题。光明,在海子的诗歌中,具化为太阳,太阳成为海子诗歌中光明的象征物,成为海子咏唱的主要意象。海子写过十首长诗,其中七首以《太阳 七部书》命名(虽然那是骆一禾命名,毕竟是因为那作品和太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子的长诗很复杂,且不探讨。但是在海子的抒情诗中,已经可以反复看到孩子对太阳的咏唱,对光明的追求。海子对光明的渴求,决不是年轻人的冲动,也不是为了堆砌诗歌的需要,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渴望,持久而强烈的渴望,“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海子一直自视为太阳之子,和太阳合而为一的愿望,可以说是一种疯狂,但确实是海子追求光明的最好写照。
对光明的强烈渴求,总是和对现实的失望相伴随。我们这个时代,从物质上来说,也许可以看作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个充满成功的时代,但对渴望精神,渴望心灵的诗人,无疑是沙漠时代。“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选自《黑夜的献诗》)极为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作者对这种现实的认识。当然,海子的贫困,肯定在心中留下了阴影,一个优秀的诗人,只能在贫困中挣扎,正是文化沙漠时代的特征之一。从小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大,饱受饥寒交迫的海子,——父母总是腌上几缸白菜,那是家里的美味佳肴,海子考大学的时候,父母每天给他专做一些,弟妹们总是羡慕的望着哥哥吃这些腌白菜,父母就会自豪地说,好好读书,等你们考大学的时候,也给你们吃腌白菜。(《海子传》)“一滴无名的泪水/在乡村长大的泪水/飞在乡村的黑夜”《一滴水中的黑夜》,这种奇特而悲凉的感受,生长在城市中的人很难体会——海子不可能忘了贫困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象,不可能不知道金钱的可贵,但追求物质,在本质上和诗人的精神相悖,物质对海子而言,至多只是个“短暂情人”,但这个短暂情人,几乎从来没有来到过海子身边,海子短暂的一生,饱受贫困折磨,虽然大学毕业以后,在大学任教,有一份固定工资,但他的收入,都用来买书和接济家里,稍有积蓄,也都在“远方”的游历中消耗。到了月底,海子往往要借钱度日。对这样的贫困生活,海子自然有很多感受,但孩子感受更深的,不是自己,而是无数生活在农村的父老乡亲,毕竟,海子清楚地知道,他现在的生活,比起家乡的人来,已经是天差地别。乡村的贫困,和城市的富裕,在中国,是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也是最为不公正的现实。“村庄”在海子的诗歌中,是个充满忧伤的意象,“看到卵石滚满了家乡的河滩/黄昏长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五月的麦地》)
当然,物质的匮乏,决不是海子痛苦的根源,也不是海子感觉世界黑暗的主要原因,海子的主要痛苦,来自于世俗世界对诗歌的不理解,对诗人的不理解。 孤独的海子,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着前行,全凭着对光明的一种强烈执着。已被世界接受并认可,推崇为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凡高,被海子称为“我的瘦哥哥”。精神上,两人有着极为相通之处,——两人的不同之处,是海子还没有被认为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我相信,海子是比梵高更伟大的艺术家——都对以太阳为主要象征物的光明有着极为强烈的追求渴望,凡高主要以向日葵为寄托物,但凡高也画过不少的麦地,而海子则主要以麦地为寄托物。“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责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忙上。”海子从麦地找到了最恰当最能表现内心热情和痛苦的寄托物。来自农村的海子,对麦地本就有着天然的亲近,而成为诗人的海子,那强烈的色彩,那尖锐的麦芒,更让诗人感受到光明给人的灼伤。“太阳的光明像洪水一样漫上两岸的平原/抽出剑刃般光芒的麦子”(《黎明》之三)在不少诗歌之中,海子都表达了相近的感受。
海子在现实中的痛苦,因为有了对光明的渴望,而得以缓解。 “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我再也不会否认/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海子相信自己就是太阳之子,终将和太阳合二为一,“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 “黎明捧着我/光明的孪生之子” (《黎明》之三)这种在世人眼里简直近于疯狂的思想,却是海子思想中的核心,是海子对光明的执着追求达到极点的表现。
