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瑞华
张瑞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4,613
  • 关注人气: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07-09 15:06:09)
分类: 语文教学

2019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12分)

1【解答】A.有误,“烟囱( chng)”读作“cng”;

B.正确;

C.有误,“富丽堂煌”写作“富丽堂皇”;

D.有误,“祈祷(q)”读作“”。

故选:B

2【解答】传播,传送与散播的意思;传递,递过去,辗转递送;传送,把一处的东西送到另一处;传达,传告,使知道。结合语境理解,“传递”恰当。

第二空前,已经讲到“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后面的“脱离时代和人民”及后果“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是假设后的结果,所以可选“如果……就”;

孤掌难鸣,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自命清高,意思是自以为强大,看不起别人,结合句意理解,结合语句文学性的描述辨析“孤芳自赏”恰当。

故选:C

3【解答】ABC.正确;

D.有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语义重复,应该删去“翻天覆地的”或者“巨大”。

故选:D

4【解答】A.有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BCD.正确。

故选:A

5【解答】ABC.正确;

D.有误,小令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抒情句,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并非“景”语。

故选:D

6【解答】ACD.正确;

B.有误,“如来化作老妇,传给唐僧一顶嵌金花帽”应是“观世音化作老妇”。

故选:B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8分)

7【解答】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有称呼,在表达谢意后委婉地拒绝,语言要真诚而得体,使得双方都能愉快地接受。同时注意题干“不超过50字”的要求。

2)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上仄下平。上联“彰显好人本色”是动宾短语,下联相应位置也应是动宾短语;且注意上联尾字“色”是仄音,下联尾宇应为平音。

答案:

1)示例:李总,感谢您的好意。当初借您雨伞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要回报,现在依然不能接受您的礼物,请您理解。

2)示例:涌泉相报李嘉诚演绎感恩美德。

8【解答】答案:

1)千树万树梨花开(注意“梨”的书写)

2)百废具兴(注意“具”的书写)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4)长风破浪会有时

5)绿杨阴里白沙堤(注意“堤”的书写)

6)从今若许闲乘月(注意“乘”的书写)

7)无为在歧路(注意“歧”的书写)

8)水中藻、荇交横(注意“藻、荇”的书写)

9)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注意“苔”的书写)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注意“赴戎”的书写)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注意“垂髫”的书写)

二、阅读(满分60分)

9【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神弗福也:神灵不会赐福(指保佑)的。福:赐福、保佑。何福可求:那又有什么福可求呢?福:福分;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之:结构助词,的。常恐为理体之弊:常怕做出有违事理体统的事情。之:结构助词,的。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若:如果。若行善无效:如果平素行善都无效。若:如果。

D.国恒亡:国家常常会灭亡。国:国家。国之大事:国家的大事。国:国家。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句意: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

重点词:以,因为。法,法度。句意: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故句子断为: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选文是长孙皇后与皇太子的对话。文中详写了长孙皇后的话,且以“不能依汝言”结束,可知长孙皇后拒绝皇太子的请求。因此结合皇太子所说内容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与【乙】“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都提及了执法问题,“不宜”和“岂”都表明了公正执法的态度,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A

2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

3)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

4)长孙皇后拒绝皇太子(赦免囚徒让人出家奉佛)为其祈福的请求。

5)执法 忠于皇帝、尊重法律。

10【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应从表面文和深层义两个角度理解。此文标题从表面来上来看指的是蒋老师的职业,深层上面来看指的是蒋老师对张大春式人物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关于段落作用的问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交代了张大春要一千元的原因是他家的小猪被轧死却没得到赔偿,他想借这次机会将上次的损失补上,这表现出张大春自私的性格;结构上,可以从本段与上下文的关联进行分析,本段主要为下文写“张大春不依不饶”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做此类题目时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可依富题干提示信息“选文第”,确定答圆范围,根据情节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如从文中的“‘那这样,我们到前面学校去办点事就回来,再给你一千元可以不?‘蒋老师态度还是很温和。”“司机和蒋老师从小车里提出两个箱子,司机拔下钥匙,准备锁车。‘用不着锁了,’蒋老师笑着说,‘有大哥帮我们照看呢。’”等内容可以看出蒋老师是个大度的人。

