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365从“大辽镇库”钱说起

标签:
365收藏文化历史 |
分类: 争鸣 |

镇库钱是花钱的一种,为非正用品,系指官炉钱监(局)在开炉铸造批量钱币之前,为祈求镇恶除邪而特意铸造的一种特大型超重钱。这种钱有的在钱币上铸有“镇库”字样,有的则不铸,但却实为镇库性质的大钱。镇库钱一般制作精美,存世极少,故非常名贵。
笔者认为在“镇库钱”应该是铸造“镇库”二字的钱币,而非泛指“特大型超重钱”,因为在收藏市场上看见的“特大型超重钱”越来越大,大有“只有更大,没有最大”之势。

从形制上说,大辽镇库钱,分为两种——旋读与直读。上面两枚旋读大辽镇库钱,一枚为鎏金钱,一枚为鍮石钱。下面这枚直读“大辽镇库”钱为折五钱,是吉林信州古城一带出土的。大辽镇库钱,应该是辽代重要的钱币品种,涉及到钱库的安全,从理论上说,应该铸造于整个辽代的二百多年之间,也许有些大辽镇库的铸造时间在辽太祖、太宗期间,早于南唐铸造“大唐镇库”钱。
辽代以“大辽”,“大契丹”为国号,是有双国号的大王朝。在辽代钱币中与“大辽”年号相关的钱币,最著名的莫过于“大辽年号”钱,人们熟知的“大辽天庆”钱,下面是笔者收藏的“大辽天庆”钱树:

下面是几枚“大辽天庆”钱(直径45毫米):

笔者所见“大辽天庆”钱真品,似乎字迹十分清晰的不多。
下面这枚钱币是从潘家园收集的:

这枚钱币极可能是仿品。
与年号“大辽”相关的钱币,另一种是“大辽宝文钱”,已知有“大辽通宝”、“大辽元宝”和“大辽国宝”三种。下面是“大辽通宝”、“大辽元宝”的示意图:

目前所知,“大辽通宝”、“大辽元宝”钱,遵循辽代早期钱币,“旋读”的形制,其文字也是颇具辽风,应该是辽代早期铸币。

下面是辽代的一些国宝类钱币:
其中有不同规格的“大辽国宝”钱,包括契丹文的“大辽国宝”钱,不同规格的“大丹国宝”钱,还有两种特殊的国号钱,“开丹聖寳”、“辽丹元宝”,这里不多述了。
“大辽国宝”钱,可能辽代各代皇帝都有铸造,因此,随着辽代汉化程度的提高,其书体所有变化,辽风渐去,书法水平渐长!
下面的两枚“大辽国宝”鎏金钱,下方的那一枚,其“宝”字写法已经有了篆书长冠宝的味道:

下面是京川游侠王先生收藏的“大辽国宝”背“千秋万岁”钱:

其“大辽国宝”四字,已经是相当规整的隶书,在目前所知的“大辽国宝”中首屈一指。
笔者收藏有一枚超大型的“大辽国宝”背“镇库”钱:
此钱也可称为超大型钱币,直径118毫米,郭厚11毫米,重量近680克。
此钱为生坑绿锈钱币,出自辽金重镇信州附近,辽代曾经在信州附近的黄龙府(今天的吉林农安)设立重要管理经济的部门“钱帛司”。此钱为生坑钱币,周身布满了绿锈,绿锈脱落之处,为黑漆古颜色,下面则是赤铜矿的底锈。
从制作看,此钱字口深峻,钱文间无拖泥带水的粘连之处。钱文与地章之间形成了一定拔度。钱币地章与内外缘,地章与钱文之间,可以看出明显的刀具修整的痕迹。
这种刀具修整雕刻的痕迹,以钱背的“鎮”的写法最为明显。
其“鎮”字的“金”字旁的“人”的“一撇”,上部如山顶上一条窄窄的小路,两边是立陡立崖的深谷,刀具修整雕刻痕迹极其明显。
这枚钱币钱文书法有些怪异。
钱文“大辽国宝”,其中“大”和“国”字是规规矩矩的楷书。而“遼”和“寳”字:
这两个字却有些“行书”或“行草”的韵味。
背面的“鎮”与“庫”字,也是各有各的韵味。
从文字上看,这种行书体“宝”字,始于宋神宗时期的“元丰通宝”钱:
这枚的辽代镇库钱,与下面辽代超大型“大辽元年.镇库”钱、“契丹元年.镇库”钱相比:
这两枚镇库钱,直径约143毫米,重量约700克。笔者那枚“大辽国宝镇库”钱,直径只有118毫米,远逊于这种超大型镇库钱,但是二者的重量相差无几。原因可能是笔者这枚“大辽国宝镇库”钱,形体厚重,材质良好的原因。
相比之下,这种“大辽国宝镇库”钱,形体端正,厚重;字口峻深,文字规整,字体清晰,笔画匀称,字阔深厚,地章平整,修饰到位!且通体绿绣包裹,针挑无入,如身披盔甲,细节之处可见手雕之痕迹,或为手雕钱,或为手工精修钱。
笔者认为这枚“大辽国宝镇库”是一个到代之物,是一枚不错的辽代镇库大钱,值得赏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