孩子对光明的近于疯狂的追求,使海子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一是睥睨天下的豪气,二是近于绝望的孤独。“你们听着/让我告诉你们/你是腐败的山河/我是大火熊熊的赤道/你是人类女儿的伴侣/我是她们死亡的见证/你是惆怅的故乡 温情的故乡/你是爱情 你是人民/你是人类部落的三颗星辰/我只是、只是太阳/只是太阳。你们或者长成我/或者隶属于我。”(长诗《太阳》)但同时,海子感叹道,“我孤独一人/没有先行者没有后来人/在这空无一人的太阳上/我忍受着烈火/也忍受着灰烬” (长诗《太阳》)在这首长诗中,作者反复吟唱“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子就不爱人类,缺少爱就缺少一切。“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也有人类的气味/我还爱着。在人类尽头的悬崖上那第一句话是:/一切都源于爱情/一见这美好的诗句/我的潮湿的火焰涌出了我的眼眶”。 (长诗《太阳》)
诗人决不缺少爱,爱永远是光明之源,对光明的强烈的渴望,诗人之爱就更为炙热,也更为宽广博大,犹如一颗燃烧的星辰,正如我们感受到的太阳之爱,因为我们离他的遥远,我们才感受到太阳之爱的温暖,如果距离过近,那就是一种毁灭。诗人就是因为距离太阳太近,自身也成为一颗燃烧的星辰,必然难以持久。对诗人的自杀,感觉可惜的人多,责备的人也不少,可是,如果我们体验到海子星辰般燃烧的内心,我们应该能够理解海子最终的爆炸似的结局。
海子,伟大的光明之子!因为有了你,光明的火种得以传承!你不会“白白的燃烧”!
十六、房屋
你在早上
碰落的第一滴露水
肯定和你的爱人有关
你在中午饮马
在一枝青丫下稍立片刻
也和她有关
你在暮色中
坐在屋子里 不动
还是与她有关
你不要不承认
巨日消隐,泥沙相合,狂风奔起
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
而爱情房屋温情地坐着
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
遮蔽你也遮蔽我
1985
接触海子的第一首诗,是《房屋》,象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亲切熟悉,迷惘温情,但又耳目一新,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画着自己的感觉和生活。
记得海子将很多诗寄给一位老诗人,得到公开的严厉批评:这个海子倒是很勤奋,写了不少,可惜基本看不懂!老诗人是真诚的,也许,海子的诗是写给年轻一代,甚至更年轻的一代又一代。而当他写着别人看不懂的诗时,又是多么孤独的一种燃烧。
也许正回为如此,能从中闻出岁月的花香,默默开放,淡淡孤独。这首诗中的爱人与爱情,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为象征意义上广义的爱,爱是生命的源泉和意义所在,是灵魂栖息的房屋,永远的家,温暖和遮蔽着每一个人。
最令我心折的,是他采来的意象:早上碰落的第一滴露水,中午青丫下饮马静立,暮色中坐在屋里不动,3个时段都是休息的时间,万籁俱寂,一个人的行走与沉思,而每个字所引发的联想都意味深长。按照现代诗学的观点,每个意象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露水,属于童年,属于清晨,属于乡野;饮马属于水边,属于乡村,属于传说和武侠;青丫则意味着春天,属于水墨画,属于疏朗的天空和少女;暮色、雾霭苍茫,心灵沉静,意味着回归与放松,;独坐屋中则安全而深沉,与万物溶为一体。短短几个字的组合,太多往昔岁月的美丽涌上心头。
很静,仿佛能听到风声,这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出现了,你不要不承认。一段只有这6个字,仿佛作者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对你讲话。心灵在回味,在反思,在坚持。没有说教,没有表白,依然是淡淡的,温和的,如画外音,将思绪拉了回来。
接下的象征意义是多解的,巨日消隐泥沙相合狂风奔起,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可以联想为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现象,也可以比喻为每个人的个人境遇,知道海子生平与写作风格的,也可以特指他的死亡或不幸。最妙的,是这句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读来简单,写来不易,口语,形象,可拟人可戏剧,如泣如诉,仿佛能看到情景听到雨声,但哀而不伤,温情善良,加上意义多解,别有一番滋味。
所有的幸与不幸,美丽与痛苦,都指向下面这两句:而爱情的房屋温情地坐着,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是的,所有的岁月,所有的风雨,所有的情意,都走向这一个归宿:爱的房屋,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是生命的来处,也是去处。
最后一段无限扩伸,意味深长:遮蔽你也遮蔽我。爱,是每一个人的房屋。
这就是《房屋》,接触的第一首海子的诗,很静,很美,很温馨,带着淡淡的暖意与忧伤。一再重读,回味不尽。
