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选读》之《尊生》教学设计长安区第八中学田礼轩
(2018-08-03 10:16:26)分类: 教学设计 |
《〈庄子〉选读》之《尊生》教学设计
长安区第八中学
一、教材分析:
《尊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四课。本课选取《庄子·让王》尧舜禅让天下,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不受;狄人攻伐太王亶父强求土地,太王亶父“不以所用养害所养”而“去之”的故事和《庄子·人间世》栎社树“见梦”匠石的故事,阐述了“尊生”的意义,表现了一种不把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是对第一则选文的补充和深化,生命只有摆脱了工具性,才能更好的珍爱和延续,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维护。在《老子》选读之后,本单元选取《庄子》典型的故事与文段,介绍庄子及后学者的思想,是对庄子思想的彰显,也是对道家思想光辉的介绍。学习《庄子》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设想
从学生、教材、文本的特点出发,我的教学设想如下: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反复诵读,在弄清音、形、意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先秦诸子选读》独特的文化性和文学性,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关系,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分析、探讨庄子“尊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尊生”的思想,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分析、探讨庄子“尊生”思想;
教学难点:思辨儒道互补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课前布置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课堂围绕精心设计的问题提纲挈领概括内容与思想,通过点拨、探讨的方法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老师想询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人世间,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学生各抒己见。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索,多元化的认识和答案,既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又引出本课课题。
那么,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共同学习《尊生》。
(二)授新
1、解释重点词语,疏理文意
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
葛絺
液樠
解释加点字词并翻译语句,辨析句式
匠石之齐
以为柱则蠹
奈何哉其相物也
亊之以珠玉而不受
因杖策而去之
是不材之木也
吾何以天下为
通过对字词音、意的疏通,语句的翻译,句式的判断,一方面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翻译文章打好基础;一方面强化学生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实现知识目标。
2、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之上,通过齐声诵读,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思考并回答设置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思想的理解。
结合《庄子·让王》选文,完成下列表格,概括主旨(最好用原文回答)。
人物 |
许由 |
子州支父 |
子州支伯 |
善卷 |
太王亶父 |
事件 |
尧让天下 |
尧让天下 |
舜让天下 |
舜让天下 |
|
结果 |
不受 |
不受 |
不受 |
不受 |
|
原因 |
予无所用天下为! |
|
|
|
|
结合《庄子·人间世》回答:
a、匠石与栎社树各自追求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匠石“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寿。”从而可以看出匠石是从自己的角度—木匠的价值取舍出发看待栎社树。栎社树“欲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b、结合文本,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明确: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阗:充满。署:题写。交态:结交的状况,指交情的真伪深浅。见:同“现”。显现
c、分析栎社树寓言的寓意。
明确:不要把生命当成工具。
3、学生合作探究
谈一谈“尊生”的现实意义。《庄子》如此保全生命,是否会妨碍对精神修养的追求和重视?
如何处理 庄子“尊生”思想与孔孟倡导的“仁、义”思想的关系。
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教师作适当点拨。
尊生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