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许是这几年游山玩水、怀古思旧情结愈来愈深所趋吧,前不久,当我一知道九龙山上曾经有座清峰寺(系药王庙、观音庙之合称),寺里于民国三年(1914年)还曾建有一座以寺院命名的小学时,心头立刻涌起去看去游的念头。于是,几天后便邀上好友、县文物管理研究所副文博员王恩霖君一同前往。
我们从县城搭乘公交车,只经半个小时行程,便到了九龙山。九龙山为碣石山余脉,别名安山,东北至西南走向,由九座颠连起伏的坡岭山头组成。相传这九个山头为当年大禹治水时所杀九条恶龙之龙头化石形成。九龙山也就因之得名。
对于我,九龙山应该说并不陌生。多年来,路过不算,单是到安山镇公干,见过多少次已记不清了。然而,登临九龙山,却是头一回。至于清峰寺,只知在第四个山头南坡上。而九龙山绵延长达五、六里,山头特征大多不明显,排序难辨。于是,我们就从最南端的第一个山头开始,边打听、边行进、边寻找。
九龙山下的村民很热情。当他们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纷纷给以介绍,有不太知道的,甚至帮我们找人打听。为此,我们从九龙山首峰前的安山街向东,经后石庄,马庄北,一路前行,很是顺利。走不长时间,根据直觉,仿佛清峰寺所在的山头已经不远。就打问路边下地的人。他们高兴地指给我们,还介绍说,清峰寺早就坍塌毁坏了,现在只有几个石头佛像,也都被砸过,不完整了。随即我们便高兴地向他们指示的山头行进。脚下是沙石路,旁边是开山挖土形成的断面崖壁和土坑。几经上上下下,起伏回转,来到了一个长有两棵小柏树的山坡上。
山坡坐北朝南,很平缓,前方视野很宽阔。碧绿的田野,丰饶的村庄,画儿一般展现眼前。左右望去,九龙山第一、二个山头突兀地显现着,其余几个山头则比较平缓,难以辨认。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花草也稀少。而从我查阅到的有关资料看,这里的山间,曾经“树木繁茂,松柏槐柳,挺拔傲天,花草荆榛,点染沟坡”,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各具特色。另外,山间高处一长方形石壁上,还镌刻着苍劲有力、蛮含神韵的“清风朝海”四个大字。如果登上石壁后面最高处向南眺望,“始则晴空万里,继则大海茫茫,忽而又天海相接,浑为一体”。远观近赏,使你尽享游观之乐。曾经多好的一幅山海美景画图啊!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年来山石土方的开采挖掘,这里环境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自然生态受到影响,甚至毁坏。当年的景况今已不复存在。
我们从下往上,自左向右地在坡上转悠,寻找清峰寺的遗迹。坡上有不少座坟茔,许多坟前都立着碑。由此不难看出,这儿的“风水”之好。行走寻找间,发现一道道坡坎地表上砖石、筒瓦、板瓦俯首皆是,颜色大部分为青色,也有红色的。恩霖说红瓦是为修补寺庙时用的,红瓦与青瓦不是一个年代。并说由这些砖瓦就可以认定,这里确实曾经为一处佛教圣地。
在一片瓦砾中,我拣起一大半块儿的砖,砖的着地面有三条道道,觉着奇特,便递与恩霖。他一看,满脸兴奋,端详打量后,说这砖是沟纹砖,整块儿的纹络有五道左右。而沟纹砖,只在辽金时期使用。由此推断,这儿的寺庙是在辽金时期建筑的,最起码建于金代。接下来,我们又陆续发现几块沟纹砖,有的很大,长40厘米宽20厘米左右,上面的纹有八、九条。这,就更印证了之前关于建庙时间的推断。
随后,我们沿坡向西向下行。先是发现了零乱躺在地上的佛像,共4座。佛像为青石质材料雕刻而成,头皆已被毁。每尊佛像约高85厘米,宽50厘米,厚40厘米。接着,在一洼塘中,我们还找到了一个佛像头,虽然只是半个大小,可神态端庄慈祥,当年佛像那栩栩如生的尊容足见一斑。
不知不觉,时已至中午,我们耐着疲劳和饥渴在坡上继续寻找。又陆续发现了用于支撑佛像或廊柱的石头柱础,以及块石垒就的寺院西山墙之基础等。我们仔细查看,认真比量,并放眼四面巡望。根据砖瓦散落、遗迹分布状况判断,清峰寺寺院系一坐北朝南的建筑,东西跨度有百米之长,纵深亦有六、七十米。可见,其规模是何等的壮观恢弘!相信这里过去的朝朝暮暮、年年岁岁,定是诵经声不断,朝拜者如云。而随着岁月时光的流逝,这些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告别清峰寺遗址,踏上回程路。我想,人类社会总是要发展、要变化、要前进的。今天,我们来寻游古刹清峰寺,在品读历史、怀古忆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正确地面对和认识今天,更好地开拓与建设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