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版)(二)

分类: 语文教学 |
三、名著阅读(5分)
14.读书,如果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深入思考,就会更好地理解作品。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一部名著的内容,说说对此读书经验的体会。(100
答: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说说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深入思考读书经验的体会,要结合生活和名著内容来回答。例如,读《西游记》时,其中大闹天宫的情节,让人想到了自己不听话的时候,不禁会心一笑。再如,“我”有时候太过任性,对父母说的话极度反感,有一种叛逆的心理,读《傅雷家书》,“我”体会到作为孩子应体谅做父母的不容易,多体谅理解父母。
答案:
示例1:我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过这本书后,我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勇敢坚强的男子汉。在考试失利时,我时常会想起要屡败屡战,最终作品得以出版的保尔•柯察金,那份坚持值得我去学习;在爬山时,其他人看着陡峭的山壁,望而却步,我却蓦然想到了勇敢面对人生一个个挑战的保尔,那份大无畏的勇敢与坚定的性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示例2:随着自己的成长,我从原来调皮捣蛋的小毛头,成长为了一个能够体谅、关心他人的中学生。当我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时,我就想到了自己不听话的时候,不禁会心一笑;当我看到孙悟空对唐僧嘘寒问暖,甚至师父赶他走时,他仍然感恩磕头拜别时,我体会到了他的成长与成熟。读名著,有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
材料一
有古建筑研究专家高度评价北京老城的格局,认为北京城“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因此,近年来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始终把加强老城格局整体保护作为主要任务,即将两轴(中轴线和长安街)、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历史水系等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材料二
位于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是颇受游人喜爱的休闲去处。几年以前,这里和老城大多数胡同一样,私搭乱建普遍,历史风貌破坏严重。经过整治提升,雨儿胡同拆除违建,修缮加固老屋,绿化美化院落,逐步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风貌,这条背街小巷由此成为“北京最美街巷”。
如果说,大街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就是“里子”。北京市前些年更多的是在治理“面子”,近年来则将“里子”也纳入了重点治理范围,并制定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
材料三
近几年,老城保护思路有了新发展,提出了可持续保护的理念。这一理念不提倡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而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让居民们更好地生活在老城中,使老城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得到可持续保护。
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一,是在保护街区风貌的同时重视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如前门地区近年来集中解决了街区内影响历史风貌的问题,改造地下管线,建设口袋公园,营造出“老胡同”里的“新生活”。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二,是同步改善与街区空间相辅相成的文化环境,让胡同中的老北京味道更浓。如东四地区举办的“报春”活动和“奔跑中寻找东四胡同记忆”的迷你马拉松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让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用得上暖气、空调、网络,看得见青砖、灰瓦、绿槐。这些变化说明。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简单的“为保护而保护”转向了综合协调的可持续保护。
15.根据图1
16.材料三最后一段提到“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以下与转变之后的观念完全一致的一项是(2分)
【甲】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发挥其教育功能。
【乙】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
【丙】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17.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北京老城保护的原则有: 、 、 (每空限10
【分析】本题为以北京老城保护为主题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结合材料和图例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整合能力,第三题考查对材料主旨的理解。
【解答】(1)文中所说的“1+4”的城市格局,由示意图可知,“1”是一条中轴线,“4”是四个城,图中所示由内到外这四个城分别是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
(2)由材料三最后一段“胡同里的居民,用得上暖气、空调、网络”说明可持续性保护老城的“改善街区人居环境”的观念;“看得见青砖、灰瓦、绿槐”说明可持续性保护老城的“不破坏历史风貌”的观念,并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可持续保护的理念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这一内容可知“乙”与“转变之后的观念完全一致”,故选乙。
(3)三则材料分别从三个方面写北京老城保护的原则,材料一强调“始终把加强老城格局整体保护作为首要任务”,说明“老城格局整体保护”的原则;材料二用雨儿胡同的例子强调“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持续推进,计划完成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提升”,说明“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的原则;材料三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说明“人居环境可持续保护”的原则。
答案:
(1)紫禁城
(2)乙
(3)老城格局整体保护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二)阅读《抬头看见花》,完成18-20
抬头看见花
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称它为“梅”,大概是它开在冬天吧。
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资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伏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精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澈、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乡下人在过年时,都要贴对联和红帖,那些小红帖就像寻找窝巢的燕子,落脚在农家屋檐下不同的角落,上面都写着相同的四个字:抬头见喜。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撞进门来的春天。
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地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探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成为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开”着不少“花”,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我忍不住好奇,就去看个究竟。远远见一个老人手里拿着花往树枝上绑。见我看她,便笑着解释:“攒下的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让它们再开一次。”让我惊异的是,老人竟然是植物园大门口卫生间的看护人。她和老伴一起来我们小城打工,就住在卫生间旁边的小储物间里。卫生间周围都被地栽满了花,娇艳的凤仙花和高大的蜀葵、美人蕉开得春光流泻,惹人注目。我曾看到在小储物间里,她和那穿环卫工作服的老伴坐在马扎上喝酒、吃饺子,两个老人都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帮着老人往树枝上绑花儿时想,这些包装纸大约是她老伴捡来的吧,但是用它们做出的花儿却一样的光彩绚丽。
再从阳台上眺望,那一树树花让我无比温暖,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
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炕,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薄片,翻卷开来像层层花瓣。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栽”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树花开常常被急骤的风雨打落,被嘈杂的市声淹没,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
(取材于张金凤的同名文章)
18.文章写了很多“花”。这些“花”既指自然界的鲜花,如长寿梅、玉兰花:也指 如纸花、木花:还指
19.文中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加点的动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答:
