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一)结构主题
(2018-09-25 14:26:37)分类: 语文教学 |
散文阅读(一)结构主题 (2014-02-04
10:16:59)
分类: 高考阅读训练
散文阅读
考查角度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一般包括:划分文章的层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特点。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题)。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羽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作《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考点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解题思路:B项,“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有误,本文选用这些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C项,目的分析有误,应该是为后文“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作铺垫。
答案:BC
2.(考点题)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解题思路:选用这些传说就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赋予杜鹃鸟美好的意义。此外,由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姑嫂鸟”的故事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参考答案:(1)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2)“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3.(考点题)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先在文中找出与“杜鹃啼”有关的语段,再分析其作用。可以看出“杜鹃啼”贯穿全文,成了全文的线索,把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连接起来,让全文的结构更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答案:(1)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2)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解题思路:本题体现新课改精神,是湖北高考的一道新题。做题时先阐述观点,注意只选取一个角度,不要面面俱到,然后围绕观点深入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1)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2)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3)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的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方法归纳
1.分析作品结构
考查形式:
主要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明确答题的方向。
(2)明确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如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段: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2.概括作品主题
考查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1)尽可能利用原文词语。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例如,2012年北京高考卷《心灵的篝火》第3题,是从“标题”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与分析。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内容和主旨的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张海迪自身的经历去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她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以下几层内涵: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对点训练
(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
,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作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考点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考点题)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3.(考点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对点训练
考查角度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1.BC 解析:B项,“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错,应该是“历史带给祁连山以厚重与美丽”;C项,据文意可知,前后两个分句构不成因果关系。
2.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解析:开头段往往具有总领全文、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等作用,结尾段的作用则是总结(收束)全文、揭示(强化、点明)主题、卒章显志、强化感情等。回答问题时必须依照全文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本文首尾引用古诗句的作用:一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行文的厚度;二是印证观点,增强说服力。
3.参考答案:“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析:要回答“雪”的重要作用,在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先回答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般可以考虑线索、过渡、照应等方面;再回答内容方面的作用,就写景散文而言,可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生命情感的载体等方面考虑。
4.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示例:山,给我们的往往是雄伟、高大、壮丽的感觉,它集大自然的精髓于一身,它更因众多的历史文化而生色。观山如读史,山中蕴史。登上泰山之巅,终于领略了杜子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懂得了太史公的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刻内涵。读史如观山,史中有山。翻阅古代英雄人物的生平传记,我们会陶醉其中,从司马相如的才艺双全到陶渊明的超然脱俗,从李白的豪放洒脱到杜甫的忧国忧民,无一不是矗立在史册上的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人似山,山似人,山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是一部部鲜活的不朽的史册。
解析:第一问要紧扣“观山如读史”一句,根据文意界定“山”和“史”的关系: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第二问是第一问的拓展延伸,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所以回答时一定要扣紧题干要求“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来谈。字数一定要达到规定的要求。
前一篇:小说和散文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