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版)(一)

分类: 语文教学 |
北京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2 页,共五道大题,24 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2020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中国水周”的宣传,准备举办“京华水韵”展览。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同学们准备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展板标题,对于“水”字的选择产生了争议。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2分)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临摹。根据图片内容,结合题干“字体一致,和谐美观”,联系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字体知识来辨别和选择即可。
【解答】A.方折平直、粗细有致,是隶书;
B.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是楷书。图片中的文字字体也是楷书;
C.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是行书;
D.笔画相连,潦草难认,是草书;
故选:B。
【点评】各种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图画性强,大小不一,随意性强;
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小篆: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
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
草书:笔画相连,潦草难认;
楷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行书: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
2.一位同学负责拟写并讲解前言。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题。(共4分)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岛似江南。”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曾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湖光山色【甲】据考证,古都北京既有海淀、南海子等众多水泊.湿地,也有无数水井和泉池;既有宽阔繁忙的运河水道,也有难以计数的古桥闸口。你也许会想北京是否有过这般“似江南”的水乡泽国之景【乙】让我们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寻访京城水脉,感受京华水韵。
这位同学对文段中两个加点字的意思和读音,以及【甲】【乙】两处的标点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A.“行”在诗中是“流通”的意思,应读xíng。
B.“泊”在此处是“湖”的意思,应读bó。
C.【甲】处应填入句号,表示陈述语气。
D.【乙】处应填入问号,表示疑问语气。
为了向参观者讲解“泽国”的意思,这位同学查阅字典,找到“国”字的三个解释:国家;国都,京城;地域。请你帮他解释“泽国”在此处的意思。(2分)
答: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和标点符号的应用。A中“行”应指“走进画里”的意思,而非“流通”。B.“泊”应读p.D项无疑问语气。故选C。
(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此处根据前文“水井泉池、运河水道、古桥闸口”可以判断,这里的“国”的含义不在于国家(仅指北京地区),也不在于强调“首都”,而是指“多水的地域”
【解答】答案:
(1)C
(2)泽国:多水的地域。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展览内容分三个单元,同学们为这三个单元分别拟写了标题和引言。阅读文段,完成题。(共4分)
第一单元
古永定河的冲积与改道,为北京提供了肥沃的土地,留下了大量湖沼和丰富的地下水。战国时期,蓟运河水系就已开通水路运输。元明清三朝,京杭大运河成为连接南北经济、保障京城物资输送的交通大动脉。今天,潮白河水系承担着为北京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是首都的生命线。在北京3000 多年的建城史、800 多年的建都史上,这些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滋养了古老的幽燕大地。
第二单元
北京是一座人口超两千万的特大型城市。为保障城市供水,管理者着力建构多水源保障体系,并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今,南水北调工程已使上千万人直接受益,北京也连续十七年保持“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要保障水资源,也要改善水环境。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问题,让许多河湖告别了“亚健康”,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北京有信心打好这场碧水保卫战,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第三单元 人水相亲,古都添画意
生态补水后的永定河重新焕发青春,绿头鸭、白天鹅逐水而来,给京城增添了勃勃生机。经过治理的大运河碧波荡漾,人们可以观赏白鹭在河面翩翩起舞,体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遁入地下多年的转河“重见天日”,河水清浅,弱柳扶风,像一幅恢宏壮丽的画卷,让人们感到别样的清新。曾经被填埋地下近半个世纪的玉河,如今穿街走巷,波光粼粼,宛如闹市中的一条玉带,成为人们休憩的好去处。
同学们就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标题的拟定展开讨论,你认为下列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源远流长
C.源远流长
第三单元引言的四个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你认为其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第句 B.第句 C.第句 D.第句
【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用在此处正对应【第一单元】中从“战国时期”到“元明清”3000多年的建城史。“开源节流”意思是指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用在此处正对应【第二单元】中的“构建多重保障体系,努力建设节水社会”。“源源不断”指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断地做某件事,精细安排,长远打算。在此处只对应材料中的“节约”,略微片面。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第句“焕发青春”是拟人句,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永定河补水后的生态恢复状态。第句“翩翩起舞”同为拟人句,体现出白鹭带来的生机。第句“弱柳扶风”指如纤细柔弱的杨柳在风中摇曳一般楚楚动人,令人心生怜惜。与后面“画卷”同属于比喻句,但本句比喻前后矛盾(即前面纤细,后面恢弘),故不恰当。句“宛如玉带”是比喻句,用在此处能充分突出水流的清亮美丽。故选C。
【解答】答案:
(1)A
(2)C
【点评】解答这类题,要在对问题的内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要扣住主题,围绕重点语句加以概括。
4.下面这段文字是为展览拟写的结语。根据语境,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2分)
“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是2020 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也是北京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节水优先,并非简单地限制用水,而是合理用水,高效用水。治理河湖,也并非单纯地治污补水,还包括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让河湖成为人们的幸福源泉。建设幸福河湖,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愿景:节约用水,助力首都水资源保障。请和我们一起节约用水,共绘幸福河湖画卷,让首都北京水韵绵长。
答: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注意题干询问“结合语境”,根据材料第1句先坚持节水后建设河湖可看出,此处是语序不当,前后半句调换位置;此外为保持前后对仗,句首需要加上“坚持”二字。
【解答】答案:
坚持节约用水,助力首都水资源保障;建设幸福河湖,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愿景。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5.通过筹办“京华水韵”展览,同学们对2020 年“中国水周”的主题“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有了真切的感受。请用“虽然······但是······”的句式,写出你的感受。(2分)
答:
【分析】本题考查对活动主题的感受。解答此题要在对材料主题“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用“虽然……但是……”的句式,写出感受即可。
【解答】示例1:坚持节水优先虽然可能会带来暂时的不便,但是从长远来看,建设幸福河湖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示例2:虽然治理水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碧水清韵的北京,一定会重现。
【点评】解答这类题,要在对问题的内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要扣住主题,围绕重点语句加以概括。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6.其必曰“
7.
8.座右铭是用来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如果用两句古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选用的诗句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先天下之忧而忧(注意“忧”的书写)
(2)造化钟神秀(注意“钟”的书写)
(3)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9-10 题。(共5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
10.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分析】《己亥杂诗(其五)》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诗句中的“白日斜”为自然之景的出处,意思是:日落西斜,即红日西沉。“浩荡离愁”则是作者情感的体现之处,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愁。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末尾两句为本诗联想,其中“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归乡途中之作。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诗人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不忘报国之志,以表达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一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红日西沉;离别愁闷。
(2)《春晓》中,诗人通过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听到一阵风雨声,不知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被摇落了多少呢?用“花落知多少”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己亥杂诗》中,“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体现出作者的奉献精神。
【参考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 题。(共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曹刿请见
B.小信未孚
C.公与之乘
D.遂逐齐师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袭]偷袭。[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矫]假托。[犒]犒劳。[宾]以客礼对待。 [却之]使秦军撤退。[事]这里指抵抗。[式]卜式。人名。[输]交纳。[边]边防。
答:
【分析】【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途中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您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见:入见/见:见识/见:看到/见:意见;
B.信:信用/信:信用/信:音信,消息/信:随便;
C.乘:骑,做战车/乘:就着/乘:就着/乘:趁着;
D.师:军队/师:军队/师:军队/师:军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甲】正确;
【乙】有误,曹刿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是军心已乱,不是诈败,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故选:【甲】。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可以知道,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从“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可以知道,他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从材料二中“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可以知道,卜式作为普通百姓,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答案:
(1)D
(2)【甲】
(3)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之”的用法:
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