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孙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谈到孙犁,人们必能想到他的名篇《荷花淀》。其中,极具乐观积极和浪漫主义的文风,语言清新朴素。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
孙犁先生的作品风格深深影响了一批作家,后来更是延伸出以他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
今天给大家带来孙犁先生的作品《采蒲台的苇》,作为一篇经典“荷花淀派”风格的作品,它曾被收录在散文集《白洋淀记事》,让我们来聆听作品中讲述的那些人与事。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查。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他被敌人杀死了,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一九四七年三月
文章开篇就写到白洋淀到处是苇,人们依靠苇生活,点出了芦苇在白洋淀的平凡与普通,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与芦苇的密切关系。接着文章介绍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质以及纯洁清白的品格,由此作者转换笔锋,由物写到人,简略几笔就写出了12名妇女掩护干部和1个男人宁死都不出卖抗日队伍的事迹。
文章结尾完成了对主题的升华,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语,更是让人振奋,“没有!”,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是那么有感染力,这一句简短有力的话,表现了那个男人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句话意蕴深刻,震撼人心。整篇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凑,字里行间又充溢着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达到了人与苇的完美结合。
孙犁,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
阅读训练题: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我”对白洋淀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苇的世界,这里的水养活了苇草,苇草养活了这里的人,人像寄生在苇里的鸟。
B. 白洋淀的苇用途很广:有的可用来织炕席,有的可用来铺房、填房碱,有的可编织成捉鱼用的篮子,有的还能当柴烧。
C. 白洋淀的苇意义非凡:它象征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它是白洋淀妇女无畏精神的写照,它凝聚着人民对敌斗争的智慧。
D. 白洋淀的苇之所以成为冀中名胜,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它是英雄的传说,白洋淀抗日军民的血液保持了它的清白。
E.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为背景,作者用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军民抗日的故事,为子孙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答案:C
E
2.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句话的作用和含义是什么?请从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答:承上启下,由面到点,引出采蒲台军民的英雄壮举。说明发生在采蒲台的这个抗日故事最典型,最感人,最能代表白洋淀人民大无畏的精神。
3.第段中说:“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请根据文意,用一组排比句把这句话的含义明确表达出来。
答:示例一:人们有着共同的仇恨——仇恨日本侵略者,人们有着共同的爱——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子弟兵,人们有着共同的智慧——都想到了掩护八路军战士的好办法。
示例二:仇恨只有一个,白洋淀人民对日本鬼子刻骨的仇恨;爱只有一个,白洋淀的老百姓对八路军深沉的关爱;智慧只有一个,白洋淀的妇女都共同巧妙地掩护八路军。
4.白洋淀的“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但作者却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厚此薄彼,让别的地区的人民难以接受。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答:观点一:不赞同。作者在这句话之前已概括交代了白洋淀人民的英雄事迹,充分肯定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精神,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小说要塑造典型形象,“采蒲台的苇”这一典型,是白洋淀的缩影,是白洋淀人民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