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65从一枚宝巩局“祺祥通宝”刻花钱说起(下)

标签:
365历史收藏 |
上两篇文章,我们研究宝巩局的咸丰钱和祺祥钱,着重研究咸丰、祺祥钱所表现出的宝巩局钱币的地方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研究宝巩局的“同治钱”。
以“同治重宝”当十钱为例,在同知初年,为了解决咸丰年间钱制紊乱问题,户部特铸一批同治重宝背当十标准钱,颁发到各省.照式铸行,此即部颁样钱。其制作精良,形制雷同,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包括有宝泉、宝源两个京局和宝直、宝晋等十六个地方局共计18种。
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钱局,按照部颁样钱的规定铸造铜质钱,以“同治重宝”当十钱为例,只有京局的宝泉、宝源二局和地方的宝巩、宝云两局铸造了当十钱,而且绝大部分 “同治重宝”当十行用钱,最大的直径不超过30毫米,很多直径二十多毫米,最小的直径22毫米,比通常的小平钱还要小。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几枚“同治重宝”当十钱:
其中直径最大的为宝云“同治重宝”当十,约36.5毫米,最小的是一枚宝泉“同治重宝”当十,直径只有22.6毫米。
当年在报国寺、潘家园收藏市场,多见京郊出土的生坑“同治重宝”当十钱,基本为墓葬钱,因为是墓葬钱,收藏者不多。
时过境迁,今天再去寻觅这些钱币,也是很困难的。
而从钱币收藏的角度看,同治钱也是除咸丰钱外,清代钱币收藏上最值得注意的钱币,关键是它留下了两套部颁样钱——“同治通宝”部颁样钱和“同治重宝”当十部颁样钱,这两套部颁样钱从收藏角度,是极其珍稀。
下面是陈光扬先生收藏的十六枚“同治通宝”部颁样钱,左边的宝直“同治通宝”部颁样钱为嘉德的拍卖品:
“同治重宝”当十部颁样钱的背面图:
左边的宝伊“同治重宝”当十,为笔者的藏品。
二十多年前,在报国寺曾经出现过一批,大约十多种同治重宝当十部颁样钱,被人们疑为赝品,由于出土数量有限,如同彗星,一闪而过,至今难觅踪影。
笔者出自对清代新疆红钱的喜爱,收藏了其中部分同治重宝当十部颁样钱,如薄型的阿克苏“同治重宝”当十,厚型的宝伊“同治重宝”当十,其中与阿克苏“同治重宝”当十,一同出土的还有阿克苏“同治通宝”部颁样钱、宝伊“同治重宝”当四钱,下面是宝伊“同治通宝”的照片,其背面满文与维文的“阿克苏”纤细、洒脱,令人赏心悦目。
下面是陈光扬先生收藏的宝伊“同治重宝”当四钱部颁样钱和笔者收藏宝伊“同治重宝”当四行用钱的比较图:
部颁样钱,直径一般在36毫米左右,较为厚重,重量基本在15克上下。而由宝伊局重新开模,仿照部颁样钱制作的行用钱,直径元宝在32毫米上下,文字拙劣,是清代新疆红钱钱文的特点。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阿克苏“咸丰通宝”当十的新疆红钱照片: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三枚“同治重宝”当十钱:
其中宝伊“同治重宝”当十则是在北京旧房改造中发现的,据说是清末民初原清代铸钱局的人,利用钱局所存母钱翻铸的,从这枚钱币可以看出“同治重宝”当十钱的真貌。
对于“同治重宝”当十部颁样钱,根据学者研究,这种部颁样钱分为厚型与薄型,厚型,直径35毫米上下,重量15克左右,薄型,直径33毫米上下,重量12克上下,可能是为各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铸造,提供了条件。
笔者收藏的宝晋“同治重宝”当十钱,直径约33毫米,重量11.4克,张金雷先生在文章《试说同治重宝部颁样钱》一文曾经提到一枚类似钱币,“我曾见过宝晋局同治重宝当十钱 (图3).径 33mm,厚 2.1mm.重11 6g,当时误为赝品 而未收藏 后经细审 .判定为一枚薄型部颁样钱。
下面是张先生的藏品与笔者藏品的比较图:
而存世的部颁样钱,只是清政府的一种愿望。可是,事与愿违,各个钱局并没有按照“同治重宝”当十部颁样钱开铸“同治重宝”当十钱。铸造过“同治重宝”当十行用钱,只有宝泉、宝源、宝云、宝巩等四个钱局,而且铸造直径超过35毫米的“同治重宝”当十行用钱的只有宝云局,这可能是宝云局在清代铜料主要产地云南的原因。
即使在铸造“同治重宝”当十钱最多的宝泉、宝源两个京局,也没有按照部颁样钱的样式铸造,而铸造的直径较大的“同治重宝”当十钱,基本为“缶宝钱”:
这枚宝泉局“同治重宝”当十大钱,一改清代部颁样钱以“尔宝”钱的惯例,变为“缶宝钱”,此钱直径34毫米、重量12.5克,在传世的宝泉局“同治重宝”当十缶宝钱,属于最大的一类。
照片中两枚“同治重宝”,分别为宝泉局和宝苏局,为内蒙科右中旗的一位蒙古贵族后裔的家藏,这种钱币直径约30.5毫米,形体较为厚重,重量在10克以上,铸造精良,其文字写法与“同治重宝”部颁样钱写法相似,笔者认为这两种钱币是宝泉铸造的一种新的“同治重宝”当十钱新的部颁样钱系列钱中的一种,尤其宝苏局“同治重宝”当十钱是从来没有发现的新品种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