4)本题考查心理活动的描写。描写人物的内容活动,应该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文中的“小跑”写出了张大春的急切,表现出急于挽回自己不当行为的心理;“不要他们赔钱了!“表现出张大春愧疚与感激的心理,也表达了张大春从心底里对蒋老师的赞美。所以,答题的时候应据以上内容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注意要用第一人称,还要注意语句通顺、不超过50字等要求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选项中“反村蒋老师,正村司机”的说法有误,蒋老师和司机在文中都是正面的形象。

故选:D

答案:

1)指文中的蒋老师(老师这个职业);蒋老师也是张大春的老师;蒋老师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蒋老师用自己的行为默默地教育了张大春式的人);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2)介绍了张大春家小猪被轧死面没有获得赔偿的事情及他的盘算;解释了张大春要一千元的原因;为下文张大春不依不饶做铺垫;表现了张大春的自私,与下文他的转变形成对比。

3蒋老师态度温和地答应张大春索要一千元,并留下车子作抵押的要求;蒋老师阻止司机锁车门,相信张大春可以帮忙看车;表现了蒋老师是个大度的人。蒋老师送孩子们礼物并给张大春的女儿穿裙子,表现蒋老师是个有爱心的人。

4)示例:真没想到她给孩子们送礼物,还给我女儿裙子。真是个好人!太感谢她了!我真是过分,怎么能让人家赔钱呢?

5D

11【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依据题干提示,分别在第段提取相关信息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应先指出说明方法,再写出说明效果,然后写出说明内容,列举数据说明100年前、目前及预计最近10年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数量,并将三者进行对比,运用的是列教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9600万吨”“50亿吨”“80亿吨”的数据,说明二氧化碳数量之大;随着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二氧化碳增长量却越来越大,说明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惊人。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依据题干提示,在第段提取信息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先解释词语含义,再答词语所起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写出词语表现的内容,最后指明其所表现的语言特点。“略微”是“稍微”的意思,体现说明文语育准确、严密的特点。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

ACD.正确;

B.有误,据文章第三段可知,这种说法只是物理学家凯尔文的观点,不是事实,选项中的说法太过绝对。

故选:B

答案:

1)人类的呼吸活动人口增加;生产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人类乱欣密伐,破坏生态平街。

2)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在增加,且增长速度惊人;进而说明”氧气会被耗尽”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岩石的风化。

4)“略微”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程度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只是增加的量很少;这一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B

12【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结合第四段内容可知,是总分总结构;首句是第一层,提出“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的观点;中间是第二层。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证明论点;尾句是第三层,阐述意义。

3)本题考查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把握。事例能否加入原文,取决于事例内容与论点是否一致。题干所给事例论述内容与第五段论述的“平常心”不一致,所以放在【A】处不恰当。

4)本题考查读写结合能力。围绕着“勇敢心”或“平常心”,结合自身经历论述“冷静,成就别样自己”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形象的说明了遇到无数的苦难,而非道理论据;分析不正确。

故选:C

答案:

1)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2)首先提出“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的观点;接着运用蝴蝶勇敢冲破茧获得有力的翅膀这一比喻加以论证;并列举笛福勇敢面对在坟墓里躲避通缉的磨炼,成为著名大作家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阐述勇敢面对磨炼对壮大、完善自己的重要意义。

3)不恰当;葡萄牙的著名作家萨拉马戈为了梦想,坚持不懈追求,终于获得成功的事例与本段的观点“”表述不一致;不能证明本段的观点,所以不恰当。

4)示例:我成绩一直不好,面对各种压力,我不茫然,不气馁。我抵制住了手机游戏的诱惑,遇到困难不退缩,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终于使成绩上升了,成就了努力勤奋的自己。

