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大学的哲学教授,五十来岁,成天牢骚满腹,无非是压力大,辛苦,所得却甚少,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有些话不便对他明说,可我真实的想法是,就他的能力,能在一所全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当教授,老天待他不薄了。他出过两本书,实在是不堪卒读。因为智不配位,工作的过程和工作的成效都令人难受、难堪,怨不得别人。
不少人为了出人头地,喜欢踮着脚,甚至往上蹦跶。问题是,踮一下脚或是蹦跶一下可以,踮几十年的脚、不停地蹦跶几十年,那是什么劲头?
人的智力当然是有高下之分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管什么人,其尊严都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这便是所谓的现代的政治正确。反过来说,给自己的智力准确定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是题中应有之意。
如果我来划分,仅对智力较高的人而言,而且是粗略地扒拉扒拉,可以分这么几等,从低往高:比较聪明,很聪明,极聪明,天才。比较聪明的人,用我的话说就是还行的人,大约是百分之一。很聪明的大约是五百分之一。极聪明的人是千分之一。天才就极少了,有些靠运气,或者说是冥冥之中的定数,或者说是上帝的旨意,芸芸众生中,有时有几个,有时一个没有,有时又同时出现了一群。
拿科学研究来说,天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爱因斯坦了。这座高山的存在,恐怕使很多热爱科学的人因此而沮丧,并失去从事这一事业的勇气和动力。
当下的科学研究,分工极细,各自专注于一极小的领域或方向,一个课题由几人或十几人的团队还要再分工。所以,现在罕有伟大的理论创新,更别说相对论那种统领宇宙,而且既简洁、漂亮又博大、深邃的理论了(在爱因斯坦时代,跟他比也不遑多让的大物理学家有一批,如普朗克、海森堡、玻尔、薛定谔等)。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猛一看,好像是咱们中国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只得大家又吼一声“厉害了我的国”:【中科院院士吴岳良创“超统一场论”,助揭爱因斯坦不解之谜】“据中科院官方网站报道,吴岳良在揭秘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创建了超统一场论(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为揭示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理念中的不解之谜,探索终极统一理论打开了一扇新窗口。这个成果有多厉害呢?打个比方,如果说克隆中中和华华让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那么吴岳良院士的这个成果很可能为中国科学家破解宇宙的终极奥秘献上超级助攻。”中中和华华是中国科学家克隆出来的两只猴子。这个报道对吴岳良的理论还有进一步的解释,这里就不引用了。这个报道是不是出自中科院官方网站,我也懒得去查证。不过我敢说,这绝对是个大忽悠,不是吴岳良院士成名心切在自吹自擂,就是不学无术的记者在瞎发挥。我们不禁没有这个土壤,连这个空气都没有。
但是,虽然如此,如今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也大可不必自暴自弃。现在的科学研究,只要如蚂蚁一般,勤奋不怠,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总有成果,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一个微观成果汇集起来,细流汇成大川,量变到质变,终会形成划时代的突破。无法成为丰碑、巨人,当一个优秀的工兵也是蛮不错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生你出来就会给你生存下去的条件的意思,也有人要各归其位的意思,凡事不好勉强。你的智力在哪个能级?聪明固然值得庆幸,不那么聪明也不用伤心。俗话说,上帝对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你不聪明,可说不定好看。这世界上靠一身漂亮的皮囊的过得风风光光的人可不少;说不定你跑得快。即便赶不上博尔特,赶得上苏炳添也不错呀;说不定你有衣服好嗓子。唱来金山银山不是梦吧;说不定你能做一手好菜,不求大富大贵,丰衣足食不在话下,一不留神咱们像法国一样把厨师看作是艺术家了,还能高雅一把……最不济,干什么都资质平平,可运气好,生在一个民富国强梦一样的国家,如咱大天朝,平平和和地过小日子也行啊。
当然,不排除以上种种一样都没落在头上的,那我也没话可说了,这世界确实不太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