十七、在昌平的孤独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元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语
1986
孤独的“猎鹿人”的形象
海子的诗《在昌平的孤独》构造了一个“猎鹿人”的形象,他是猎鹿的人,他是用鱼筐提水的人,而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孤独是一只鱼筐,孤独是鱼筐中的泉水。因此,这个“猎鹿人”是一个完全的孤独者的形象,他似乎主动追逐着孤独,自愿以孤独为水,在孤独中生活。这实际上反映了海子一生对待孤独的态度:他既在孤独中感到痛苦,又在孤独有一种享受的情趣,海子对孤独又爱又厌倦。海子的这种自相矛盾的情感导致了海子在孤独感里痛苦地挣扎。
“鹿王”的形象
“鹿王”这一形象,结合海子的另一首诗《感动》中所写“早晨是一只花鹿”,可知“鹿王”这一形象应该含有“清晨”的意思。因此,推想此诗是海子在清晨时分辗转难眠,倍感孤独的写照。
诗歌信仰里的孤独、爱情失败中的孤独
“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这里写了海子陷入孤独的两种来源:
一种是“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而来的孤独。此处映照海子的诗歌信仰、诗歌创作,也就是海子在另外诗歌里说的以梦为马的诗人是走向远方的人,而远方是除了远,一无所有,是遥远的孤寂。
一种是“在爱情中失败”而来的孤独。此诗写于1986年,当时海子和初恋已然分手,随着“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的初恋幸福感、火一样的热烈感的逝去,代替而来的是分手的痛苦感和孤独感。
上述两种的孤独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海子的后面的人生,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海子的诗《在昌平的孤独》通过情景构造写出了海子对孤独独特的体验,在孤独中承受痛苦,又在孤独中享用孤独,这种自相矛盾的孤独正是海子的死结之一。
十八、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1984.10
我们可以猜测,这首沉挚坚实而意象诡异的诗在1984年的诗坛是多么罕见,而它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自1989年自杀之后,海子已成为一个传奇,一个为寂寞、忽视、成见和痛苦所伤害的天才诗人的原型形象。而传奇背后的真实是,海子在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诗人中难得的有自觉意识的一个。他的语言敏感、幻象能力、诗歌理想以及理论建构在当时是独特的、激进的,在今天也是不可重复的。
总体来说,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与真理合一的大诗”。在具体写作中,他追求的是诗歌能够直接接触并意识和感觉到实体。《亚洲铜》尽管是一首早期作品,这两种理想却在其中已经完美地融合为一。“亚洲铜”指的也许就是中国广阔的黄土地,但“亚洲”的背后回想着东方文明的悠久历程;“铜”更是鸣响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圣延续,它是兵器、祭器和乐器,是气势恢宏、悲壮崇高的代名词(所谓黄钟大吕是也)。“铜”奠定了这首诗抒情与述说的基调。作者关怀的是生命、土地和历史,是自然、艺术和诗歌,它们交织成大地上壮美的舞蹈,也使诗篇成为钟鼎轰鸣的颂歌。
在第一节,诗人想到的是生死交替中民族血脉的延续,这生生死死与土地深深交融,以至在诗歌的视野中,做为抒情对象的“亚洲铜”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第二节出现了动态的自然景观,鸟和海水是躁动不安的,鸟“爱怀疑和爱飞翔”,宛若智者;海水则“淹没一切”,似乎莽夫;而诗人以“我也将死在这里”的忠诚和沉静,找到的主人是“青草”和“野花”,它们卑微弱小,却是互相扶持的“手掌”,并养育着大地深处的秘密。自然生命促使诗人转入对诗歌生命的沉思,“河流”作为永恒与新生的意象而出现。那沉江而亡的屈原作为诗人原型也自然出现了,他的“白鞋子”,作为实体化的诗歌历险成为诗作者必须接受的遗产。海子用“白鸽子”来形容它,也许是借自基督教的意象。那么,它所昭示的就是苦难与神圣使命,以及“道成肉身”(“诗与真理合一”),“穿上它”也就意味着接受这种使命,成为延续民族诗歌传统,创造“大诗”的新诗人。于是,在最后一节,诗人进入了土地博动的节奏之中。“击鼓”和“黑暗中跳舞的心脏”也许更象是非洲而非“亚洲”的事物,但在这首诗中,它以强烈的动感使土地(真理)与生命(诗)合一,而升起的月亮则成就了诗歌的完满和美。
十九、四姐妹
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空气中的一棵麦子
高举到我的头顶
我身在这荒凉的山冈
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
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
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
