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读《老王》
(2024-12-26 16:32:47)| 标签: 教学随笔 | 
相濡以沫读《老王》
摘 
关键词:散文主旨 
引 
部颁七年级语文下册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感情深沉的文章。文章记叙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被打倒的,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在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人们唯恐自己和他人思想意识不正确而忙于政治学习、政治运动。文章提到的干校就是那时的产物。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们的生存状况极差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常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
我在上《老王》这课时,这个单元提示为“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我在教学中通常抓住我们一家与老王的交往,根据文章的关键词“三轮”、“病了”、“愧怍”等解读课文。展现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彰显纯美人性。
这固然符合教学大纲,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提升初一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审美情感的培育。但作为语文教师仅有这点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宽泛的文化素养,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因为语文教师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对中国人本身有较深的理解。
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写下《走到人生边上》。其中写道“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老王这样一个社会底层被社会边缘化的残疾人生存非常艰难,没什么亲人,只有一只眼,住在塌败的小屋,只是住着不是家。社会层面他是单干户,没有组织依靠,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这样的人给我家送冰车费减半,而且冰比前任大一倍,价钱一样。甚至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而像前任。一个缺钱生活艰难的人没有改变自己善良的本性。
作者一家在文革那个时代遭受深深的迫害。先是钱先生被打成右派下放,由德高望重的大知识分子变成牛鬼蛇神。后来一家人被赶出北京下放到各地。后因生病才回北京蜗居一处。被批斗是生活常态。作者与老王一样都是不幸的。他们从顾客与车主的闲聊到相知,作者一家对老王的照顾可以看出作者一家善和真。
老王对作者一家是同情的,从住院问钱是否够到临死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老王怀着感恩之心感激作者。可作者身为知识分子感受到老王的不幸,愿意帮他,在经济上从来都是给钱的,不欠债。许多年后作者感觉到自己的欠缺,感到愧怍。正如本文的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帮助他人,并没有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没有考虑自身的能力,没有当下的市侩,没有刻意。只是带着一颗初心希望别人需要他、接受他。老王有一颗善良金子般的心。正是这样的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尔虞我诈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贫穷而不低贱,卑微而不渺小。
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面对受苦受难的老王自己也无能为力,尽可能的帮助老王,送鱼肝油,坐车,甚至有知识分子降身为货照顾老王的生意,让老王有一条生路。与当时许多人空谈主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导人们生活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却给普通民众带来灾难的人不同。作者是切切实实帮助老王。
老王和作者一样在那个社会环境,都是受迫害者。老王作为一个残疾人遭到同行的打压、嘲笑,社会的抛弃。他本应受到社会的照顾,却被社会边缘化,任其自生自灭。身为回民去世没有享受回民应有的安葬仪式,而是“埋在什么沟里。”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是一位知识分子同丈夫一样享誉文坛。本应该安心创作,享受别人的尊敬。可是在那动乱年代,自己连最基本的公民权利都没有。生病都无钱医治。他们的命运也是悲剧的。作者是把美打碎给人们看。我读《老王》心中有一阵阵惊悸。他们是性格上的缺陷还是行为习惯上坏导致他们的悲剧。老王的不幸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的不幸?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解读老王时,仅仅读出平民生活里老王纯和善,读出社会底层发出的光芒,那我们就读出本文是对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善良和诚实的赞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老王和作者在那个特殊时代,两个受社会打击伤害的人有了共同语言,有相通的情感,可谓“相濡以沫”。但当我们在更大的范畴探讨《老王》的主旨情感时,就会有别样的情怀----“不如相忘于江湖”。
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
杨绛先生的散文需要我们作理性的思考,他不仅仅是心灵鸡汤式的,而是要探究老王悲剧产生的原因,才能警醒读者,思考为什么?杨绛不是为“小我”而创作的,而是为社会记叙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在《一百岁感言》里感叹:“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老王是一个普通善良的城市底层民众,想通过自己的体力靠诚实的劳动养活自己,没有投机取巧,这样的人几乎与世无争。老王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与同行竞争明显处于劣势,他的一只眼瞎了,竟成他人嘲弄的对象。不要以为底层社会民众的善良淳朴,他们之间同样有坑蒙拐骗,欺负弱小。《红楼梦》中的丫鬟中有大的欺负弱小的,主子身边的仆人欺压远离主人身边的仆人。老舍《骆驼祥子》里的祥子理想破灭后几乎身无长物,是城市里最底层市民,他同样欺负更弱小者。丛林法则在底层民众中流行。
当然老王的悲剧也有自身原因,当北京“蹬三轮的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的思想没能跟上时代的进步,没能走进主流社会,成了社会的边缘人。成了没有一个社会组织接收的社会成员,他的生活和生死只能处于风雨之中,生死由命。
黑格尔曾说:“人是环境的儿子。”老王的命运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杨绛先生的命运一波三折也是与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命运是相通的,不论是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还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因而这篇文章的主旨绕不开对文革时期的反思,反思那场浩劫,那场悲剧。
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写道:“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两个不同社会层次的人在那个特殊时期产生交集,由相遇到相知再到情感上相互理解,在极度困难时相互帮助。令人感佩唏嘘。他们本应在自己的社会天地有自己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
诚然,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够同初一学生讲述文革历史及对其反思。但作为语文教育者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既要理解教参,又要有所突破,全方位更精准的理解课文、理解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