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三)(修订稿)

标签:
365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争鸣 |


此泉是赵权之先生于1928年在北京泉商冯松泉手中购得,
此钱直径4.5毫米,文字笔法纤细,就此,赵权之先生写到“此通宝大钱形质大小及轮郭肉好,与常见之篆书大钱,丝毫无异,即其重量,亦復相同,其为泰和四年与篆书大钱同时所铸无异”。

据笔者了解,赵权之旧藏的这种直径在45毫米上下、“细缘细字”的“泰和通宝”钱极为少见,尚未发现相同版式的“泰和通宝”出现。
只是发现有类似版式的细缘中字的折十“泰和通宝”大钱,直径约45毫米:



应该说这两枚钱币钱文写法是相同的,只有笔划粗细的区分。
笔者有幸收藏到一枚祈福坑折三“泰和通宝”钱:

这是目前所知北京祈福坑中唯一的折三“泰和通宝”钱。
“流传有序”的古钱币在正规拍卖市场受到追捧,笔者认为这是“名人效应”和“名钱效应”的双重结果,赵权之先生的旧藏,首先,是第一次发现这种细缘细字的折十“泰和通宝”钱,而又是第一次以实物真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名家收藏、民国时期第一次发现,确保这枚钱币为真品的可靠性,而二十一世纪以“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出现,使得无法有类似高仿品出现,这就是这枚钱币拍出近似天价的原因。

这三枚金代钱币,都是名家的旧藏,它们发现与被收藏,都有着近似“传奇式的故事”,这种故事,大致有着近似偶然性的发现,即“机遇”。被泉家认定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即“辨伪”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经历了“否定——肯定——否定——再肯定”朴素的辩证过程。
这些收藏古钱币的故事,被泉家记录下来,写入古籍,主要是钱币收藏的著作“泉谱”,就形成了古钱币收藏史。
“大安”、“至宁”、“崇庆”为金卫绍王完颜永济的年号,“贞祐”为金宣宗完颜珣的第一个年号,它们都涉及到金代历史上一个奇异的年份“癸酉”(公元1213年),是历史上少见的三个年号并存的年份。“癸酉元月—五月”为“崇庆二年”,“癸酉六月-八月”为“至宁元年”,“癸酉九月-十二月”为“贞祐元年”。
如果将金代历史用“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形容,“癸酉年”(公元1213年)作为金代历史的一个时间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大厦将倾”,到了“眼见他楼塌了”的阶段。
三枚钱币中最早出现的是“至宁元宝”,它出现在北京琉璃厂,为王祖源在同治六年正月购得,王祖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鉴藏家,他的儿子王懿荣也是中国著名的金石文学家,王懿荣,因为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代为“殷商文字”,而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为“甲骨文之父”。 王祖源和王懿荣都是钱币收藏爱好者,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子年)、李佐贤(竹朋)、杨继震(幼云)、潘祖荫(伯寅)、胡义赞(石查)、吴大微(清卿)、罗振玉(叔蕴)诸人多有过从。王祖源得到“至宁元宝”时,当时泉界不相信天壤中有此奇珍,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佐贤认为是崇宁钱改刻,鲍康也说象崇宁钱。两人力主为赝品,鲍、李二人的著作都不曾将其著录,以至此钱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王祖源在光绪十二年去世后,所藏钱币归于其子王懿荣,王懿荣死后,所藏钱币为刘鹦所得,但此钱却消失了很长时间。
1922年春天,郑家相在方地山处看到“崇庆元宝”, 肉间绿锈细如翠点,精美绝伦,叹为瑰宝。郑家相对方地山说,人都说是假,我愿以300金买这一可疑之品。方地山大笑说,今天才得到了知音,说郑家相是这枚钱的“伯乐”。方地山愿意出让。可惜质押期未满,郑家相未能如愿。以后,郑家相应上海某公司之聘去任职,已忘掉此事。
方药雨得到这枚“至宁元宝”后,马上想到方地山的那枚“崇庆元宝”来,两枚钱币一“真书”,一“篆书”,书体不同,但是其铜质、风格气质完全相同,由此可以断定折五篆书“崇庆元宝”必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所铸。于是马上去找方地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得到了这枚“崇庆元宝”,两枚当时称为赝品,其实是绝世孤品的金代大钱,均归方药雨所有。后来,方药雨将它们收入《药雨古化杂咏》:


其中方药雨写到:“崇宁制作字翻新,补史事同夺玺珍,取比泰和精不让,薄胧翠镶质如云。”,“卫绍王钱获其二,篆为崇庆楷至宁,谁云至宁崇宁改,如此谰言何可听。”
郑家相错失两钱,既感慨又惋惜。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至宁,崇庆二钱,本来都是可以确信无疑的。前人之疑至宁,是前人的疏忽;今人之疑崇庆,也是今人的疏忽。要是没有至宁钱的出现,崇庆钱几乎被埋没。崇庆因至宁而打消疑虑,至宁因崇庆而加深凭信。至宁证崇庆不伪;而崇庆也证至宁不伪。二钱互证,方显于世。这两枚钱能够存在于世上,也是值得庆幸的。”
郑家相先生的这段话,极富哲理。这里借用古钱币收藏圈子中有一个时髦的名词,“同宗互证”。“崇庆元宝”和“至宁元宝”都是卫绍王铸造的钱币,铸造时间相差最多不超过二年,应该说是同一钱监,同一批铸造,这是真正的“同宗”,而所谓的“互証”,是用“同宗”钱币所具有钱币铸造水平、钱文书法风格、韵味,互相对比验证!
正如,郑先生所说,“这两枚钱能够存在于世上,也是值得庆幸的。”如果不是这两枚钱币同时存在,这两种钱币的真伪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还存在疑问。
笔者也收藏着两种钱币,这两枚钱币是笔者涉足于金代钱币收藏与研究最初收藏的几种钱币之一。那时正值东北出土金代窖藏如同泉涌,是收藏金代钱币真品最好的时机。

下面是利用上述“同宗互证”的方法,利用楷书“至宁元宝”证明,笔者收藏楷书“崇庆元宝”(此钱为东北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捡拾,收藏于本世纪初)为真:

下面折五篆书“崇庆元宝”和“至宁元宝”钱的比较也可以得到相同结论: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楷书“至宁元宝”合背钱,原为一位老藏家的旧藏:

此钱珍稀之处,在于正反两面为不同版别的钱币。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一枚内蒙出土的折十“崇宁通宝”合背钱:

与上面的“至宁元宝”合背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将“崇宁通宝”楷书钱改刻为“至宁元宝”难度有多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