赶着美丽苍白的奶牛 走向月亮形的山峰
到了二月,你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滚过春天的雷,你是从哪里来的
不和陌生人一起来
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
不和鸟群一起来
四姐妹抱着这一棵
一棵空气中的麦子
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
明日的粮食与灰烬
这是绝望的麦子
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
永远是这样
风后面是风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1989.2.23
这是海子在自杀前一月写的一首完美而纯粹的抒情诗,当然,也饱含绝望,是诗人对生活和爱情的双重绝望。
据说海子确实曾爱过四个女子,于是她们就“结伴而行”,走入了这首诗中。她们是美的象征,“光芒四射”;是希望的象征,是诗人夜晚梦中的“蓝色远方”,恍似诺瓦利斯笔下可望而不可及的蓝色花;因而她们更是绝望的象征,站在“荒凉的山冈上”,居然“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糊涂、苍白,抱着“绝望的麦子”。对诗人而言,她们是中心,“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他因她们而同样置身山冈,怀念着“落满灰尘”的空空房间;他追忆着她们的踪迹,但无迹可寻:“不和陌生人一起来/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 /不和鸟群一起来”。诗人看到了生命之中的死灭:“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粮食与灰烬”;也感到了空旷的威胁:“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这种死灭和空旷是激*情与命运的必然,所以诗人称其为“糊涂”。
诗歌一开始的意境很开阔,有山冈,有风,还有心灵沉痛的感受。随后出现的是一棵麦子,它孤悬在空气之中,“高举到我的头顶”,成为诗歌视点的中心。麦子是海子在诗歌中最爱使用的意象之一,它是粮食的象征,也宛若诗人的宿命。在秋天的丰收中,金黄的麦浪展现了惊人之美;但它随即又被碾碎,只能以死来养育生。诗的第三节激*情迸发。“头枕卷册和神州”是海子“大诗”的诗歌理想,它与爱情的记忆自然融合,使爱人成为诗歌(而不仅仅是进入诗歌):“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在第四节,二月是实写,也是春天回归,记忆再生的象征,沉封的爱情也因绝望的催生下而在神话般的景观中真实地复活了:“四姐妹抱着这一棵/一棵空气中的麦子”。爱与诗歌合一,幻象和悲痛共生,死亡共永恒同在,难怪西川会夸张地慨叹:“被海子爱过的女子们有福了!”
二十、夜色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这是海子一首很简短的诗,却充满了深刻的含义,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他说“在夜色中”,当然可以想象是诗人面对夜色写下这首诗,即为题名,但我认为把它理解为诗人坎坷而又充满激*情的一生更为恰当,因为接下来他吟咏:我有三次受难。这三次的受难显然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夜色,而是一个抽象的人生,诗人的一生便如茫茫之夜色。海子又说到他的受难,是的,诗人一生悲苦,生活农村,大学毕业后仍难以解决生计问题,生存确实是一次受难,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在圈子里不被理解、遭排挤更加重这一受难的分量。于是他选择流浪,在流浪中扩展自己的经历,完成自己的诗歌梦想,他成为了一个流浪诗人,可他那微薄的收入除去给家里寄钱、油印诗集的费用、买书的消耗,因此所剩不多。流浪成为一种受难,而流浪途中的颠簸、辛酸更是不可名状啊!海子一生中有四个女友,但每一次的爱情对他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第一个女友,更是占据了他生命了广阔空间,爱情的的失败是海子的一次受难,更是导致其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接下来,诗人说到幸福,无疑对一个把诗歌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人来说,诗是一种幸福,而在诗歌的王国中,他是自己的王,用自己的全部诗与血去构建自己的王位,并且他相信的诗的价值和意义,相信这座王位对他而言,当之无愧。这都好理解。可是太阳又怎么理解呢?太阳是一种幸福又如何解释呢?也许如梵高一样,海子是那种对太阳、对粗糙而又热烈的太阳深深吸附的那种人,而他最欣赏的也便是他的太阳创作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太阳是诗人投入太阳般的热情燃烧式的激情把自己献给诗歌和太阳的过程,而海子最终的目的也便是进入太阳,成为太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