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节气,不负春光

标签:
优秀习作 |
品味节气,不负春光
季正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大家熟悉的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二十四节气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区就在包括永济在内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它的命名主要是以这一带气候、物候为依据的。
一、
节气的名称有丰富的意味。如:第一个节气“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3日、4日、5日,农历春节前后,立春过后,气温逐渐回升。那么什么是“立”?其甲骨文字形,最下面那一横是地平线,上面一个人站在上面,本义就是站立,引申为确立、建立、设立。“立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日子,表示春天正式来了。“春”的金文组成是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日字,中间一个种子,《说文解字》解释“春”是什么?“春者,推也。”有一种阳气蒸腾的强大力量推动它生长。即草木此时印着季候生长,从立春以后,不负春光,万物迅速生长。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秋分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二、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现象常常通过诗歌表达。现在我们处于立冬,再过三天,小雪节气到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里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眼前虽是严冬,冰天雪地,可是我们可以突破时空,预见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雪嫌弃春天的脚步慢了,春色迟了,竟然纷纷扬扬,像飘落的花瓣穿过枝丫,自己妆点一派春色。身处寒冬,心向暖春。还有立春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春分”的“忙趁东风放纸鸢”、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在细雨绵绵、淫雨霏霏的清明节后,迎来了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正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时候,中国南方地区,柳絮飘飞,杜鹃鸣啼,诗人得知朋友王昌龄左迁龙标,看到的是伤感,但也有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时至暮春,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最好时候。
宋代赵师秀有一首《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多悠闲的境界,外边的雨淅淅沥沥,池塘阵阵蛙鸣,朋友还不来,一个人闲敲棋子震落灯花。这段时间正处于立夏,这个时节,温度明显升高,雷雨多了,天气热了,农作物这时蓬勃生长,特别是夏收作物进入了成熟期,冬小麦灌浆了,油菜已经谢了油灿灿的的油菜花。这时也是早稻插秧的时候,“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这个时候人不敢懈怠。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长一样,不同时期做什么事,错过了时间就种不出或收成差。
三、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人生哲理
同学们!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生长皆有道。你们处于人生的春季,就要萌发、拔节、生长,而不要去做不应季的事,这时候如果去开花、挂果,花儿肯定不艳,果实也很涩苦。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努力耕耘,就一定会有收成。让我们做到“颜与梅花俱自新”,给自己一个新的心愿,一个新的面貌,不辜负人生的“立春”之日。