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365北宋铁母钱漫谈之三(一枚折二行书“元丰通宝”铁母)

标签:
365历史收藏杂谈 |
分类: 藏泉观泉有感录 |
此钱,直径33.75毫米,郭厚2.0毫米,重量13.1克,不算甚为厚重,但是比起一般行书“元丰通宝”折二钱,要算大而厚重。
《大辞典》一书中,刊载一枚“行书大字”钱:
http://s3/mw690/006hCKO9zy7oqcJIleW62&690
《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4》、《北宋铜钱》均刊载有行书“元丰通宝”铁母的拓图和资料,如《北宋铜钱》中刊载有:正字宽缘、狭元、仰丰、降丰,广穿等五个版别,而《中国历代货币大系4》给出的拓图样本稍多一些,有十品。其中,直径最大的是34.2毫米,最小的是31.9毫米,重量最大的是14.5克,最小的是10.6克。
在《北宋铜钱》、《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刊载了林振荣收藏的折二行书“元丰通宝”的“正字阔轮”版钱币:
http://s4/mw690/006hCKO9zy7oqcK7baP73&690这大概是最重、最厚、直径最大的折二行书“元丰通宝”铁母钱。
从这枚钱币的拓图来看,这也是一枚残品,不是真正的铁母钱。
根据《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记载,折二行书“元丰通宝”铁钱,有二十个版别,如果细分版别,可能达到四五十个版别之多。
因此,发现折二行书“元丰通宝”铁母的新版式是极为可能的。
新收藏的这枚折二“元丰通宝”从形制、大小尺寸、重量看,应该属于铁母类钱币,但是其钱文偏粗大,而钱文的笔划之间的细部似乎是不甚了了,极为浮浅,观其材质极其精良,上面没有一丝一点的流铜与砂眼。而钱币两面的地章与内外缘似乎有雕刻的痕迹,特别是钱币正面的地章有雕刻的一丝一丝的刀痕,观其外缘,尚未发现铸口的痕迹,倒是外缘切割不是那么周正。而穿口切割的痕迹更加明显。
笔者曾经在北京收藏到一部分流落到民间的咸丰大钱的半成品,即半途废弃的雕母,它们有时仅仅是完成钱文的大致模样,而钱文笔划的细部,没有进行进一步雕刻,与这枚折二行书“元丰通宝”上面的情况非常相似。
因此,笔者认为这枚钱币很可能就是废弃的雕母,如果为真,这可能是发现的真正北宋铁母的雕母。
如果继续完成雕刻,这枚钱币的版式大概是“宽缘、粗字”,其四个字“元、丰、通、宝”均可称为“阔字”。
这枚钱币是如何流入东北,大概是钱币被废弃后,或直接打入铸造的折二铜钱,或留在钱监保存,最后在金人占领陕西之后,均被掠往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