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武山与阇黎洞
在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滦河铁路大桥东北方向,有一座紧傍滦河的山峦——武山。
武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32公里处。其之所以用“武”字冠名,据传是因早时有一个传称“武王”的人(一说其人姓武)在其地占山为王。另据旧版县志记载,武山“一名五山”,疑据其山巅有五顶颠连之状而称,“五山”当为武山的原称或古名。
武山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昌黎县境,新中国成立前后成为跨越昌黎、卢龙两县境界的一座山峦。如今,其山南依然为昌黎县地,东面和北面则属卢龙县境。
武山隔滦河与滦州境内的横山、榆山等山峦对峙,多年间显得风光比较秀丽。其山海拔287米,占地约2.9平方公里,山势大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武山高高耸立的山顶狭而长,四面山坡除南面平缓一些,东、北、西三面都很险峻。据清光绪版《永平府志》记载,登上武山“绝顶四望,边城在目,有古垒遗迹”;民国版《昌黎县志》云武山“绿水青山,尽归一览”,其“东接书院山,西临滦河,南为石门,北近钓鱼台,出青石最宜碑碣”。应当说,武山在近几十年没有大量开采山石之前,堪称是滦河沿岸的一方山雄水美的游览胜地。
武山所出的“青石”为优质石灰岩。其山体的岩溶地貌也比较发育,山上多或隐或现的喀斯特溶洞。在诸多的溶洞中,一些洞穴堆积有含有大量地质年代比较久远的哺乳动物的化石。多年来,与旧石器文化考古研究有着比较密切关系的武山溶洞,曾先后吸引众多考古专家实地考察。据说,30多年前,曾有人在一洞中发现一个人头骨化石,却被有意无意弃之乱石碴中。近些年,考古工作者相继在武山的周边地区发现了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遗迹;而在武山西南麓的昌黎县小樊各庄一带,也曾多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武山自古多奇景妙观,但明、清以来最著名者当属位于比较险陡的西坡峭壁高处的阇黎洞。
阇(shé)黎洞,以其洞口下临滦河,古称“临河洞”或“临河岩”。阇黎洞由高达50米的峭壁上的上下两个溶洞构成。其洞口自然天成,豁然而开。在上下两洞之间,有一条约10米长的通道相连,但通道较窄,仅能容一人通过。阇黎洞的洞口在下洞,洞口用条石垒有墙壁和洞门,门额上镌有“阇黎洞”3字,为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的昌黎学子魏可简主持修整溶洞时题留。洞内一些地方也多有垒砌,并建有佛龛和精美的莲花座等。此外,洞内石壁上遗有“别有洞天”等镌字。上洞有100多平方米,分有10余个形态各异的小洞,并设有北窗口;每个小洞的入口仅可容一人通过,里面能直立。
对于阇黎洞,历代地方志书多有记载,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亦记之,云临河岩“在县南八十里,一名阇黎洞。壁立千仞,顶分八字。山腰有洞,逼近深潭,有小径可入,容二百余人。旁又有小穴十余,皆幽胜。”(其中“县南”当为“县西”之误)清光绪版《永平府志》记阇黎洞:“一名临河岩。在武山西,壁立千仞,顶分八字,洞在其腰,前逼深潭。由小径匍匐入,颇昏黑,穿而直上丈余,四壁有隙如牖(yǒu),爽垲(kǎi)可容二百人。又有小者十余,皆幽胜。辽金以来,居民多避兵于此。”民国版《昌黎县志》的记载与《永平府志》大致相同,但认为阇黎洞“一名临河洞”,并云小洞分别名“金鳌洞”、“水洞”、“织罗洞”等,“世乱民多避兵于此”。从这些记载中不难得知,阇黎洞在古代主要为“避兵”之地;后来,又被改建为佛教活动场所。
在明朝后期主持整修阇黎洞的魏可简,从民国版《昌黎县志》记凤凰城“与魏松所修临河洞俱可避兵”和“魏尚宝卿可简墓在县西七十里阚各庄西”看,其表字当曰“松”,系武山北麓的阚各庄人。县志记其“官尚宝司卿卒,生平清介,未竟厥施”;其意当为官至朝廷掌管皇家宝玺、符牌、印章的官员“尚宝司卿”(属小九卿,正五品)而逝,平生清正耿直,其才未得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