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奔月》原文及赏析(三)

(2021-03-24 09:35:02)
分类: 语文教学

析】

《奔月》写于192612月,最初发表在19271月 《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2期,和 《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类似,《奔月》的写作不以忠实再现神话或历史人物的生活为目的,而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借古人古事的躯壳抒发作家主观感兴、讽喻现实之作。因此,了解鲁迅写作《奔月》时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特定的心理状态,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

1926年底,鲁迅正处于世界观蜕变的前夜,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化队伍的分化使他产生了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悲凉感慨经历了 “三一八惨案”的刺激,他又清醒地认识到进化论观念的不可靠和单纯依靠精神启蒙手段改革中国的软弱和虚幻,从而陷入了 “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与此同时,种种个人生活的变故也给鲁迅的心理、情绪以强烈的刺激。例如,周作人不顾鲁迅多年来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以怨报德,致使兄弟失和。高长虹等受鲁迅热情扶持的青年出自私利,背叛并恶意攻击鲁迅。这就更加深了鲁迅内心的寂寞、悲凉和愤懑。此时的鲁迅离开了曾与种种封建保守势力激烈战斗过的北京,只身来到厦门。他面对大夜弥天的黑暗现实,在孤寂和苦闷中思索着变革中国的新路。作家曾生动地描绘过他其时的心境:“记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上的时候……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奔月》的题材选取,主题表达,形象塑造以及寓孤寂、悲凉、愤懑于讽刺戏谑之中的艺术格调,都与作家这种特定的心境及力图超越这种心境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奔月》中,羿是作家重点刻划的人物。鲁迅依据《淮南子·览冥训》里的一段关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的记载,生发开来,别出新裁地将这位神话传说中为民除害的英雄置于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里,集中表现他完成了历史功绩后的悲剧性遭遇和心态。鲁迅笔下的羿不再是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而是一个处处倒霉的凡人。他门庭冷落,形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都只能闲挂在墙上昔日的壮举和英名也渐渐为人们淡漠遗忘。为了生计,他从早到晚奔波忙碌,但野兽飞禽几乎全被他射尽,其高妙的箭术只能射一射乌鸦和麻雀。因此,回家后不免时常受到妻子嫦娥的冷眼和奚落。这对于一个曾射日除害、威名冠世的英雄,是何等寂寞、苦闷、难堪。更使羿愤懑的,是弟子逢蒙和妻子嫦娥的背叛行径:逢蒙不仅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窃取他射日的功绩,还利用从他那里学得的箭法,暗中欲置他于死地。嫦娥则不耐生活之清苦,忘恩负义,窃食他的金丹而独自飞升,卑劣地弃他而去。但羿毕竟是射日的英雄,作家在渲染他的寂寞、悲凉和徒叛亲离的难堪处境之时,也着力刻划了他的正直豪爽,豁达大度,对人朴质热诚和憎爱分明。凭借智勇,他挫败了逢蒙的阴谋,并尖刻、轻蔑地嘲笑了对手的卑下和低能。当得知嫦娥的背叛行为后,他怒火填膺,“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间,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然而,月亮并未被射下,“还是安然地悬着,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这里,鲁迅通过羿射月失败的描写,又表现了他渴望复仇却又无可报复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