20.纸花、木花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花,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花?请结合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分析】本文以“抬头看见花”为线索,写了四件事:王老师大赞“我”买回来的长寿梅,“我”感到花带给人愉悦心情,给人希冀;“我”的一位女性好友被花治愈,“我”感悟到花治愈人,给人生活希望,也转化人的乐观精神;卫生间的看护老人给“黑森林”的树绑上纸做的花,“我”感悟到要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幸福生活,照亮他人世界;孤寡老人用木花温暖、照耀自己的生命。作者以此表达了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第一空,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该空处的内容应与“自然界的鲜花”相对应。结合“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可知,“纸花、木花”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花。第二空,从“如”后面提到的都是创造假花的人可知此处要一个表达“……的人”的短语。结合“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等句子可知,“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孩、进城务工的夫妇”指的是有像花一样美丽心灵的人们。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等表现手法,并指出该句的含义,在该段中及在文章中想要作者表达的情感。第一处,手法上,“撞”是人的行为,这里用在春天上,把春天拟人化,是拟人修辞。分析词语,“撞”是动词,极富动感,这里生动写出春天到来的突然、力道之猛,表现了人们对于春天到来的惊喜和愉悦,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二处,手法上,“探”是探头的意思,是人性化的行为,用在玉兰花身上,把玉兰花拟人化,是拟人修辞。分析词语,这里指玉兰花主动把自己的花探进窗框,结合“像画一样美好”可知,这里写出了生病友人当时的愉悦的心情,进而写出了这主动探进头的花给生病的友人带来了生命的希望。第三处,“栽”的本义是栽种的意思,这里指老人把自己制造的假花插在窗台上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这里指在老人眼里,这原来没有生命的假花是有生命的真花,老人在欣赏这些花的美,表现了老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生活的热爱。
(3)本题考查内容和主旨。结合“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等句子可知,环卫工夫妇和孤寡老人制造假花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希望和幸福。结合“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的人的梦”可知,写这些假花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是为了进一步写出这些制造假花人们的美好形象,赞美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智慧的双手和纯洁美好如花的心灵。
答案:
(1)人们创造出来的花
(2)“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天人格化,一个“撞”字极富动感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的情景,体现出人们对于春天的喜爱,以及带来春意的花开后人们的欢欣愉悦。
“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玉兰花人的动作,“探”字写出了玉兰花仿佛主动地从窗外进入到窗内的形态,更带给病中的人希望和喜悦,体现出花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栽”字原来应该指真正的植物,这里用来形容老人自制的花,是将假花当成了真花,因为老人是在“无花”的生活中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花,这样写更加能够体现老人对于花,对于生活的热爱。
(3)本文由“长寿梅”开始写起,不仅写了自然界中的花,也写了人们创造出来的花,这些花都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幸福,写纸花、木花是为了写创造纸花和木花的人们,赞美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智慧的双手和纯洁美好如花的心灵。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
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位84
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困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没有栋梁,大厦将倾;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由此可见,
2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答:
2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
【乙】第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
【丙】第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
23.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3分)
材料:
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
——布鲁斯·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
注:[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
答:
【分析】本文第段提出中心论点: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第段分别从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解答】(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本文开篇提出论点: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第段用钟老的事例证明了敢于担当的精神。第段用全国人民、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事例证实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并且最后一段第一句总结了敢于担当的精神,第二句总结了服从大局的意识,因此横线处应该整合二者进行总结。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甲】有误,中心论点应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
【乙】有误,第段意在说明中国人民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强调是否与年龄有关;
【丙】正确。
故选:【丙】
(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中提到的“传统公共卫生干预”需要的是全国人民的配合,体现了中国人的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并且点明了“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结合文章论点中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更加符合服从大局的意识。
答案:
(1)示例: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
(2)丙
(3)材料说明了中国人民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抗击疫情,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从文章中同样能够看出,这种“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的精神为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
【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五、写作(4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2020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的肆虐而使我们的生活、学习发生了很多的改变,特别是今年中考的学生,毕业备考的很多计划都随之改变。为了这次中考,众多行业的工作者都默默付出,为我们的中考能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其中有很多认人难忘的人和事,如医务工作者与学校老师,在中考前两周就对每一位考生进行了核糖核酸的检测,教室每天定时消杀,开考前警察为考生车队引导前行等。写这篇作文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解答】2020,我的中考
亲爱的自己:
正在考试的自己
2020年7月17日
【点评】这篇关于“2020,我的中考”的作文,作者对于教育部门、老师、父母、国家,为这次特殊时期的中考而默默付出的人们表达了诚挚的感激之情。以写给自己的书信形式来写,构思新颖,这样有利于情感的表达,也能更加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对这一特殊时期的中考的体验与思考。
题目二:如果你得到一个神奇的控制器,可以让时间放缓、快进、后退和暂停,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以“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字数在600-800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而有的时候又觉得时间过得太慢,还有些美好的瞬间,总希望让时间就停留在那一美妙的时刻。发挥我们的丰富想象,想象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期末考试时,用时间控制器把时间调慢,就能有充足的时间做题了;通告考试成绩的时间,把它调到最慢,甚至暂停,公布成绩的时刻最好永远不要到来;将要毕业的时光,总觉得来得太快,就用时间控制器把它调慢,让我们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校园时光等。注意开头中的“此刻”,是指在某一时刻,我按动时间控制器。
【解答】如果我可以操控时间
【点评】本篇想象作文,作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分别想象了回到春秋战国、回到刚刚过去的周六、回到过去与逝世的家人相处、来到未来等场面,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与现在时光的羡慕和珍惜、对未来时光的盼望之情。最后的“如果我有这项操控时间的能力,终有一天,我会放弃它,做一个靠自己的努力‘掌握’现在时间的人”,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