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 [转载]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互译读本及其印刷雕版赏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和朋友们陆续发现收藏了到了一些辽代契丹小字与汉字对照的书籍,同时看到的还有这些书籍的印刷雕版。这些书籍的契丹文字和汉文字是手写的行楷体,同时也收藏到了辽代当时特有的香柏木雕成的印版。这些书粗略一看还以为是手抄本呢,但仔仔细细观察之后,就发现这是印刷成书的。当然,紧接着用发现的柏木雕版一比对,就完全印证了这一点:书的扉页的佛像和年号以及书页的内容,与印版是完全一致。
那么,这些书籍是什么?开始,以为是契汉字典,后来,认为是识字本,现在,认定是读本。
面对这些书和印板,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特别是辽代西夏文物收藏鉴赏家李肇伦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从纸张到装订,到印墨都请有关单位给予了科学的鉴定,结论肯定了这些书是有年份的老东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反复求证,最终认定这是契汉对照互译的读物!换句话,也是那个历史时期学习汉文汉语和学习契丹文契丹语的课本。是一种双语读物,双语课本。应该是契丹贵族和汉人士大夫以及寺庙道观等的双语启蒙读物,学习课本,教育用书。
这些书发现有《天庆三年》和《天显五年》两种。应该是两个年代的不同课本,不同的读物。从书籍本身看,雕版,格式,文字,印刷,装订,尺寸等基本一致。不排除是后来,即天庆年再选印新读本时,同时,也把天显年间的读本一并翻印共同使用。天显三年的本子是契丹小字创制之初颁布推行的学习读本。而且,完全有可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钦定的读本。所以他的后人是绝不敢废弃不用的。
这些书为什么说不是字典和识字本?更不是随意抄写的?为什么一定说是课本或读物呢?因为,书的汉字部分有些是能够读成句子或读出意思的。我们知道,契丹语言文字是一种倒装句的表达方式契丹。宋代洪迈《夷坚丙志》说道“契丹小儿初读书,光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顷奉使金国时,结伴副使秘书少监王补。每为予言以为笑。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补锦州人,亦一契丹也。”洪迈在出使时,曾听契丹人王补读过贾岛的詩,他发现并记述了这一现象。所以,在这些书中,对照的汉文字读不成文就可以理解了。偶尔发现的简单句子和小段,也给了我们惊喜和启发。另外,这些书中汉文标注的单字,单词,人名,数字,姓氏等,在一页之中或前后页里,有多次的反复的出现的情况。这就否定了字典说和识字本说。这种情况只能是读物或课本才能解释得通。这个结论是合理的准确的。
最近,我把一部分书转发给了魏文成同志。他是一位蒙古族的民间学者。多年来潜心研究,在古代史,古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有些是改写历史的成就。仅仅五天时间,经他对这些书籍的研究解读,就有了突破。他明确的告诉我,这些书肯定是读本,他已经基本把书中的汉字破译并连贯成段落了。在兴奋之余,我问他用什么方法如此神速时,他简单的一说,我恍然大悟。他的智慧,他的学问,真是令人钦佩之极呀。我相信,将来,在契丹文字的研究解读方面,魏文成同志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目前,在辽金西夏历史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字的破解研究方面成果有限。究其原因,固然是重视不够,力量不足,资料缺乏等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研究走入了误区!这方面尤以契丹历史文化研究,契丹文字的研究最为明显。在方向,方法,资料,依据等等都走进了误区,如何能卓有成效?。六十年来,零敲碎打,没有关键性的突破。说心里话,世界战争史上,破译敌方的密码不乏许多成功的例子。而我们的契丹大字小字的解读,就是步履艰难。是到了改变思维,调整方向,扩展视野,走出误区的时候了。让我们大家呼吁和推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