5C

三、写作(满分6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3【解答】

记得开心,忘记疼

行走在天地间,记忆是我们唯一的行囊。人生旅途中,我们边走边拾,记忆的行囊越来越重,一些东西不得不抛弃,于是,忘记和铭记时时伴随我们。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如果整天记着这些事,就会陷入悲痛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失去乐趣,我们的创造才能也无法发挥。王家卫曾说:“我们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我们的记性太好。”这是很有道理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想想别人的好处,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让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记往开心的时光,忘记昨日的伤和痛,让今天与众不同。

我们需要忘记,但我们不能什么都忘记。我们要铭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铭记黄昏的最后一抹晚霞,铭记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铭记与朋友共同学习的奋进时刻……所有这些开心的时光,我们都要铭记在心。

历史上,善于忘记和铭记的人不计其数。李白忘记了官场对他的排斥,记住了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豪兴,留下千古传颂的上百首诗歌。苏东坡忘记了屡遭贬谪的不幸,在潇潇烟雨中悠然独行,但铭记昔日夫妻间的恩爱,彰显了苏东坡的旷达与执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忘记了个人的生死荣辱,铭记着人民的安居乐业,展示了林则徐的大公无私。这些前辈以自己的善于忘记和善于铭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若是采摘,那么记忆就是陈酿。采摘幸福,陈酿甜蜜;采摘痛苦,陈酿苦涩。我们都渴望幸福,厌恶苦涩,为了得到渴望的去掉厌恶的,对记忆进行适当的取舍吧。

当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忘记他们的方式,铭记他们的目的;当受人夸奖的时候,忘记他们的称赞,铭记他们的鼓励;当失败时,忘记失败的痛楚,铭记失败的原因;当成功时,忘记成功的荣耀,铭记成功的艰辛…………

铭记的背后是感激,忘记的背后是宽容,让我们用感激与宽容去感受生活吧!

14【解答】

有梦的年华

在追梦的路上,我们长大、成熟,不断成为更好的人。只要有梦,年华就永远美好。

即使是超凡脱俗,看似无欲无求的诗人们,也以忠诚的态度对待梦想,守护并捍卫着自己对世界美好而赤诚的愿望。在诗人笔下,“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路远、鸟绝马亡”,最悲傷莫过于“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听到的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可见梦想的重要。球王贝利被问及踢得最好的球是哪一个,他毫不犹豫地说:“下一个。”我们把这叫作野心也好,雄心也罢,总归是一种梦想,督促着他向自己的方向努力,不断超越自己,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他每一个完美的进球都是梦想实现的过程,值得人们为他摇旗呐喊。

这就是梦想﹣﹣没有界限,摒弃世俗。生命只是因为多了“梦想”二字的参与,便足以收获充实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意义不凡的峥嵘岁月。

梦想如此重要,它普遍而深刻地体现在芸芸众生之中。

如果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没有根植在少年心里,我们是否还能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看见风度翩翩、大将风范的周恩来总理,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胸怀大志、报效祖国的先锋勇士?如果当年沈从文放弃了文学梦想,他还会不会在夹缝中生存并涅槃,最终蜚声文坛?如果不是梦想,谁能想到一个收入微薄的保安,矢志不渝、苦苦追寻,成长为名校老师?如果没有将爱好积累成梦想,谭超﹣﹣这个我们眼中的“高级人才”,一个博士生,怎会跨上快递车,投身于自己从小要“传递幸福”的梦想事业,成为“学历最高的快递小哥”?可以说,其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切因为有了梦想而伟大,而值得纪念,甚至被冲刷得熠熠闪光!

就算历尽沧桑,等不到梦想实现那一刻,也不要担心,因为追梦的路,本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梦想应该贯穿整个人生,永不消散,永不褪色。没有梦想指引的前行,该是多么单调枯燥!

让我们佩妥“梦想”宝剑,勇敢地去闯荡“江湖”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