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个常常在主日里听牧师讲道的人, 一定不会对生命的话题感到陌生: 我们是寄居在这世上的客旅, 当我们寄居的躯体不在有气息的时候,
我们的灵魂会到天父那里去。每次听到这话时, 我盼望真是这样的。 但是在小说《有人弄乱了玫瑰花》里, "我" 的灵魂却没有到达圣神那里,
一直飘荡在村外坟墓和老旧故居之间。
八月的一天, 当"我" 从梯子上摔下来后, "我"的家就日 渐空虚了, 他们把家具搬走了, 把妹妹带走了, 屋子里没有了麝香味,
也没有了家的味道, "我" 的鞋在没有生火的炉子边经年累月地烤着。 二十年后, 妹妹回来了, 破旧老屋里又重新有了家的生气。
为了供奉祭坛, 她在老屋旁种植玫瑰, 便是二十年。 每个星期天, "我" 都想从她的祭坛上偷两枝玫瑰插在 "我" 的坟上,
可她也总是警觉地看着我的小椅子, 只有等到某一天, 需要几个汉子把她抬到村外的时候, 她就会明白弄乱玫瑰花的不是风。
这是篇很特别的小说, 读起来更像散文, 温婉的文字里流淌着绵绵的兄妹之情。 阴阳两世交替变换,亦幻亦真, 四十年的时光错落不定,
忽前忽后。 没有一句对白, 两兄妹仿佛一直在玩捉迷藏。 妹妹的眼睛关注着祭坛, 童年时的兄长是她的心底的痛, 是她心底的梦,
她终究不知道兄长与她同在一屋。 因那个事故 "我" 的时间被凝固了。 尽管"我" 看妹妹始终是那个夏日八月里的小姑娘,
她的外貌和体态确是在那个仿佛始终如一的光阴里一点点老下去, 一点点改变着。 当她瞧着"我"的小椅子时,
更像祖母看顾小孙子。
在一个幽灵的眼里, 我们这个红尘世界还是这个样子吗? 纷绕、 繁华和沧桑,
一片琉璃? 魔幻小说总是很能吸引年轻人, 或是孩子们, 于是我跟两个小朋友讨论这个话题,
有一个小男生说这个故事没有意思, 而且怪吓人的: 想象一下, 不论你吃饭睡觉, 甚至在卫生间里, 每时每刻都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
这难道不令人毛骨悚然? 另一个孩子则对故事中被凝结的 "我" 有点兴趣: 他永远都是十岁,
那他就没有机会读大学了, 也不能开车了, 更不会有女朋友了, 如此生活没有意思。他们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想, 可见虽然是同一个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是妹妹告慰内心独守老屋, 常伴祭坛与玫瑰, 还是 "我" 默默地陪伴着孤独的日渐衰老的妹妹?
这真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2016年6月30日)
************下面的内容来自网络************
这幅古典油画《白玫瑰》是由荷兰后印象派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文森特·威廉·梵高创作的。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其实在这幅古典油画《白玫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梵高的这一特色。
这幅《白玫瑰》虽然是一幅简单的花卉作品,但是却画出了白玫瑰的纯洁和潇洒的性格,白玫瑰有的插在花瓶中,看起来很是纯洁高贵,还有几枝花朵因为太过于调皮随意的散落在桌子上,看起来是那么的率性。而整个古典油画的背景颜色是由浅绿色组成的,上面再零星的配一些黄色的细丝,看起来很是俏丽。桌子那是由深绿色组成的。整幅古典油画基本上都是白色和绿色组成的,但看上去却不单调,只有纯洁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